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步句子赏析

散步句子赏析

篇一:《散步》赏析一个“听”字满含爱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褚亚婷读着莫怀戚的《散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被深深打动,一家人的尊老爱幼温馨氛围浓浓地弥漫在课堂里。

此时,我问:“同学们,我们都被文章中爱的美好情感打动了,你能发现文中最能体现这些美好情感的一个词吗?”短暂的沉静后,一个同学问:“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的‘摸摸’吗?”另一个声音已迫不及待:“这只是母亲单方面的对孙儿的一种喜爱之情,不是最有代表性的。

”“那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的‘信服’吗?”然后她又自言自语,“哦,这是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也只是她单方面的的一种情感。

”??一只手坚定地举起:“我觉得最能体现文中这种美好情感的词应该是‘爱’。

”可是文章中没有一个‘爱’字出现啊?“如果非要我找出这个‘爱’的情感的根源,我觉得是‘听’字。

”他继续说。

“哦,你能说说理由吗?”“我先来看看文中出现‘听’字最多的那句吧。

”在他的提示下,我们都把注意力都投向了这一句: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我觉得这三个‘听’字,很好地解释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根源。

”“能说得更详细吗?”“第一个‘听’字,是母亲的‘听’,母亲的年纪大了,她的孩子渐渐成熟强壮起来了,她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这‘听’里,有一种放心和信任,还有一种母亲的骄傲。

”更多的同学被带进了思考中。

“我来说说儿子的‘听’吧,他还是一个孩子,所以高大的父亲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听’,是孩子对父亲的天性依赖和爱的崇拜。

”一个女生抢着说。

“第三个‘听’字,我还没有想好。

‘听’字前还有一个‘总’字,读起来感觉有些怪怪的。

”“老师我想来说说,这里的‘怪’,其实恰恰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的反映,这里妻子的‘听’似乎是有特定场合,就是在“外面’。

我想起了自己家,在家里我爸爸都听我妈的,可是在外人面前,我爸爸特要面子,这就是男人的自尊心吧。

”下面笑声一片,回答又在继续。

“作者在家里可能也是听妻子的,但是到了外面,懂事的妻子给了作者一种男子汉的自尊,这种‘听’就难能可贵了,这是一种真实的爱的情感,是对丈夫的尊重与喜爱,所以有了这个‘总’字,才体现出‘听’字的难得。

”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还有其他的‘听’吗?”我感动着问。

“老师,文章里其实还有隐含的‘听’。

前面提到的‘信服’,刚才同学说这只是母亲对儿子的单方面的信任,其实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我认为也是一种‘听’,一种‘爱’,一种长辈对子女的爱。

”这番话很有深度。

这么一提醒,又有同学举起了手。

“老师,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个‘摸摸’,更是一种‘听’,是祖母疼爱孙儿,决定听孙儿的提议的表现。

这个‘听’字虽然也没有在文中出现,也将慈爱隐含在里面。

”“老师,看这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作者看似没有听从儿子,听从了母亲,但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哪怕自己长得再大,再有本事,自己还是母亲的孩子,还是要听母亲的话,尊重自己的父母。

这其实是一种尊老爱幼的表现,这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听’了。

而后面,‘全家人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也体现出了对孩子对老人的充分尊重,全家人一致听从,全文洋溢着一种理解,一种爱与温暖。

”??对“听”的理解、“听”的发现越来越多了。

望着同学们认真的眼睛,我说:“一个‘听’字折射出文章中的隐含的一个‘爱’字,全家人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行,无不透露着在爱的基础上的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

谢谢大家,我们没有错过与‘听’字的近距离接触。

”从两个“背”字品起安徽省五河县临北中学夏玉桥一品文意:师:请同学们推选出一个课堂热词,并说明理由。

生:“背”字,课文中多次出现它。

师:课文中有两个“背”字,名词的“背”和动词的“背”,词性不同,读音有异,你会选哪一个呢?生:我选的是动词的“背”,文章多次写到了“背”。

作品中的我提及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还有“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些句子为“背”母亲做了铺垫。

然后就有了下文“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背”字就把全文情节紧串一起。

生:我也赞同动词的“背”。

“背着”和“背起”,我觉得那“背”字的语调有重量,沉甸甸的,特别有感情。

师:说得都很好,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认为该选名词的“背”。

由“背着”“背起”到在我和妻子的“背上”,文章情感才最后升温。

而且,名词“背”字是第四声,语调显得更重,更能突出我对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对生活的深沉感慨。

