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爆破工程期末必考题复习过程

爆破工程期末必考题复习过程

1.岩石爆破破坏原因的理论学说和破坏过程。

理论1“爆生气体膨胀作用理论:炸药爆炸引起岩石破坏,主要是高温高压气体产物对岩石膨胀做功的结果;2爆炸应力波反射拉伸作用理论:岩石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岩石中爆炸应力波在自由面反射后形成反射拉伸波的作用,岩石中的拉应力大于其抗拉强度二产生的,岩石是被拉断的;3爆生气体和应力波综合作用理论:实际爆破中,爆生气体膨胀和爆炸应力波都对岩石破坏起作用,不能绝对分开,而应该是两种作用综合的结果,因而加强了岩石破碎效果,比如冲击波对岩石的破碎,作用时间短,而爆生气体的作用时间长,爆生气体膨胀促进了裂隙的发展,同样,反射拉伸波也同样加强了径向裂隙的扩展。

过程1.炮孔周围岩石的压碎作用2.景象裂隙作用3.卸载引起的岩石内部环状裂隙作用 4.反射拉伸引起的“片落”和引起径向裂隙的延伸 5.爆炸气体扩展应力波所产生的裂隙.2. 巷道掘进爆破中炮眼形式:掏槽眼:用于爆出新自由面,为辅助眼/周边眼爆破创造有利条件,直接影响循环进尺,掘进效果;周边眼:控制爆破后的巷道断面形状、大小和轮廓,使之符合设计要求;(顶眼、底眼、周边眼)辅助眼:破碎岩石的主要炮眼,利用掏槽眼爆破后创造的平行于炮眼的自由面,爆破条件大大改善;3.中深孔爆破设计的基本内容:确定台阶高度,网孔参数,装药结构,装填长度,起爆方法,起爆顺序,炸药的单位消耗量4炸药爆炸与燃烧区别燃烧与爆炸传播速度截然不同,燃烧几毫米到几百米每秒,亚音速,爆炸通常几千米每秒1.从传播连续进行的机理来看,燃烧的能量通过热传导,辐射和气体产物的扩散传到下一层炸药,激起未反应炸药产生化学反应,是燃烧连续进行,爆炸,能量以压缩波的形式提供给前沿冲击波,维持前沿冲击波的强度,然后前沿冲击波冲击压缩激起下一层炸药进行化学反应,是爆轰连续进行;2从反应产物的压力来看,燃烧产物压力很低,对外界显示不出力的作用,爆炸产物有强烈的力效应3从反应产物质点运动方向,燃烧产物质点运动方向与燃烧传播的方向相反,二爆炸产物质点运动方向与爆炸传播方向相同;4从炸药本身条件,燃烧随装药密度的增加,燃烧速度下降,而爆轰速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加;5从外界条件,燃烧易受外界压力和初温影响,爆炸基本不受外界条件影响;5氧平衡:指炸药中所含的氧用以完全氧化其所含的可燃元素后氧的剩余情况的衡量指标。

负氧平衡、正氧平衡、零氧平衡氧平衡意义:正氧平衡:炸药未能充分利用其中的含氧量,且剩余的氧和游离氮化合时,将生成具有强烈毒性,并对瓦斯与煤尘爆炸起催化作用的氮氧化物,并吸收热量;负氧平衡:炸药因氧量欠缺,未能充分利用可燃元素,放热量不充分,并且产生可燃性CO等有毒气体;零氧平衡:炸药因氧和可燃性元素都得到充分利用,故在理想反应条件下,能放出最大热量,而且不会生成有毒气体6殉爆是指在炸药(主发装药)爆轰产生的冲击波作用下,使得与之相隔一定距离炸药(被发装药)发生爆轰的现象。

殉爆距离的因素:药量,药径,与药径成正比,装药密度,与密度成正比装药外壳和连线,有管子,则距离增大,介质,空气,水,沙土,金属,距离减小,与聚能穴位置和有无均有关。

殉爆工程意义:a. 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必须防止炸药发生殉爆;确定炸药生产工作间或库房的安全距离;b. 工程爆破中提高炸药起爆和传爆的可靠性;c. 在爆破工程中需保证同一炮眼/药室内的炸药完全殉爆,以防止产生半爆,降低爆破效率。

