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格局存变 生存之战已拉开

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格局存变 生存之战已拉开


称,从2000年开始,新兴经济体经济飞速发展,但如今 这一趋势即将被逆转,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很难继续保持 高水平。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年,在混凝土泵车销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混凝土搅拌 站销量依然与2012年持平。长期而巨大的市场牵引力, 为中国两家混凝土设备制造商——中
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带来了年均50%的营业收入增速,以及 超过30%的平均利润率。但这一规模、收入、利润甚是诱 人的业务板块,近两年却面临着
持续下行的压力。2014年,中国混凝土泵车销量比最高 时下挫50%以上。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中国混凝土泵 车年销量可能会稳定在4000
过去数年间也多次向有关银行申请授信及融资业务,以 资本支撑扩大市场份额。在2011年的高峰时期,中联重 科当年收入中60%比例来自于分期
付款、银行按揭及融资租赁的信用销售,而多数业内人 士曾估算其中融资租赁占比可能高达40%。市场穹顶之下 的生存之战挑战者,本土、外资加紧
布局在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全线开战的同时,徐工集团、 柳工、山推等大型企业亦先后进驻混凝土机械领域。作 为发力混凝土机械的典型,2012年
商确实在产品、技术体系和制造上,积极与全球最高水 平接轨,并且在市场选择和开拓上全力以赴。但细究混 凝土机械出口目的地,排名靠前的几乎全
部为发展中国家。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几乎是 中国企业行走海外的典型模式。”一位业内高层如是说。 “新兴市场为中国混凝土机械的海外拓
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点,中国企业需要在这里长期驻守, 并建立绝对优势,再从成熟市场寻找突破点。”一位业 内人士一语道破中国混凝土机械制造商
备使用率空前降低。有从业人士表示,以当前北京混凝 土年产量测算,需要泵车泵送的仅占1/3左右,而现在整 个北京拥有泵车1000余辆,平均
每辆泵车的年泵送量已由2010年的6.4万m³/年,下 降至2014年的不足3万m³。这意味着,过去仅需1-2 年就
能回本的混凝土泵车,现在需要4年以上才能收回成本, 而混凝土泵车的实际使用年限不过5-6年。北京之外,包 括天津、上海在内的大城市,也在
域市场——白俄罗斯投资3000万美元,新建制造基地,以 支持其在未来3-5年内,实现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超过30% 的目标。但作为全球混凝土
机械行业的价值高地,无可否认,欧美地区才是考验企 业综合竞争力的市场。正因如此,三一重工在美国投资 6000万美元,建立装配工厂和销售公
司,针对北美市场生产销售混凝土泵车等一系列工程机 械产品。这一选择无疑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美国智库彼 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在2014年曾发文
的销售额。但山推重金打造、众望所归的混凝土机械业 务并未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增长与利润。2015年第一季度, 在与山推合资7年,损失了12.
32亿日元后,日工将其所持有的湖北楚天的股份全数转 让给第三方。对于越来越复杂的竞争局面,一位来自业 内的高层坦言,“中国混凝土设备市场
集中度虽然高,但格局并未最终形成。其中变数仍很大。 谁能够抓住机会,顶住压力,坚持到最后,即便是后来 进入者,也有可能如在这一轮弯道中侧
重复着这样的现实。随着混凝土生产企业的整合,大公 司出于成本、盈利、管理等方面的考虑,正越来越多地 采用“两头在里,中间在外”的经营模式
,即混凝土生产、质量把控,以及泵送施工由自己经营, 而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又要受成本、安全等诸多不确 定因素影响的物流环节,外包给专业化
公司。第三方物流的兴起,使混凝土泵车和搅拌车产品 的用户结构发生了变化——租赁用户比例不断上升,“泵、 站、车”一体化用户占比下降。2、
或已达到80亿元人民币。而在徐工之前,2010年,柳工 便通过收购、增资控股上海鸿得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进入混凝土机械行业。另一厢,早
年借助对武汉楚天的收购和与日本日工株式会社的合资, 切入混凝土机械领域的山推,在这一领域的行走却并不 顺利。随着2011年山推武汉产业园
建成投产,其意欲打造一条“一站三车”成套设备产业 链。在山推的计划中,“十二五”期间,其全力推进的 混凝土机械板块将为公司贡献100亿元
混凝土泵车都集中卖完了,接下来5年就算中国市场一台 泵车也不卖,市场上的泵车也能够满足现有工程的需 要。”在这位代理商对已售设备泵送量和
开机小时数的监测中,其代理品牌的泵车开工率已跌至 30%,而这30%开工的设备中,每天工作小时数也仅有3 小时。按照瑞银证券的测算,从2
