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fanh-- 健康促进测量及其指标评价
fanh-- 健康促进测量及其指标评价
12
第二节 健康促进测量常用指标及意义
一、人口学测量指标 (一)人口学指标 (1)按年龄和性别分组的人群的百分比 (2)按民族分组的人群百分比 (3)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3)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4)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6)粗出生率 (7)粗死亡率 (8)人口自然增长率 (9)性比例 (9)性比例 (10)期望寿命 10)期望寿命 (二)生存质量指标 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 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 无伤残期望寿命(DFLE) 无伤残期望寿命(DFLE) 质量调整生存年(QALYs) 质量调整生存年(QALYs) 活动期望寿命(ALE) 活动期望寿命(ALE)
(四)营养摄入情况
24
八、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测量指标
7
2. 生物、心理和社会学指标体系 生物学指标:年龄、性别、生长发育、遗传、 生物学指标:年龄、性别、生长发育、遗传、 代谢等 心理学指标:气质、性格、情绪、智力、心 心理学指标:气质、性格、情绪、智力、心 理年龄等 社会学指标:社会经历、人际关系、社会经 社会学指标:社会经历、人际关系、社会经 济地位、生活方式、环境、物质精神生活 满意程度、社会发展群体构成等指标
11
2000年,第五界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提出健康促进 2000年,第五界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提出健康促进 结果评价指标
1.知、信、行测量:知识、态度、动机、行为等 1.知、信、行测量:知识、态度、动机、行为等 2.社会行动与影响:社区参与、社区赋权、社会规范和公众舆论等 2.社会行动与影响:社区参与、社区赋权、社会规范和公众舆论等 3.健康政策和组织实践:政策制定、立法、规章、资源分配、文化和行 3.健康政策和组织实践:政策制定、立法、规章、资源分配、文化和行 为 4.健康生活方式和条件:烟草使用、食物选择、体力活动、药物滥用等 4.健康生活方式和条件:烟草使用、食物选择、体力活动、药物滥用等 5.有效健康服务:疾病预防服务、卫生服务、健康服务在社会文化上的 5.有效健康服务:疾病预防服务、卫生服务、健康服务在社会文化上的 适应性 6.健康环境:烟草、酒精、违法药物、暴力等 6.健康环境:烟草、酒精、违法药物、暴力等 7.社会结果:生活质量、只能独立、社会支持性网络、社会公平和平等 7.社会结果:生活质量、只能独立、社会支持性网络、社会公平和平等 等 8.健康结果:发病率、致残率、可避免性死亡率的改变、社会心理适应 8.健康结果:发病率、致残率、可避免性死亡率的改变、社会心理适应 能力和生活技能的改变 9.能力建设结果: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和社区赋权等 9.能力建设结果: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和社区赋权等
18
(三)卫生资源指标 每千人口医生数 每千人口护士数 每千人口床位数 每百万人口大型设备台(件)数
19
(四)卫生服务费用指标 医疗费用负担方式 人均卫生费用 每次门诊(住院)费用 卫生费用中个人承担的比例
20
六、健康知识、态度、信念和实践指标
吸烟率=吸烟人数/调查人数×100% 吸烟率=吸烟人数/调查人数×100% 人均烟草消耗量=烟草消耗总量/ 人均烟草消耗量=烟草消耗总量/总人口数 饮酒率=饮酒人数/调查人数×100% 饮酒率=饮酒人数/调查人数×100% 人均酒精消耗量=酒精消耗总量/ 人均酒精消耗量=酒精消耗总量/总人口数 未婚少女怀孕率=少女怀孕数/18岁以下少女数×100% 未婚少女怀孕率=少女怀孕数/18岁以下少女数×100%
9
4. 健康状况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生活方式和行为指标:消费类、业余生活、 生活方式和行为指标:消费类、业余生活、 职业等方面 环境指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指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生物学指标:生长发育、生理、心理 生物学指标:生长发育、生理、心理 保健服务指标:医疗服务、预防服务 保健服务指标:医疗服务、预防服务 生活质量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健康指 生活质量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健康指 标、生活质量量表等
16
五、卫生服务测量指标 (一)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指标 2周患病率=2周患病次数/被调查人数× 1000‰ 周患病率=2周患病次数/被调查人数× 1000‰ 2周患病疾病构成=某类疾病2周患病次数/2周患病 周患病疾病构成=某类疾病2周患病次数/2周患病 总次数×100% 总次数×100% 慢性病患病率=慢性病患病例数/被调查人数× 慢性病患病率=慢性病患病例数/被调查人数× 1000‰ 1000‰ 慢性病疾病构成=某类慢性病患病例数/ 慢性病疾病构成=某类慢性病患病例数/慢性病患病 总例数×100% 总例数×100%
8
3. 健康状况的直接、间接指标体系 直接指标:直接度量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 直接指标:直接度量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 间接指标:度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如GNP,人均 间接指标:度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如GNP,人均 GNP,国民收入、人均住房面积,每千人口 GNP,国民收入、人均住房面积,每千人口 医生数、文盲率等;度量自然生态环境, 如人均绿化面积,天然资源占有量、土壤 中元素缺乏或过多等
第四章 健康促进测量及其指标评价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
内容大纲
概述 健康促进测量的指标体系 健康促进测量常用指标及意义 生活质量评价 健康促进测量指标的选择应用原则
2
概述
一、健康测量技术的发展 1.躯体健康测量 1.躯体健康测量 躯体、心理、社会的 测量 2.提高生活质量 2.提高生活质量 环境可持续发展 3.负向健康测量 3.负向健康测量 正向和负向 4.组织器官的客观测量 4.组织器官的客观测量 个体主观体验和满意度 的测量 5.以患病和死亡为终点 5.以患病和死亡为终点 个体的功能状况和社会 适应能力为终点
