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心得中药学心得:中药炮制学是一门指导制药方法的学科。
在课堂上,我们是以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依据与具体方法的学习为主的,而课外,作为一个即将进入医药领域的学生来说,我们更用该思考它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首先,我想先总结一下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
总所周知,中药炮制是中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对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便于煎煮;矿物类药物煅,便于研粉。
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同时,中药炮制是有原则依据可依的: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1.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
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
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实践证实,大黄生品苦寒,易伤脾阳,导致腹痛,用辛甘大热酒制后可避免,同时改沉降为上升之性,以清上焦实热;益智仁温燥,久服易伤阴,用咸寒之盐以制之可纠此偏。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资,有资助的意思。
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
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知母、黄柏本为苦寒之品,在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热泻火同时有一定清虚热之效,用咸寒的盐水炮制可引药入肾,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仙茅、阳起石本为辛热壮阳之品,用辛热之酒炮制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己被长期临床实践所证实。
3.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毒(即半夏、南星畏生姜),故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
生姜炮制半夏、天南星其毒性降低,不但被临床实践证实也被现在药效学证实。
4.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中“相恶”内容在炮制中的延伸应用。
即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苍术的燥性。
煨木香无走散之性,能实大肠,止泻痢。
药物的辛香温燥之性有时可能是治疗的需要,有时可能带来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利用某种辅料炮制来抑制其副作用,据药理实验证实苍术过量的挥发油对生物体是有害的,用麸炒后可抑其“酷性”。
然而,我们今儿可以谈一谈炮制的具体方法:1.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形”,指形状、部位。
如白芍切薄片后,由圆柱形变成薄片形;茯苓个大体实,切片后亦改变了外形,种子类体质臌大,矿石类、贝壳煅后捣碎等.中药因形态各异,体积较大,不利于配方和煎熬,所以,在配方前都要加工成饮片,煎熬时才能达到“药力共出”的要求。
常常通过碾、捣或切片等处理方法来达到目的。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
生甘草制成炙甘草;生地制成熟地;生大黄酒炙;苍术麸炒;莱菔子炒黄;栀子炒焦等。
如通过炮制,抑制过偏之性,免伤正气;或改变药物寒、热、温、凉或升、降、浮,沉的性质,满足临床灵活用药的要求。
3.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偏胜或偏衰或矫正劣味。
乌梅、山楂有过酸损齿伤筋之虑,炒焦可缓之;黄连味苦恐伤胃,酒或姜制可缓之;麻黄辛味太甚恐发散太过,蜜制可缓之等.根据临床用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炮制,特别是用辅料炮制,能改变中药固有的味,使某些味得以增强或减弱,达到“制其太过,扶其不足”之目的。
4.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或制其毒性。
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板、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淬,川乌、草乌加水煮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或降低毒性。
毒剧药多以蒸、煮等法加热透心而有余味。
药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煨或制霜,既要求保留原有性质,又能纠偏。
加入它药共制,或发酵,或复制等,都是在无损或少损固有药效的前提下,增加新的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抑制其偏性,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最后,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查资料和走访发现中药炮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由于中医药理论“辩证论治”大领导原则,以及地域、人体差异等等,造成各地用药习惯的不同,也就导致了炮制手法的多样化。
个人认为中药炮制目前存在如下问题:1、工艺规范性:由于全国各地的用药习惯及历史沿革不同,以及药材品质的地区性差异,造成炮制方法的地区性差异。
目前虽有全国的统一规范,但是仍有一些产品没有规范,或者一些传统的但被现篇五:浅谈中药学教授心得201X 浅谈中药学教授心得生物教研室王季摘要:中药品种繁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易混、太乱、记不住的问题,通过兴趣、联想、共同点和特长的教育,就能避免发生,而且提高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中药;功效;学习中药学是中药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课。
其主要阐述了中药的性能、用法用量和功效等的这样一门学科。
因为中药品种繁多,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因很多学生对中药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所以使得许多学生对中药的理解混乱不清。