013-2014年,中国混凝土泵车开机小时数一直呈环比负 增长这一点判断,2012年透支的市场需求至今仍未被充 分消化,未来两年中国混凝
多年间,中国混凝土设备行业不断爆发的“国际大交 易”,让全球混凝土设备行业浓缩为“中国的世界”, 与“本土企业之间的超级竞争”。而今,市
场穹顶不断下压且全球绝大部分集中于中国的市场空间、 门槛较高且空间狭窄的海外市场、有备而来且实力强大 的挑战者,都让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的
格局生出诸多变数。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格局存变过去 10年中,造城运动的热浪在中国大地上此起彼伏,数以 百万计的高楼大厦,一夜间拔地而起。
入占比连年提升,至2014年,已占公司总销售额的32.3%。 而中联重科在海外建立的首个生产基地——中联重科混凝 土机械公司巴西子公司也
于2013年正式投产,预计未来将有60%以上的零部件实现 本地化供应。目前,该基地已引入了5个系列近20种型号 的混凝土机械产品,年产能
约800台左右。据悉,中联重科还将进一步扩建生产基地, 增加混凝土拌合设备生产线。此外,2015年,中联重科 又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区
直接参与混凝土机械市场竞争的企业不尽相同,致力于 矿山设备领域的制造商阿特拉斯•科普柯,通过收购 服务于利基市场的瑞士MEYC
O公司,拓展了隧道用混凝土机械产品线。目前,阿特拉 斯•科普柯已通过全球营销网络,向矿业和地下市政 工程用户推广MEYCO的产
品。此外,在中国耕耘多年的韩国全进重工业株式会社、 美国豪士科集团均已在混凝土业务上构建起足以御敌的 护城河。其中,2013年,作为豪士
土泵车的销量不容乐观。与已经开始筑底的土方行业相 比,仍处于消化社会存量阶段的混凝土机械,调整才刚 刚开始。销量不断扩大、保有量高涨的背
后,凸显了中国企业缺乏从后市场中获取足以支撑自身 增长的利润的能力,只能继续在新设备销售上不断押注 的困境。这样的困境,还与过去几年里,
制造商们的发展策略密不可分。在混凝土设备行业扩张 速度最快的几年中,三一重工的投资性现金流出一直保 持高位。另一混凝土机械巨头中联重科,
,徐工收购了全球混凝土设备领先企业德国施维英公司; 次年,其便投资10亿元人民币在迁安建立了年产500台混 凝土搅拌站和5000台混凝土
搅拌车的徐工施维英混凝土机械迁安有限公司,以加快 双方的品牌融合和技术国产化。当年底,徐工施维英就 获得了一项高达亿元的成套化混凝土机械
订单。2014年,徐工机械年报显示,其混凝土设备板块 实现销售额34.1亿元人民币,加上未进入上市公司的施维 英后,徐工混凝土设备销售额
也是国内商混率最高的城市之一。2011年,其商品混凝 土产量首次突破6000万m³大关后,便一直裹足不前。 来自行业协会的预测
是:已经步入成熟期的北京混凝土市场,在未来5年内, 实际年产量都将维持在6000万m³/年的水平线上, 为当前设计产能的43%
。目前,北京的商混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80%水平,上 行空间极为有限。在商品混凝土难以逾越的“区域性” 的背后,类似于北京的一批中心城市
放量销售冲击终端购买对象变动、市场需求减少等,使 习惯了快速扩张的混凝土设备制造商开始采用更加激进 的销售模式,而正是这种“源自制造商层
面的拉动”,让2011和2012年两年,行业整体销量虚高 近30%。这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台在10年前售价还为 380万元的37米泵车
,在人工、原材料成本皆大幅上涨的今天,其售价却降 到了190万左右。一位经销商曾略带调侃地表示,“过去 3年,中国企业已经把未来20年的
,商品混凝土市场均已出现饱和。由于市场规模见顶, 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年以后北京市混凝土搅拌站的数量也不断减少,目 前已从最多时的186个减少至13
5个。与此同时,市场集中度也在不断攀升,年产能100 万m³以上的企业从最初的不足5家,增至11家,且 还有递增的趋势。而年产
能达40万m³的企业已多达45家,占北京商品混凝土 总产量的62%。一系列整合下,短期内新设备销量受抑在 所难免。市场收窄使设
的海外战略选择。尤其是近两年,中国混凝土机械制造 商加快了超越简单出口贸易,向本地化制造能力晋升的 步伐。2010年,三一重工投资600
0万美元在印度建立的制造基地和研究院相继投产,进行 混凝土成套设备的本地化生产,目前,印度产业园的年 产值已达25亿元人民币;2013年
,三一重工旗下普茨迈斯特又在墨西哥建立新工厂,研 制满足拉丁美洲用户需求的混凝土机械产品。与之相对 的行动收效也是显著地,三一重工海外收
身超车。”放眼世界,虽然全球前三大混凝土机械品牌 均相继被中国三大企业收归麾下,且其他国家的市场容 量之和也远不及中国,但对于这一板块的
耕耘,外资企业也不会坐视不理。全球首屈一指的起重 机制造商——利勃海尔,于2012年宣布收购德国混凝土制 造商Waitzinger Ba
umaschinen GmbH。以生产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拖泵及混 凝土搅拌车为主的Waitzinger,早已将业务触角伸至北美、 中东、
欧洲和中国。完成整合后,利勃海尔混凝土板块开始进 行独立运营,除了对自身混凝土搅拌设备生产线进行了 全面梳理外,其还将Waitzinge
r在中国的业务与利勃海尔机械有限公司进行了整合,对 这一业务板块进行全面的升级拓展。当年,利勃海尔混 凝土机械业务即实现2.31亿欧元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