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学论文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年化日益明显,已成为当今世界众所瞩目的问题。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护理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
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前提下,由于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首要问题。
对当今各种生活方式病,预防胜过治疗,促进老上人心理健康,就成为预防各种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字:老年人心理问题人口老龄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截止09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
2.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13亿。
预计2020年,将达到2.5亿。
银色浪潮来势迅猛,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推测,2021 ~2040年将是我国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1/4左右。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
?呈现出“未富先老”。
?高龄化趋势显著。
?“空巢”老人迅速增加。
?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
2 老年人心理问题
2.1心理特点
当人步入老年后,社会角色发生重要改变,似乎已退出了舞台中央。
退休后的失落、与子女的代沟、与社会的脱节等渐被忽视的地位、凸显了他们的矛盾心理。
在机体机能方面衰退的情况下,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
会出现强烈
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也会相应引发一系列特征出现:自尊、固执、孤独、自卑、落寞、返童、怀旧等。
临床上心理医生接触过无数老年人,在面对子女离家、丧偶、退休等生活状况的改变时,他们缺少必要的心理调试知识,从而引发各种心理疾患。
时下,老年人保健主要是药物、健身,很少有人考虑心理健康问题。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与人沟通,易产生孤独、自尊感不强和老而无用的感觉,牢骚越多越影响心理健康,也不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老年人不能仅依赖子女或社会改变自己的现状,懂得心理调整的方法,提高自身适应能力,自我调整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这里举个有趣的心理现象。
如果我们突然问一个人:“你那儿疼痛,”那个人从头到脚自己检查,很可能发现有的地方在痛。
如果老年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无关紧要的小病痛,那么就可以使病痛逐步加重,甚至酿成大病。
老年人定期检查身体是保证心理卫生的重要措施。
定期检查身体,不仅可以早期发现隐疾,早期治疗,而且避免老年人对健康无谓的操心,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2.2个性与疾病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很多病人都能正确地估计病情,听医生的吩咐。
一个精神健康的、性格稳定的、心理上成熟的人通常能比较现实地对待疾病(年龄?成熟)。
并且实事求是的估计病情,积极地通过检查和治疗摆脱疾病。
一般来说,在躯体有病时,人的个性对于身体疾病的反应也是带有病态性质的。
一个往往很安静的人可以表现为精神不安、抑郁和焦虑。
身体患病时神经精神的障碍一般都是由心理-躯体功能关系的失调和个性对疾病的反应造成的。
在这种复杂的神经精神失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病情的反应亦不尽相同。
个体对疾病的反应,除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外,也还取决于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以及发展阶段治疗的特点和心理治疗的水平。
由于病人个体的特征不同
而存在着对疾病的不同态度,所以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可以按其个性特点被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3 针对不同的个性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3.1 护士要做到举止端庄,态度和蔼可亲。
对患者和家属都要尊重,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
特点、不同个性、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3.1.1 一个人病前的个性结构可以影响到病后的行为和反应,一个人对疾病的态度和反应也往往表现出这个人的个性特征的最真实的侧面。
理智能力差的人会“一头栽在疾病之中”而老年人患病还会想到死亡的来临。
对待虚弱抑郁型的患者应在轻松的环境中,使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
即不盲目乐观也不惧怕疾病,放松自己、愉悦自己、从疾病的阴霾里走出来。
3.1.2 对待精神衰弱型的病人应是心平气和的。
有目的的讲解与之疾病相关的情况,但必须详细具体的了解这类患者的病因,通过一些必要的检查手段确定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3.1.3 对疑病型的病人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要对病人耐心细致,这种耐心的表现不单是诊查方面认真负责,而且在诊治过程的开始到结束都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对医护人员充满信服。
3.1.4 歇斯底里型的病人、如果安慰他们时说:“你的病不重,不要过分担心”等,不但不会使他们安静,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歇斯底里的反应。
为了适应每个患者的个性对于疾病的反应,在与病人交谈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所以要把各种心理的病态当做病人的痛苦一样去给以理解和帮助,让他们正视现实,按实际情况制定生活计划。
不能牵就和毫无根据的鼓励,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3.1.5 有些病人否认自己有病,其原因大部分是患者不能忍受现实状况和不可能认识自己已患了严重和危险的疾病。
对待这类患者应该极端体贴,要从病人的兴趣出发有策略地进行治疗和护理,通过复检等手段用事实让患者及家属相信科学、摒除杂念、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转归及注意事项。
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说明,消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态度决定一切,把热情对老年人多倾注一些,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多说几句话多几个搀扶的动作,都会使他们感到温暖。
3.4 护士必须注重护理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价值。
要不断地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改进和完善护理工作。
这需要我们日常细心的观察、不断地分析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编著《临床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团结出版社出版.1989,109~113.
,2,崔军《老年住院病人心理反应特点及护理》,J,白求恩医学报,2004,
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