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一、形象多样的农村妇女形象 4二、鲁迅刻画农村妇女形象常用的手法10三、鲁迅小说中农村妇女形象的意义11四、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4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内容摘要: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
她们恪守封建礼教与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刻。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
故其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故乡》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阿Q正传》中的吴妈。
作者选取的这四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她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不同,但她们的命运都是令人同情的,她们都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地探索。
关键词:鲁迅小说;妇女形象;刻画手法;形象意义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堪称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
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把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贯穿始终。
特别是对辗转于社会最底层,挣扎在死亡的边缘,被侮辱、被损害的典型,封建社会的妇女更为关注,她们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和殉葬品。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就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
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为深重。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他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地同情和怜悯。
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从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与磨难。
鲁迅作品当中的妇女,她们的悲剧人生,反映了封建中国的吃人本质。
鲁迅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妇女形象,其中《故乡》、《离婚》、《祝福》、《阿Q正传》中,塑造的杨二嫂、爱姑、祥林嫂、吴妈这四个妇女形象最为典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并对压迫和破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鞭挞。
一、形象多样的农村妇女形象(一)《故乡》小说中的杨二嫂形象在鲁迅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有一类可悲而又可憎的女性,这便是被“吃”且“吃人”的女性。
一方面,她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尽了封建制度和宗法“吃人”的折磨;另一方面,由于她们长期在“铁屋子”的生活环境之中接受着腐朽的宗法礼教等思想的影响,因而导致了文化心态的扭曲和变态,在这种心态的指使下便加入到迫害他人的“吃人”行列。
《故乡》中的杨二嫂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一个破产的小市民。
鲁迅用前后对比的方法对杨二嫂进行描写,又一次透视了辛苦恣睢的妇女生活。
杨二嫂原来有“豆腐西施”之称。
不管是人们对杨二嫂靠色相招徕生意的嘲弄,还是她确实漂亮,她总算是一个拥有一个店铺的引人注目的女性。
但经过兵匪官绅,苛捐杂税的压迫和摧残,几十年过后她却由“西施”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圆规”。
她不仅尖酸刻薄,嘴尖舌利,而且穷困使她贪图别人的东西。
他明着要,暗里拿,在灰堆中埋藏碗碟,并将此事推在闰土身上,既显示了自己揭发有功,好得到“赏物”,又陷害别人于不仁不义之中。
杨二嫂作为一个处在社会低层的妇女,她为了谋求生存,可谓是用尽心思。
文中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是何原因,我想已不言而喻了。
她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徕顾客。
“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物质实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
因为她是一个人,一个需要物质生活的保证的。
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杨二嫂物质生活上的窘迫还是让人同情的。
可是我们悲哀的看到,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
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
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
“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
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
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谋求物质利益而服务的,精神上麻木至此,实在让人痛心不已。
通过对杨二嫂形象的刻画,作者批判杨二嫂的恶劣习气,不仅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腐败使然,而且意在表现她由小康走向败落,源之于农村乡镇经济的衰败。
可是,作者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仍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二)《离婚》小说中的爱姑形象在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就数《离婚》中的爱姑了。
爱姑是一个对封建族权、夫权敢于公开挑战的农村妇女形象。
她那种敢作敢为的性格,辛辣逼人的言语,打碎了封建礼教的枷锁,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新觉醒。
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
她不甘心屈服于夫家的歧视、虐待甚至于遗弃,她整整大闹了三年。
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显示出她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大胆蔑视和反叛,使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
“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
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最终还是离婚了。
这就从泼辣刚强的外壳下挖掘出了灵魂深处的软弱。
应该说爱姑敢于反抗,与她的身份也有一定的关系,而这是祥林嫂和单四嫂所没有的。
爱姑是个有点身份的人,但又没有过高的身份。
说她有身份,是因为她有体面的娘家,有高门大户都走得进、脚步开阔的父亲,但爱姑又没有过高的身份,她的父亲毕竟不能跟慰老爷、以及七老爷平起平坐。
所以,爱姑应该是在农村属于中产阶层的妇女。
然而,即便如此,爱姑还是被迫离婚了,这说明,在农村处于中产阶层的妇女,处境仍然是悲惨的。
夫权、族权有绝对的权威,即便是三媒六礼聘来的原配夫人,也不会受法律保护。
爱姑就是拼出命来,施家也不会家破人亡,封建政权是绝对维护夫权和族权的。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想凭自己的个人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宗法制度的罗网,那只能是妄想。
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者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
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
在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在她的头脑里装满了旧的观念,旧的道德,因此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
在封建社会,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在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的事情,被休之人,其地位是连寡妇也不如的。
为此,爱姑才反抗,想讨回一个“说法”。
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的思想和斗争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她要争的,其实只是能做一个男人附庸品的地位。
她认为自己有理,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
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她的反抗激烈,可目的却是为了要维护旧的观念,旧的道德,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三)《祝福》小说中的祥林嫂形象《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也是一位对命运历经抗争,但最终仍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
但与单四嫂子相比,祥林嫂的命运更悲惨更发人深省。
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卖给贺老六。
但第二次婚姻把她推向了不幸的深渊,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坳。
当她走投无路再次到鲁四老爷家作女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
主人家觉得她“不干不净”,其他人也都用鄙夷的眼光看她。
就连祥林嫂自己也慢慢觉得她是有罪的,因此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
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
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
族权逼迫她不守节,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她当牲口一般出卖,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她赶出家门,使祥林嫂身心受到了打击。
夫权要求她守节,在旧社会,依照旧礼教,女子从一而终,不能改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所以,祥林嫂不肯改嫁。
“在花桥上,她一直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拉出花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捺住她,也拜不成天地。
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政权和神权惩罚她不守节,柳妈因受了封建迷信神权的影响和毒害,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使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都蒙受了极大的压力,使她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
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地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
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
封建神权这致命一击,无情地碾碎了祥林嫂的希望。
而政权的逼害更加猛烈,“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政权的化身,他支持或利用其他三种权力逼迫祥林嫂。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时,鲁四老爷知道她是寡妇后就[9]“皱了皱眉”,不愿意留她。
但祥林嫂凭着自己的刻苦、耐劳、能干,还能分配去拿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当祥林嫂再次守寡后,第二次来鲁镇做工时,她不但成为人们日常的笑料,更为甚者,她再不能碰那神圣的酒杯和筷子。
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话彻底对祥林嫂“判了刑”,令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