殉爆距离的测定:a 铺平沙地-半圆形凹槽(Φ35mm,l>=600mm圆木棒)b 被测药卷置于槽内-主装药捏头端插入8#雷管(2/3)c 从装药捏头端-主装药聚能穴对应d 两药卷纵轴在同一水平线上e 引爆主装药后,根据从装药位置有无残药/深坑,f 判断是否殉爆,找出三次平行试验都能殉爆的最大距离,既殉爆距离。

7爆轰波概念:在炸药中传播的后面紧跟一个化学反应区的冲击波(爆轰过程)。

爆轰波特征:(1) 爆轰波只存在于炸药的爆轰过程中,爆轰波的传播随着炸药爆轰结束而中止。

(2) 爆轰波总伴随一个化学反应区,它是爆轰波得以稳定传播的基本保证。

爆轰波阵面宽度:0-2区间,约0.1 cm ~1.0 cm(3) 爆轰波具有稳定性,即波阵面上的参数及其宽度不随时间而变化,直至爆轰终了。

炸药爆速的因素:药柱直径,炸药密度,药柱外壳,其它:炸药颗粒细度,混合均匀度,混药温度,时间8起爆药猛炸药区别:起爆药敏感度较高,在很小的外界热或机械能作用下就能迅速爆轰,与其他炸药相比,起爆药从燃烧到爆轰的时间极为短暂;用于起爆其他工业炸药和制造起爆器材,与起爆药不同,猛炸药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猛炸药比较钝感,需较大的能量作用才能引起爆炸,需要起爆器材起爆。

9 ANFO:氧化剂:硝酸铵;可燃剂:柴油,机油,一些矿物油;疏松剂:木粉;添加剂:铝粉、铝镁合金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ANFO性能:殉爆距离大于3cm、猛度不小于12mm、做功能力不小于250mL,爆速大3300m/s,主要用于露天或者无瓦斯无矿尘爆炸危险的爆破工程,中硬以上矿岩的爆破工程,硐室大爆破工程,地下中深孔爆破。

Emulsion:氧化剂:硝酸铵;油包水型乳化剂;水;油相材料;密度调节剂,少量添加剂(乳化促进剂、晶型改性剂、稳定剂)Emulsion性能:殉爆距离不小于2cm,猛度不小于8mm,做功能力不小于220mL爆速不小于2300m/s,主要用于各种含水丰富环境11导火索是以具有一定密度的粉状或者粒状黑火药为索心,外面用棉线、塑料或者纸条、沥青等材料包缠而成的圆形索状起爆材料。

导火索的用途是在一定时间内将火焰传递给火雷管或者黑火药包,使他们在火花的作用下爆炸,它还在秒延期雷管中起延期作用,颜色为红色,传爆速度>=6000m/s导爆索是用质猛炸药黑索金或者太安作为索心,用棉、麻、纤维及防潮材料包缠成索状得起爆器材。

经雷管起爆后,导爆索可直接引爆炸药,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爆破能源,颜色为灰白色或绕有绿色线,燃速100-125m/s12影响爆破效果的因素:1) 炸药性能(密度、爆热、爆速、作功能力、猛度)对爆破效果的影响;(2)地形地质条件(自由面、断层、溶洞)对爆破效果的影响;(3)装药结构(炸药在被爆介质内的安置方式)对爆破效果的影响;(4) 填塞对爆破效果的影响堵塞(tamping):针对不同爆破方法采用相应的材料,将岩体中通向药室(chamber)的通道填实;(5) 起爆点位置(多点起爆、无穷多个起爆点)对爆破效果的影响13..炮孔填塞的作用:保证炸药充分反应,使之产生最大热量;防止炸药不完全爆轰;防止高温高压爆轰气体逸出;使爆炸能量更多地转换成破岩机械功;提高炸药能量利用率13.底盘抵抗线:台阶上,外排炮孔轴线至坡底线的水平距离。

对爆破效果的影响:过大-根底/大块/后冲作用大;过小-增大凿岩量/飞石/震动/噪声/浪费炸药露天深孔爆破中,底盘抵抗线代替最小抵抗线W底-炸药威力/岩石可爆性/孔径/台阶高度确定方法:具体条件工程类比调整底盘抵抗线1,根据穿孔设备安全作业条件确定2.按照体积公式反推计算3,按台阶高度确定4.按钻孔直径确定从中选择符合安全要求的最小底盘抵抗线。

