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责任感+领导者领导力的基石责任感:领导者影响力的基石【引子】这两天,我对人要有责任感的问题又有了新的更切实的体验。
我与几个年轻的朋友谈到了这个问题,讲了四个关系: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关系,公众行为和公余行为的关系,利己利人和损己损人的关系,过程受益和结果受益的关系。
我告诉他们:“不患无策,只怕无心。
”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心,就不堪大用。
即使小用,也令人担心。
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的人,是一个危险的人。
的确,人有天赋的差别,有能力的大小,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都按照一种模式发展。
但是,要做一个有意义的生命个体,却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行为的合道德性。
道德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信念、价值和深层判断系统。
而道德中最起码的要素,就是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
人不抬人一般高,水不流一般平。
不能因为自己不愉快,就让别人不愉快;为了满足自己的感受,就以损害别人的感受做前提。
永远不要做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这是傻瓜的表现,不是聪明的表现,长此以往,是得不偿失的,是要遭报应的。
领导者是有能力影响和改变环境的一类人,这种能力来自两个渠道,一是领导者的正式地位,主要依靠权威、奖励和惩罚等方式;二是领导者的个人形象,主要依靠人品、学识和阅历等方式。
不过,这两个渠道在一点上是相交的,那就是责任感,即对组织的负责和对自己的负责。
人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自己相应的责任,譬如,学生有学习的责任,教师有育人的责任,医生有治病救人的责任,老总有带动本企业发展的责任。
一个没有或者缺乏责任感的人,是得不到他人认可的,也很难获得社会性发展的。
一、责任感要谈什么是责任感,就要先谈什么是责任。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责任时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责任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必然性,对于任何人来说责任都是“不可推卸的”。
词典上对于责任则有着更为明确的解释:“责任是指做好分内应该做的事或者没有做好分内的事应承担的过失。
”责任是对他人和群体所负的利益要求。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最起码的人格就是对自己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
人总是不停地处在某种具体的角色或职位,该角色或该职位都赋予某些特定的要求;当人处在该角色或职位时,他就应努力满足相应的要求。
这些社会角色或职位的要求就是人的责任。
责任也是社会的产物,是伴随着社会关系的建立而产生并随着社会成员素质和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变化。
责任与社会共生共存,贯穿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责任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精细,对社会控制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责任加上这个感字,词的性质就发生根本的改变,责任感强调的是主观感受,是一种自觉的态度,这和单纯的责任是不同的。
责任感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对我们的职责、义务的感知。
具体来说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纵观责任感的概念,这里有几个词是非常关键的,即:自觉、分内、做好、心态。
责任感也可以说是人们自觉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的心态,即一个人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对他人的许诺和对集体委托的事认真负责、坚持实行的态度。
所谓自觉,应该是自愿的,主观认可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取向。
而分内是一种观念,就是要让人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每个人都应该去了解自己的分内,并知道承担分内事情的重要意义以及不承担分内义务时所面临的后果,才可以具备基本的责任感。
做好是主观性比较强的东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需要按照多数人认可的标准和普遍的道德法则来区分和认定。
心态则表明责任感是人的一种个人属性,是人在从事活动中的主观意愿和感受。
环境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人产生影响,但是最终的行为取向需要通过人本身的内在因素体现出来。
责任感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责任不应是被动接受的,而应是主动选择的,选择做一件事时就相应的选择了一个义务,肩负了一份责任。
一个人担当社会责任的状况与他的人格素质有着一种内在的、正向的关系。
他越是自愿地担当社会责任,其人格素质就越好;他越是积极地担当各种社会责任,其人格素质就越健全。
责任感还是一种心理状态。
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后产生的情感体验。
责任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
从时间上讲,责任感指是否勇于承担对过失或者某个错误事件的责任以及是否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行动及其能否承担后果。
从空间上讲,责任感包括一个人对自己和对社会的担当意识。
对自己来说,是否清楚自己角色分内的事?是否要求自己有效完成相应的任务?是否对人生目标做出了慎重思考与选择?对社会与他人来说,是否对亲友承担起了关心、帮助的义务,并且有“关注社会”的志向与行动?责任感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是责任心。
人们从事的工作不同,能力和作用不同,但无论是统管全局的领导者还是平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系于责任就没有小事。
责任感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
有责任感的人是淡泊名利的。
他们的价值观是在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中得到满足,而他们自己却少有索求。
因而责任感总是和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助人为乐、谦逊礼让等等优良品德联系在一起。
他们表里如一,心境澄明,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无名利一个样。
他们从不追名逐利,但对于失误、不足却又不推诿、不塞责。
二、责任感的形成责任感是个体对责任的自觉意识和体验,是责任主体对责任对象的自觉需要。
