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进展与思考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进展与思考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进展与思考摘要:在以职业胜任力评价为导向,注重医学生人格塑造和职业素养培育为特征的第三次医学教育改革浪潮影响下,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已受到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

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医学院校的办学目标、教育教学改革、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梳理和分析各院校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为提高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Progress and Thinking of Occupation Literacy Training for Medical StudentsWANG Yu1,ZHAO Yan2,TANG Fei3(1.Students’Affairs Division,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730,China;2.CapitalConstruction Division,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730,China;3.Students’Affairs Division,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73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assess occupat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focusing on medical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characterized bynurturing the third wave of refor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work of the Higher School of Medicine has received the school’s attention.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summarize,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various institutions distinctive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students cultivate professionalism in order to find the medical students cultivate professionalism the objective law work for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highly qualified medical personnel both ability and integrity foundation.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各大医科院校开始高度重视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主办学优势[1,2],做出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寻求科学全面而又行之有效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模式和评价体系。

为了博采众长,站在更高的层次和角度,形成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特对各大院校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成果作一下梳理,以资参考和比较。

1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概念1.1素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许启贤认为”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的结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3]1.2职业素养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4],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是从业者按照职业岗位内在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5]。

1.3医学生职业素养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ABIM)1994年正式提出了医学职业素养这一概念,其评审委员会阐述了职业素养包含的要素:不仅指人道主义,还包括利他主义、职责和服务、诚信和专业水平等。

从国内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定义来看,大家定义的立足角度和表述方式都不尽相同,但仅从概念上来说差别不是太大。

一般认为: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

医德医风指的是医疗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人道主义包括尊重他人、具备同理心和同情心;专业水准指医生和医学生都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伦理修养和法律知识、沟通能力[6]。

2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2.1办学目标《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总则中指出:医学教育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强调”通识通科的医学基础,贯穿全程的综合素质和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的培养理念。

因此,在各高校的办学目标中均体现了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如:”培养有正确职业价值观和较高综合素质”、”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能从事医疗实践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具有国家医学栋梁型和领导型人才素质”等等。

但是,由于各高等院校对医学生的素养要求和涵义理解不同,有的强调”高尚情操”、”探索精神”;有的强调”学习新知识”、”科学研究能力”、”教学能力”;有的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性实践”;有的强调”较强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潜力”、”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等等。

而最终的培养目标是”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医学科研骨干及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未来领导人、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

2.2教育教学改革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是指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综合品质的培养。

教育部、卫生部明确提出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其根本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别明确提出四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即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长学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①德育为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者,卫生事业的推进者。

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关爱他人、珍重生命的人文精神。

②能力为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切实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要求,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因此,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目的一致、内容不同的改革,倾向于在完善和突出专业课程的同时加大人文学科的分量,力求使医学生在走专业化道路的同时得到全面科学的发展:有的院校在临床前期课程采取以人体系统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驱动,整合医学、公共卫生、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模块化课程形式;有的开设ICM(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课程,将国际标准提出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批判性思维”和”交流技能”等能力细化为学习细则;有的在课程计划中设立“职业素养拓展模块”课程,包括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医院管理、医学礼仪、职业心理塑造、医学法律、医学伦理、职业暴露等;有的建立起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科研早期训练三个层次共同组成的生化实验教学体系。

同时,为加强临床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作风和职业技能,各大院校也各显神通:有的长期开放实验室,配备导师辅导;有的在医学生中推行院内义工服务制度,对其实习期间义工服务的时间提出量化要求;有的将临床沟通技巧课程设为必修课程;有的开展行医导航(Doctoring)职业素养模块化课程,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沟通技能的训练,以及对群体健康和与健康有关社会问题的讨论;有的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区”、”早期接触患者”等活动直面患者,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培养职业认知,改善医患关系。

为加强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注重科研思维训练,而并不过于强调科研成果,各院校也是妙招频发:有的院校实行了全程导师制,在1~5年级为每10位同学配备1名知名教授或专家作为前期导师,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科研,在6~8年级每位同学可以选择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指导自己的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有的院校为学生配备专门导师,在临床轮转时鼓励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有的院校强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在早期介入临床技能、职业素养、信息获取和评价等方面的训练。

2.3课外活动虽然组织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医学院校紧紧围绕医学生职业规划、职业技能提升以及健全人格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于培养临床及科研意识,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3.1职业规划系列活动有的院校开展了”熏陶论坛”、”超级课程--公共卫生讲座”、”医学名家报告”等课外活动,以坚定学生学习医学的目标和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建立职业意识,制定职业规划,形成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7-10];有的院校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救死扶伤的哀伤观念;有的院校开展行医导航系列活动,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关怀,了解社会问题对健康的影响;有的院校开展”走近病人,走近医生”、”内科疑难病例讨论”、”同学门诊”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早期接触临床的平台,通过真实病例等临床色彩浓郁、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于一体的综合知识载体,解决了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前后期割裂的弊端,完成了基础与临床的延伸,形成了对后期临床课程的良好互动。

2.3.2职业技能系列活动有的院校开展的解剖课外小组,国际合作协会、英语学习小组等社团活动,成为课堂学习有力的补充,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信心;有的院校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采用课程导师集中授课制及课外兴趣小组集中指导制,将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培养更加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在提高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拓展医学知识空间,奠定宽厚的医学基础[11-13]。

所有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了”5・4文化节”、”12・9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并结合自身情况,分别组建了心理协会、合唱团、舞蹈团、武术队等社团,指导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的意识和方法,学会控制情绪、调节状态,形成健全的人格[14-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