21
七、健康状况测量指标 (一)生长发育指标 身高 体重 新生儿低体重发生率
22
七、健康状况测量指标 (二)疾病指标 发病率=某年(期)内新发某病病例数/ 发病率=某年(期)内新发某病病例数/同年(期) 暴露人口数× 暴露人口数×比例基数 罹患率=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 罹患率=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时点患病率=观察时点内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时点患病率=观察时点内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 平均人口数× 平均人口数×K 期间患病率=观察期间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期间患病率=观察期间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平 均人口数× 均人口数×K
13
二、卫生政策指标 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 卫生资源分配的情况 社区参与改善卫生状况的程度 卫生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
14
三、环境卫生测量指标
(1)万元GDP用水量 )万元GDP用水量 (2)空气质量API指数优良天数/年 )空气质量API指数优良天数/ (3)TSP年目平均值 TSP年目平均值 (4)SO2年目平均值 (5)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6)环境噪声平均值 (7)工业废水处理率 (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汽车尾气达标率 (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1)雨污分流、污水截流处理率 11)雨污分流、污水截流处理率 (12)环境卫生设施配套率、完好率 12)环境卫生设施配套率、完好率 (13)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 13)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 (14)道路完好率 14)道路完好率 (15)环境清扫保洁率 15)环境清扫保洁率 (16)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率 16)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率 (17)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 17)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 (18)水冲式公厕覆盖率 18)水冲式公厕覆盖率 (19)燃气使用普及率 19)燃气使用普及率 (20)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完好率 20)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完好率
17
(二)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2周就诊率=2周就诊次数/被调查人数× 周就诊率=2周就诊次数/被调查人数× 1000‰ 1000‰ 2周就诊疾病构成比=因某类疾病2周就诊次 周就诊疾病构成比=因某类疾病2 数/2周就诊总次数×100% /2周就诊总次数×100% 住院率=住院例数/被调查人数× 1000‰ 住院率=住院例数/被调查人数× 1000‰ 住院疾病构成=因某类疾病或损伤等原因住 院例数/住院总例数×100% 院例数/住院总例数×100%
6
二、健康状况测量指标的体系分类
1. 个体和群体指标体系: 个体指标:定性指标,描述个体生命活动的类型及 个体指标:定性指标,描述个体生命活动的类型及 完成情况如老人活动项目测量、儿童发育测量等; 定量指标,描述结构和功能达到的程度如身高、 体重、活动幅度等 群体指标:定性指标,如育等;定 质指标,指群体素质,如生长发育程度、群体气 质、特性、疾病比例等;定量指标,群体数量和 各种活动在数量上的反映等
3
二、意义 1.了解人群健康的分布和趋势,讨论和分析 1.了解人群健康的分布和趋势,讨论和分析 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促进有益的经济和 卫生政策的制定 2.评价健康促进项目效果 2.评价健康促进项目效果
4
第一节 健康促进测量的指标体系
环境
生物学 健康
健康服务
行为、生活方式
5
一、健康测量指标分类
按测量对象:直接指标、间接指标 按测量内容:生理学指标、心理学指标、社 会学指标 按测量的方式:客观指标、主观指标 按测量指标本身的性质:指标、指数 其他:结构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个体指标 和群体指标等
23
七、健康状况测量指标 (三)死亡率指标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总数 ×1000‰ 1000‰ 围生期死亡率=妊娠28周或以上胎儿死亡数+7 围生期死亡率=妊娠28周或以上胎儿死亡数+7天内新生儿死 亡数/同年活产数+妊娠28周或以上胎儿死亡数× 1000‰ 亡数/同年活产数+妊娠28周或以上胎儿死亡数× 1000‰ 新生儿死亡率=出生后4周内新生儿死亡数/ 新生儿死亡率=出生后4周内新生儿死亡数/同年活产婴儿数 ×1000‰ 1000‰ 婴儿死亡率=某年某地区1岁以下婴儿死亡数/ 婴儿死亡率=某年某地区1岁以下婴儿死亡数/同年该地区活 产婴儿数×1000‰ 产婴儿数×1000‰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某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同年5岁以下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某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同年5 儿童人数×1000‰ 儿童人数×1000‰ 孕产妇死亡率=年内孕产妇死亡总人数/ 孕产妇死亡率=年内孕产妇死亡总人数/年内活产数 ×100000/10万 100000/10万 病死率=一定时间内因该病死亡人数/ 病死率=一定时间内因该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该病患者 总数×100% 总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