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0-06-11T08:43:48.233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导读]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
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黄凤仙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第二中学535300)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
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
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
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70-02首先,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的和谐的“情感场”。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
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用和一颗乐于奉献的精神。
由于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
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
(批评要适度,忠告有分寸)其次,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
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便知下一句。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
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
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的父母离婚,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精力不能集中,课堂上老师对她的一个微笑便可以化去她心灵的伤痛,用这颗爱心去鼓舞她。
可想而知;情感(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有多大的作用。
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
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
要具有感染力,教师必须要有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
正如有一位学者所指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追求,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而并不是仅仅当作职业来从事。
如果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他(她)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有一次,我在教数学归纳法时,同学们对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很难理解。
于是,我讲了一个春节放鞭炮的例子。
假设鞭炮无限长,点燃第一个炮竹响过,接下来炮竹便一接一个响起来。
通过实例增加同学们学习的趣味性。
在鞭炮声中,教师和学生的情赶拉得更紧。
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测试,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掌握程度是令人满意的!前苏联教育家A.B.彼得洛夫斯基说过“情感是一个人对他所认识或所做的事情的内部态度的不同形式的体验”。
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并且具有两极性,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如高兴,快乐等积极的情感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驱使人积极地行动,从而使工作和学习效率随之提高。
反之则会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性信息交流,而忽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注意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至于难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怎样运用情感功能来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呢?
1. 明确学习的目的,引发学习情感
当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引发学习数学的情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就要使我们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把数学学习同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确立正确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数学的学习从有趣、乐趣发展为志趣。
2. 利用数学史料,激发学习情感
丰富的数学史料,常常会激发我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如童年高斯的巧算;海王星发现的故事;印度象棋大师教国王“下棋”的故事;欧拉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阿基米德计算王冠重量问题;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猜想数学家费尔马的“千古之谜”和威尔斯证明“费尔马大猜想”的故事,等等,著名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中的各种趣闻轶事,都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学习情感。
3. 创设学习情境,产生学习情感
任何数学的“教”与“学”,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
良好的情境对于产生良好的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情境可以由老师来创设,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创设,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创设师生双边活动的良好情境;课内积极提问,创设“愤”和“悱”的情境;和同学们共同探索难题,创设探索数学问题情境;出版数学墙报(小报),创设遨游数学乐园的情境等。
有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就会“触景(境)生情”,产生乐学思想,把学习活动当成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