责任一经行为主体认同,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就会成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行动。
责任如果没有被责任主体意识到,那么它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要求。
由此,这里说的“形成”(formation)与教育(education)和训练(training)不同,它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是把教育和训练结合起来思考的。
责任感在每个人身上都要经过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他律性质的责任感有三个显著特性:一是责任本质上是受外界支配的;二是要求遵守规则的词句;三是评价其行为不是根据激起行为的动机,而是根据行为是否严格地符合现有的规则。
而自律性的责任感的特征是自觉能动性,具有自律性责任感的人,能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自觉地选择和决定行为,他从内心里感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养成的。
培养责任感要从小抓起。
儿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
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
在大学,要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有着多方面的要求,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其中的首要方面。
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淡化的倾向,这使得大学生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任,这与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最起码的人格就是对自己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
拥有较强的责任感,就会形成热情长久的动力。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如同婴儿成长为成年人一样,也有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由初始的蒙昧无知,通过适当的教化逐渐明晰,逐渐自觉地承担起责任。
责任感有助于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实现自身的潜能的开发。
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往往容易向环境屈服,自我实现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这个角度讲,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能否承担自己的责任。
此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利己不损人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能够做到利人又利己,自然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也就是说,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先要做到不防碍他人,进而做到在别人有求于自己的时候能给予帮助,再进一步,做到主动关心别人,最终以助人为人生之乐。
只有尊重和理解他人,富有怜悯心和同情心,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并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有责任感的人给人以安全感和可信赖感,使人愿意与他交往。
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会激发别人对他负责,久而久之,自然会建立起深刻而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
三、领导者的责任感古语有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
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心,就不堪大用,领导者的责任感是他能否被使用和重用的基础。
大而言之,有责任感的人,突出的优点是他们绝不是个人中心主义者,他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总是先于自己的利益;小而言之,在各种生活和各种角色上,他们都能忍辱负重中,他们孝敬父母,呵护家人,毫无怨言地挑起最重的担子。
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对袖手旁观和负重前行,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领导者要学会对人负责。
组织是分层次的,层次是有高低的。
在现实职业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关系有三种,并产生三种责任感。
一是上级关系——对自己的上级负责;二是下级关系——对自己所管辖的下属负责;三是平侧关系——对与自己没有隶属关系的组织内或组织外的人负责。
对人的负责首先是对行政序列上的人负责,即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性。
多大的领导上面还是有领导,当然出了顶级领导之外,因此,尊重职务权威是从政者的常识。
你可以一段时间对顶头上司不满,但你不可以总是对顶头上司不满,那你不是对人的挑战,而是对体制的挑战;你可以一段时间说你的顶头上司的坏话,但你不可以总是说顶头上司的坏话,那不是他有毛病,而是你有毛病。
领导者还要学会对下属负责。
要对下属的前途负责,以满足下属追求成就的动机;要对下属的情感负责,以满足下属与人交往的动机;要对下属的工作负责,以满足下属尝试事务的动机。
把这些做到了,你就会理解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领导者与其他人关系的二十个字:“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至于领导者与自己隶属关系之外的负责,最重要的还是对人民大众的负责,这个话题在多个地方都说过,这里就不赘述,但无外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领导者要学会对事负责。
首先要对大事负责,要学会爱人民之所爱,忧国家之所忧,且先天下之所忧,后天下之所乐。
领导者要有历史责任感,凡属与国家、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息息相关的任务、要求,都可以说是一种历史责任。
历史责任感并不是抽象的,人们的历史责任,不可能离开职业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领导者应当常想自己对社会和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了什么贡献统一起来,切不可忘记自己对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会从事危害社会、民族、集体利益的事。
一个人对国家、人民和未来的历史责任,就应当通过自觉地、模范地履行职业责任和其他社会责任来体现,因此,要对小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