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古诗词关雎先秦《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重点赏析:《诗经》中常用托物起兴的手法来抒发情感。
《关雎》开头就用了兴的手法,以雎鸟和鸣的情景起兴,渲染了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爱慕的情调,将主人公对女子的思念、追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蒹葭先秦《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主题思想:《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不懈追求和强烈的思念之情。
重点赏析:本诗以“蒹葭”起兴,前两句既点明了时节和环境,又点明了地点,描绘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晚秋图,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萋萋、采采”与前文中的“苍苍”对应,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萋青再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侬,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晨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洗出了时间的发展轨迹,说明主人公追寻时间之久。
“方、湄、涘”三字的转换,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的场景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式微先秦《诗经·邺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主题思想:这首诗表现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重点赏析: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质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他自然要倾吐信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却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深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这首诗共二章八句,不见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服役者的苦痛心情。
子衿先秦《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翻译: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主题思想:这首诗以倒叙的手法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浓浓的爱意不由地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
重点赏析: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子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在目。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丰。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
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主题思想:诗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赏析:这首诗共八句,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
诗人着一“望”字,把目光从“三秦”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谊。
第三、四句劝慰勉励友人不要哀伤,表现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
第五、六句写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勉励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达出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最后两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
全诗情景融为一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堪称送别绝唱。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简介: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主题思想:这首诗寓情于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重点赏析:首联写洞庭湖秋水盛涨的壮阔,一个“平”字,描绘了洞庭湖的浩瀚。
颔联是写洞庭湖景色的名句,“气蒸云梦泽”写出了湖的深厚雄浑;而“撼”字,动静结合,突显湖的澎湃动荡,气势磅礴,颈联转入抒情,面对浩瀚的湖水,诗人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
此句表明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闲居无事,实在是一种羞耻,想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的意图不言自明。
尾联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同时,“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巧妙地掩藏了自己拜谒的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翻译: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表现出其博大宽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