14超深是指钻孔超出台阶底盘标高的那一段深度,超深意义:克服底盘岩石夹制作用,爆后不留根底影响:过大-钻孔/炸药浪费-破坏底板-增大地震波强度超钻不足-产生根底/抬高底板.其作用是降低装药中心的位置,以便有效的克服台阶底部阻力,避免或减少留根底,以形成平整的底部平盘16.爆破内部作用:当药包在岩体中的埋置深度很大,其爆破作用达不到自由面时的爆破作用外部作用:当药包在岩体中埋置比较浅,爆破作用能达到自由面的爆破作用爆轰波区域:粉碎区(压缩区)裂隙区(破裂区)震动区17临界埋置深度:n=r/w最适宜深度:指爆破漏斗体积最大的药包埋置深度转折深度:指炸药爆炸后,传给空气的爆炸能与岩石吸收的爆炸能相等时药包的埋置深度。

最小抵抗线集中药包:药包中心到地面或自由面的最短距离延长药包:从药包长度中心到距其最近自由面的最短距离意义:其指向是岩石破碎,抛掷,和产生飞石的主导方向,应特别注意安全防护。

装药结构:炸药在被爆介质内的安置方式类型:连续装药结构,分段装药,孔底间隔装药,混合装药,分类依据:药卷与炮眼,药卷与药卷之间关系径向关系分为:耦合装药不耦合装药轴向关系:连续装药间隔装药20不偶合装药或空气间隔装药的优点1提高炸药能量有效利用率2岩石破碎均匀,大块率低,提高装岩效率3.降低炸药消耗量4.有效地保护新形成的自由面21填塞:针对不同爆破方法采用相应的材料,将岩体中通向药室的通道填实。

目的:保证炸药充分反应,使之产生最大热量,防止炸药不完全爆轰,防止高温高压爆轰气体逸出,使爆炸能量更多地转换成破岩机械功,提高炸药能量利用率。

22.浅孔台阶爆破:又称为炮眼或浅眼爆破,是指孔深不超过5m,孔径不超过50mm的台阶爆破,主要用于场地平整,小型采石场等深孔台阶爆破是指孔深大于5m,孔径大于50mm、深孔钻机凿岩的台阶爆破,主要用于矿山露天开采,铁路公路隧道开挖,水利水电等工程爆破23,敷设导爆管爆破网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密封端头:防止受潮、进水、进入小颗粒—使用前,把端头剪去10cm;接长使用:将导爆管插入塑料套管中,同心相对,用胶布绑紧,绝对禁止搭结。

外观检查:破裂、折断、压扁、变形、官腔异物--剪掉;卡口塞松动—废品处理。

网路中不得有死结,孔内不得有接头,孔外传爆管间留间距,遵守三同原则。

采用反向起爆:聚能穴指向与传爆方向相反,雷管捆绑在距导爆管端头大于10cm的位置---正向起爆比反向起爆更合理,但是必须防止聚能穴炸断导爆管。

连接传爆雷管和起爆雷管之前,必须停止区域内一切与网路敷设无关的作业,无关人员必须撤离爆破区域,以防止早爆. Livingston爆破漏斗理论的基本内容:炸药在岩体中爆炸时,传给岩石能量的多少与速度取决于岩石性质、炸药性能、药包大小(重量)、药包埋置深度、位置和起爆方法等因素。

在岩石性质一定的条件下,爆破能量的多少取决于炸药量的多少、炸药能量释放速度与炸药起爆的速度。

理论基础:爆破漏斗实验,能量平衡准则,药包放出的能量=岩石吸收的能量→临界平衡状态,药包放出的能量>岩石吸收的能量→超饱和状态→岩石位移,隆起,破坏,抛掷,药包放出的能量<岩石吸收的能量→弹性变形状态25.正向起爆:起爆药卷位于柱状装药的外端,靠近炮眼口,雷管底部朝向眼底的起爆方法。

反向起爆:起爆药包位于柱状装药的里端,靠近或在炮眼底,雷管底部朝向眼口的起爆方法。

1 反向起爆优点:( 1) 叠加的高强度应力波传向自由面,,有利于岩石破碎;( 2) 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后,岩石的质点运动速度高于正向起爆;3.质点的运动方向有利于岩石的破碎( 4) 爆炸波产生的裂纹的方向有利于爆轰产物的气楔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