二品文趣:师:可以说,名词的“背”是动词的“背”在线索上的延伸,在情感上的深化。

现在要为文章配一幅插图,我们该画些什么内容,能让作者满意,让自己满意?生:当然是我背母亲,妻子背孩子的画面喽。

生:选择那刚离地的瞬间做为画面。

师:这个画面把两个“背”字统一了起来。

看来,两个背字不仅是作者心中的热词,也是心中同学们的热词了,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只是老师不明白,大家为何都看重这两个“背”字?我们一起读读相关句子。

生:这两个“背”字是全文思想感情的凝结点。

母亲为疼爱小孙子,而选择让我去背着走那不平的小路。

而我呢,又因背母亲而赢得了一次孝敬母亲的机会。

生:是文章最精彩的瞬间。

如果没有背的镜头,只是叙述一些全家人散步的场景,那么就平淡了,尊老爱幼的亲情也表现不出来。

生:一个是儿子背着母亲,一个是母亲背着儿子,画面上有三代人的爱,很生动,富有情趣。

师:对,这就是大家看重这两个“背”字的原因,也体现了作者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来表现生活的用意。

其实,这两个“背”字后面藏有许多深意。

只要我们把它与全文的内容联系起来,与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联系起来,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

三品文理:师:好,先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听老师再读一遍,注意与第一遍在重音及停顿上的区别: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你们认为那一种读法好,为什么?生:第一种读法好。

“背上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

把他们说成是整个世界,就进一步突出了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理据之所在。

生:第二种读法好。

把“背”与“上的”分开,其实,就是把我和妻子加了进去。

因为前一个是我的背,后一个是妻子的背。

这样更符合文章的原意,因为那“整个世界”应指的是我们家的三辈人。

生:我也赞同第二种读法,表现了我和妻子每个人都承载着一个生命,又表现了母亲与儿子对我们的依赖,这样就共同表现了人生的责任意识。

生:联系全文看,第二种读法更能表现那强烈的呵护生命意识。

我们在开头读到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还读到年幼生命的稚嫩。

现在这两个生命都是在我们的背上的,与我们紧密关联,一刻也离不开我们的关爱呵护。

篇二:散步赏析导视:四口之家的一次平常出走,走出阵阵浓浓亲情;三代同行的一次普通散步,散出一片天伦之乐。

朴素的表达,深刻的含义。

明天,让我们品读莫怀戚的散文《散步》。

【演播室】今天,我们不妨来说说散步这个话题。

一说到“散步”这两个字,大家也许会说,散步还能够成为话题?是的,从人们生活的习惯来讲,它是再简单再平常不过的事啦;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谈,的确也谈不出什么新意。

但是,我们今天来谈“散步”,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诙谐地)嗨!你可不要认为我在这里卖“关子”啊?这样,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诵读】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演播室】这是莫怀戚散文《散步》的开篇。

和许多散文的开篇一样,它读起来明白晓畅,看起来简明扼要。

但是,这看似简明扼要的开篇,却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技巧和高度的概括力。

短短100来字,就为读者交待出“一家四口、祖孙三代”的关系和母亲已跨入年迈的现实。

【字幕】莫怀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作家,重庆人。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以小说见长,相继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白沙码头》、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诗礼人家》、《隐身代理》等问世,有评论认为“莫怀戚关注时代现实,善于开掘人性,是一位写人性的高手”,因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演播室】一看作者的介绍,再对照文章的开篇,我们不难发现,小说家写的散文,自然有别于其散文。

它们还有些什么区别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诵读】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演播室】你看啊,母孝,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和社会关注的现实,就这样被作者巧妙而自然引入其中。

难怪人们评论家称莫怀戚为“关注时代现实,善于开掘人性”的高手,寥寥数语,就表达出对母亲的关心、对年老生命的格外关爱。

其温馨之情,溢于言表,自然调动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诵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演播室】有句歌唱得好:“母亲暖暖的怀抱无法忘怀,母亲甜甜的乳汁怎不感慨!”是啊,母爱,是一切文艺作品永远取之不竭创作源泉;母亲,也是我们讴歌不尽的主要对象。

但是,高明的作者却没有停留在一种空泛的赞叹上,他充分调动了小说的技巧,并借孩子的天真话语,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类是由伟大的母亲诞生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母亲繁衍的。

【诵读】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演播室】前面,我们说到了小说家写散文自然会有别于其它。

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段,不到60个字,不仅让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景象跃然于纸上,而且让两对母子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看,“我和母亲走在前面”,这是一对由“年迈的母亲”和“中年的我”构成的母子关系;“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这又是一对由“中年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构成的母子关系。

最精彩的莫过于儿子的那句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它既符合孩子的口吻,同时也让读者领略到了“两对母子”行走在乡间田野的天然风趣。

【诵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