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准备
才的基本条件。
2. 动态的就业观 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很难在 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 其次要关心市场就业的动态情况。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 当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进而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以尽快 适应这种高难度的求职氛围。
3. 多渠道就业观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毕业生必须从多渠道、
业人员空缺。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 日趋严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很多企业中,生产一线的车钳 铆电焊等技术人才奇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综合素 质和较大发展潜力的技术人才。从市场需求看,学习实用技术的 学生大多一毕业就能马上找到工作,工资收入也不低。现在大学 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毕业生较多而市场需求相对较少,很多学
第二章
转变就业观念 做好就业准备
即将走出学校的毕业生,面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就 业环境和就业政策,应清醒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调整就 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就 业与择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 争,勇于进取,主动适应社会,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提高竞争能力。
二、我国的就业形势 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 仍会持续。
1)“农民工”作为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形式,在相当长的 时间里,还会保持下去,且规模会不断增加。大量农民工由农村流向大中城市,
由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
产业。
2)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供求矛盾尖锐。 从城镇来看,部 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主要是由于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就业岗位的需要;部分大学 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于所学专业与企业之需不能对应;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 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 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
1. 树立回报社会、扎根基层的就业观
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我国的 基层和农村最缺乏技术型人才,迫切需要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因 此,毕业生要树立勇于实践的观念、服务工农群众的观念、积极 劳动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观念,结合自己的特点,敢于选择那些 暂时条件艰苦但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地区和单位。许多优秀的 毕业生走向社会、贡献社会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扎根基层是成
行业每年对新增中职毕业生需求为10 000人左右。
4)信息产业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发展空间最大的行业 之一,2004年,信息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212.9亿元增加到402.38
5)旅游和餐饮业未来几年年均所需中职毕业生达7.99万人,中对中职人才需 求最大的行业。 6)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大量地引进外资,对我国轻 工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我国现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 近几年该行业对专业中职人才的需求正迅猛增长。 7)我国加入WTO后,销售业这个新兴的行业逐步得到完善,将产生几万的从
生没有一技之长而又放不下架子也是难以就业的因素之一。
一、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在我国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在谋求职业的过程中 必须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和就业意识,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下的就业思想和观念,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毕业生必须与时俱进, 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一 致的科学价值观和职业观。
算出2015~2020年从业人员将进一步增加到1267~1284万人,其中, 每年需要补充的中职毕业生为50万人左右。
以下是部分行业对中职生的需求情况。
1)机械制造业每年需补充从业人员94 000人,其中中职毕业生为53 800人;
考虑到汽车工业发展将带动汽车维修等相关职业岗位增加,预计机械制造业业每 年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数为24 800人。 2)2005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业从业人员数由2004年的16.92万增加到19.22万, 但由于其生产方式明显向集约型发展,进一步优化结构,从业人员数明显增加, 估计到2010年从业人员将会进一步增加。 3)随着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电子制造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估计该
第一节 正确认识我国就业形势 调整就业心态
一、我国劳动力的就业现状 1.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 亿,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农村富余劳 动力还有1.2亿以上。 2. 劳动力素质较低,有碍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全国城镇从 业人口中技能劳动者仅占32.9%。劳动者技术等级偏低的问题也比 较突出,在技能型劳动者中初级工占43%,中级工占36%,高级工占 17%,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
3)新生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在2010~2020年期间,我国年新增劳动力需求在1
000万左右。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 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 供求缺口仍在200万人左右。
三中职生的就业形势
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相同的薪酬条件下,不愿意去生产
多门路入手,以便实现充分就业。
1)要广开就业渠道,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在市场经济 和科技进步的条件下,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生命。毕业生应树立信息意识, 收集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信息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 2)要打破地区和所有制限制。有的毕业生不愿意远离家乡,有的甚至非大城 市、国有单位不去。现实中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此地不需要的人才,
型企业成为一名一线的职工。即便有少数大学生愿意成为生产一线 的职工,也可能因为专业不对口,很难与企业“零距离接轨”。与 此相反,中职生就业呈现越来越吃香的趋势。 1. 就业总体趋势 在经济较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从业人员将持
续增加,根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2010年将达到850万人,据此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