笔者经过多年在该课程的教学,现将教授中药学的一点心得论述如下:一、兴趣是入门的敲门砖在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初教授学生一门知识时,切忌将学生一棒子吓倒,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想要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而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味的灌输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
在刚教授学生中药知识的时候,并不需要马上进入具体内容的学习。
首先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先来谈谈自己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都接触了哪些中药,对中药有怎样的认识。
以此来把握学生对中药的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进入中药的世界。
然后带领学生在生活环境内寻找身边的中药。
让学生们对中药有一个感官的认识:中药并不神秘,它普通的就在我们的身边。
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里就栽有一些中药,但学生们平时并不了解,甚至有的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笔者在讲授中药学时,第一堂课就是带领学生认识校园内的中药。
如栽种在校园路两旁的银杏树,其果实叫白果,具有敛肺止咳,止带的功效;其叶银杏叶能降学脂。
还有广玉兰其花蕾叫辛夷,具有通鼻窍,治鼻渊的功效。
还有月季花能活血调经;棕榈制炭能收敛止血;女贞子、决明子能清肝明目;益母草能调经止痛;还有常见的栀子、薤白、茜草、马齿苋、石榴皮、薏苡仁、柿蒂、绿豆、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地龙、蜈蚣、菊花、薄荷、桑叶、桑葚、枸杞子、苦杏仁、莲子、桃仁、大枣、桂圆、鳖甲、鸡内金、桑螵蛸、牵牛子、木瓜、生姜、干姜、苍耳子、蝉蜕、板蓝根、车前子、陈皮、山查、莱菔子、艾叶、昆布、百合等等这些都是生长在我们学生身边的常见的中药。
当学生们发现在自己的身边就潜伏着这许多中药时,他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致,都急于想知道这些中药的用途。
这样在以后教授中就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这样师生课堂互动效果一定很好。
二、对比记忆更明晰在启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中药的世界以后,面对这繁多的中药,尤其是很多中药的名字和功效都极其相近的情况下,学生一定会感觉迷乱。
因此此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这些易混的中药。
笔者的经验是,为了分辨这些易混的中药,最好的方法是从对比入手。
如酸枣仁和柏子仁,无论名字还是功效都相近,都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所以将二者放到一起讲解,方便学生区别记忆。
二者的不同点是酸枣仁还有敛汗的作用,而柏子仁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白术和苍术,名字相似,功效相似,都有健脾燥湿的作用,但区别在于白术以扶正为主,主要是增强脾脏的功能,从而使湿邪祛除;而苍术以祛邪为主,通过祛除湿邪,使脾脏恢复正常的功能。
人参与西洋参同为补气药,但区别是人参补气力强而易生火,西洋参补气力温和且能清热生津。
茯苓与猪苓同为利水消肿药,但茯苓利水不伤正,而猪苓无此作用。
还有白芍、赤芍;生何首乌、制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生姜、干姜;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大蓟、小蓟;枳实、枳壳;乳香、没药;川贝母、浙贝母;石决明、草决明;半夏、天南星;麦冬、天冬;北沙参、南沙参;龟甲、鳖甲;山茱萸、吴茱萸等等。
通过对比讲解,学生不但容易记忆,而且记忆的更清楚,不再容易将这些名字相似或功效相近的中药弄混。
三、药食同源,应用广中药的起源就是从食物中分离出的。
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认识了一部分事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从而将其从食物中分离出来,单列为药物。
其中有的一直到今天也是药食两用。
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入手,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大枣,具有补脾养血之效;莲子具有安心神的作用;龙眼肉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山药能补脾益气;山查能消食;木瓜具有化湿和胃之效;生姜能散风寒、止呕等。
四、名形色,联想记忆中药大多是植物药,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外形,常可利用这些特性来记忆其功效。
如木通、通心草名字中有通,所以其功效有利水通淋的作用;红花、番红花、丹参、牡丹皮、赤芍其名中带有红色,且其本身也是红色,与血的颜色一致,所以它们都具有活血祛淤的作用;防风能治疗风邪;升麻能升阳举陷;淡竹叶能利水;苦参能清热燥湿;木香能理气调中;沉香能纳气平喘;益母草能治疗妇科疾病;苦杏仁能降气平喘;石决明、决明子能清肝明目;地龙、全蝎、僵蚕、蕲蛇能祛风通络;甘草补脾气;续断能疗伤续折等等。
五、注意特长,记忆牢在这繁多的中药中有一些在功效上具有鲜明的特长。
所以,我们在记忆时要注意它们的特长。
如生姜被称为“呕家圣药”;连翘为“疮家圣药”;香薷为“夏月麻黄”;熟地黄为补肾阴要药;生地黄为凉血要药;苦杏仁为止咳要药;人参为补气要药;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要药;茯苓为治疗水肿要药;石膏为清热泻火要药;大黄为治疗便秘的要药;威灵仙为治疗诸骨哽喉的常用药;三七为金疮要药;川芎为治疗头痛要药;附子为回阳救逆要药;金钱草为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要药;茵陈蒿为治黄疸要药;朱砂为重镇安神要药;酸枣仁为养心安神要药;麝香为开窍醒神要药;当归为补血圣药等等。
总之,面对繁多的中药,我们要找出它们的记忆特点。
希望笔者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对大家能有所帮助,笔者就很高兴。
参考文献史志超,钱桂敏等.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探索.药学教育,201X,23:23-30. 中医药基础王满恩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7附送:中药库工作制度中药库工作制度中药库工作制度(一)计划采购 1.根据本院的业务需要性质和工作范围及不同季节的发病情况,请领计划及库存情况,编造药品的年、季、月采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