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文高中二年级 4春江花月夜
语文高中二年级 4春江花月夜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楚辞体句法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 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 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 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 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 他心情非常苦闷。
据此将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感知全诗 划分层次
(1—10句) (11—16) (17—36)
“月”贯穿全诗。
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这两个问题: • (1)当月亮随波而生时,诗人看到了哪些
登幽州台歌
} 前不见古人,
时 间
绵
后不见来者。 长
直
抒
念天地之悠悠, 宇宙广阔
胸
臆
独怆然而涕下。 孤独、怀才不遇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 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 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
诗歌主旨
• 描写了辽阔无限的时空,表现了 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孤单悲苦的情怀, 表 达了一个正直的封建知识分子怀才不 遇、报国无门的无限伤痛之感。
3.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
4. 借景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 2、情景交融(诗中全描写景物:情融 于景) 3、直抒胸臆 4、触景生情
鉴赏诗歌的景与情:
1、明确手法(情与景的关系) 2、列举景物(意象)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 (即意境:用一两个词或短语形容) 4、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相传 由陈后主创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 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
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这一局限,使其 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动人,面貌为之一新, 一千多年来使世人为之倾倒。
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 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 人的良辰美景。
【古今评说】
•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
•
+交融成什么意境
分析意境常用词语
• 宏 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 壮阔、深远
•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 婉转、朦胧
•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 喧闹、绚丽
•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 冷寂、凄清
• 如幽静.萧瑟.生机勃勃.孤寂凄清.雄浑壮丽. 沉郁忧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
美景?
• (2)为我们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1)当月亮随波而生时,诗人看到了哪些美景? (2)这些美景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 区分形象、意象、意境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象:人象—客观形象(描写的人物)
•
主观形象(抒情主人公)
• 物象(事物形象)
• 景象(景物形象)
• 意象: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物和情的组合)
•
一般多为物、景
•
读懂意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 意境: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 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
三、深受《楚辞》的影响 。
1、《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 及兮,来者吾不闻。 2、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 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 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现存诗仅 《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 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 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 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 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 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 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 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 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艺术特色:
一、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 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 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 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4.即景抒情诗四首
即景抒情诗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中的山、 水、田园等景物,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 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 主观情愫。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即景抒情诗
主要内容:
1.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 酬等感伤情绪。
2.表达作者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 (燕昭王:战国时代爱惜人才的贤君。礼遇乐毅、郭隗, 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 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 ) 念:想到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感伤的样子。 涕:眼泪。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有“孤篇压全 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的 美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 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
找出诗中有关月的句子,分 析月的运动变化过程。
(提示: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置身月之 景
明月初升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置身月之 景
月上中天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置身月之 景
月渐西斜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置身月之 景
月沉江海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梳理脉络
•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 月出到月悬,诗人看到了什么?(景) • 孤月悬空,诗人思考到了什么?(理) • 月徘徊到月落,诗人联想到了什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