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简介 (2)2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历史 (2)3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2)3.1洁净煤技术 (2)3.2核电 (2)3.3太阳能 (2)3.4生物质能 (3)3.5风能 (3)3.6地热能 (3)3.7潮汐能 (3)3.8氢能 (3)3.9页岩气 (4)4.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 (4)4.2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 (4)4.3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 (4)4.4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 (4)4.5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4)5.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4)5.1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 (5)5.1.1 太阳能电池生产规模领先 (5)5.1.2 风能建设速度最快 (5)5.1.3 核电装机速度将加速 (5)5.1.4 生物质能难以形成产业链 (5)5.2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5)5.3科学预测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能源发展战略 (6)5.4从我国能源的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安排能源布局 (6)5.5新能源发展决策支持 (6)5.5.1加快市场化进程 (7)5.5.2加速新能源产业投资的市场化 (7)参考文献: (7)1简介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
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
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2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历史2003年-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9.5%,其中传统能源增长9.2%,新能源增长14.5%;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改变。
然而,其改变的进程相对缓慢,中国的能源危机还是愈发的走向了边缘。
从下面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能源占主导地位的一次能源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新能源的广泛利用才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出口。
众所周知,中国是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条件,然而从2009年起我国从煤炭出口大国变为了净进口国,到2012年煤炭的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14%。
原油对外依存度更是节节攀升,从2003年的36%到达2012年的56.4%;从2006年开始我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且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国内天然气供不应求,2008-2012年净进口量年均复合增速为129.28%,2012年达到 378.6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高达28%。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亟待优化,必须改变过于依赖石油和煤炭的现状,加大对天然气、核电和其他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力度,这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也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3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新能源在我国发展至今,主要有如下几种发展形势;3.1洁净煤技术由于我国煤炭在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煤炭的清洁燃烧。
目前比较成熟的的洁净煤技术主要包括:型煤、洗选煤、动力配煤、水煤浆、煤炭气化、煤炭液化、洁净燃烧和发电技术等。
3.2核电核能是清洁的能源。
核电目前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来源之一,地位仅次于煤炭和水电。
目前中国核电在建规模居全球第一:在建核电机组30台,总装机容量3281万千瓦,占全球的45.7;2020年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居全球第三,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我国政府规划是到2020年,每年核发电能力,从目前的8700兆瓦,增加到4万兆瓦,意味着2006~2020年的14年里,中国将增建30座核电厂。
3.3太阳能太阳能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目前已在我国得到较大范围的使用,主要体现为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使用。
在山东等地,太阳能产业正得到快速发展,许多技术如太阳能电池等也日臻成熟。
3.4生物质能中国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显然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据估计生物质资源量巨大,然而目前我国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农村家庭耗能和发电,生物质能发电虽然比例逐年提高但发电量非常微小。
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相当于世界总能耗的10 倍。
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生物质能,对解决能源消费及日益严重环境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 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将超过5000 万吨标准煤。
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300 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 亿千瓦时。
到2020 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 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到2020 年达到2400 万千瓦,沼气和垃圾发电分别达到300 万千瓦。
根据目前情况,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很大的努力,需要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给予支持。
3.5风能我国风能资源较为丰富,风能在我国的利用也较为成熟。
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指出,如果充分开发,中国有能力在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风电将超过核电成为中国第三大主力发电电源。
在我国甘肃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较大规模的应用。
3.6地热能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的天然能源,我国地热资源潜力接近全球的8%,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目前以浅层地热能利用为主,其中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或四川西部地区。
我国地热能利用以地热发电、地源热泵为主,现在开发的地热资源主要是蒸汽型和热水型两类。
2013年2月,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发布了《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 年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到2020 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
规划主要内容:(1)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地热勘探及发电技术、换热(制冷)器、热泵压缩机等;(2)积极推广浅层地热能开发:在城镇新建建筑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推广热泵系统;(3)完善地热能产业服务体系:形成“勘探、钻井、抽井、回灌”的标准规范。
3.7潮汐能我国潮汐能发电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迄今建成潮汐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为6960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000万度。
其中,最大的是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装机为3200kw;截至2013年底,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完成发电量742万千瓦时,同比多发7.5万千瓦时,实现发电量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
经过多年的研究试点,目前我国潮汐发电行业在技术上日趋成熟,潮汐发电量增长迅速,仅次于法国、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8氢能氢能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很热的研究高潮。
氢能已被列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对氢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目前我国已在制氢技术、储氢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巨大的进步,拥有一批氢能领域的知识产权,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在氢能的利用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已用于氢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氢能发电站等。
3.9页岩气我国页岩气探明储量达25 万亿立方米全球第一,远超国内常规天然气资源储量。
未来驱动行业进一步上行的因素包括:国家页岩气开采补贴政策变化、天然气定价市场化、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成熟、天然气需求维持高速增长。
我们预计“十二五”期间页岩气相关总投资500亿,“十三五”投资8000亿。
根据规划,我国在2015 年实现页岩气产量65 亿方,2020年产量达到600-1000亿方。
在2015 年形成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页岩气勘探技术及配套装备,商业化的开采将集中在“十三五”中进行。
页岩气开发产业链受益先后排序为:勘探、储运与LNG、钻井、开采与净化、管道输送与材料。
4.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4.1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分品种来看,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开发程度还比较低,但开发难度加大、成本升高;煤炭资源大多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总体开采条件不好;石油资源储采比低,还有增加探明储量的潜力,但产能增幅有限;天然气资源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900亿m3,进一步提高探明程度的潜力很大,具备大幅增产的可能,但资源总量和开采条件难以同俄罗斯、伊朗等资源大国相比;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量巨大,其开发利用程度主要取决于技术和经济因素。
4.2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
4.3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
此外,SO2、烟尘、粉尘、nox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
4.4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的份额比世界平均值高41个百分点,油气的比重低36个百分点,水电、核电的比重低5个百分点。
4.5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5.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虽然近年来我国在鼓励新能源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包括法律法规、发展规划、财政支持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等,但目前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政策之间需要统一协调,特别是各级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的支持政策还不到位,中央和地方在相关的公共财政体制上也存在利益冲突。
笔者认为,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在梳理整合已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统筹资金、技术、市场、规划、科研等多方面因素,加大新能源政策制订和完善的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避免将来陷入被动跟从、受制于人的落后局面。
从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资源评价工作不充分,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成本跟常规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力,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偏小,公众消费意愿不强,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结合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全球各国新能源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