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专题教案

新闻专题教案

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新闻阅读专题主备人:邵瑞丽 2015年3月【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2.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新闻阅读的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新闻阅读的解题技巧,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近七年广东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情况:年份文体篇目2008年科普文《绝妙的错误》2009年传记《黄侃先生二三事》2010年新闻《让法律来保护阳光》2011年传记《梁宗岱先生》2012年访谈《寂寞出学问》2013年科普文《山水画中的地质学》2014年访谈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一、考纲导学详见:金版学案P249,P228 考点透视。

二、体验高考真题2010年广东卷《让法律来保护阳光》见金版学案P249,P228。

三、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一)新闻的定义及分类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指消息、通迅、访谈、调查报告等报刊常用文体,因为这些文体都具有新闻的特性。

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二)新闻的特性1、真实性。

必须完全真实,有真实性。

2、准确性。

新闻要新,有时效性。

3、时效性。

新闻一定要准确,即有准确性。

4、简明性。

新闻要简洁生动,有简明性。

(三)新闻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特点: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背景:背景是指新闻事实的历史状况,周边环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内外联系。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

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高考题型类解(一)体会新闻标题的艺术性【示例】人前我是乖乖仔一上贴吧就爆粗“吴××,你知道吗?自从我第一天看见你,就被你深深地吸引。

虽然你不很帅,也很爱逞能,但我心中还是很喜欢你。

你的性格和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但后来,我从别的女生口里得知你甚至‘两天换一个女朋友’时,我很震惊。

虽然我很想找你谈话,但却很害怕别的女生会骂我。

我哭了一个星期……”这篇题为“一个爱吴××的女生的告白”,来自百度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贴吧,作者署名为“爱的泪太苦”。

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写着“你有病!”的回帖。

——《人前我是乖乖仔一上贴吧就爆粗》节选题目: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试析本文标题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这一标题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人前”与“上贴吧”、“乖乖仔”与“粗暴”形成鲜明的对比;②高度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③语言简练而且形象生动,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方法小结】1.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2.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3.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4.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5.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课堂练习:文本是2010山东卷《“她只能活七小时”》金版学案教师版P252,学生版P231题目:文章标题“她只能活七小时”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①引用医生的原话,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②紧扣新闻的中心,突出了各界人士在这“七个小时”中的生命接力;③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关注主人公的命运;④记者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与后文奇迹的出现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⑤读者通过标题能够获知新闻中人物的命运。

第二课时(二)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示例】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

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

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辩。

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

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

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

南澳镇门朝大海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进水,积水没过脚面。

晚上8点04分,南澳全镇停电。

——《南澳:“风眼”里经受冲击》(节选)题目: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真实性的?【参考答案】从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二是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三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

【方法小结】1.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2.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3.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4.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5.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课堂练习:文本是2010山东卷《“她只能活七小时”》金版学案教师版P252,学生版P231题目:文章是如何突出新闻的真实性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从记者再现救援帕特立夏过程可见真实性;②从引用各界人士语言可见其真实性;③记者通过多处细节描写突出其真实性,如理查兹博士申请青霉素的发放以及警察护送青霉素到医院等④新闻中反复出现的时间可见其真实性。

(三)筛选整合新闻的信息要点【示例】某知名IT公司的刘先生说,自己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从小就喜欢电脑,也喜欢上网。

他是一次无意间看到自己女儿在这个论坛上灌水时发现这种论坛的。

看了这些帖子后,他大吃一惊,由于在百度开个贴吧很容易,而且上去贴帖子的人都是匿名的,所以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可以很自由地建立这种论坛。

虽然现在的孩子懂得多,想得多,但对很多都只是一知半解。

不少孩子看到别人在贴吧上写的暗恋故事、情感经历,觉得很浪漫、很美,就有样学样,或者想入非非。

贴吧上的内容鱼龙混杂,孩子缺乏分辨能力,很容易学坏。

广州市南方医院心理科主任洪军说,早恋、暗恋之类的话题,孩子们都会因为好奇私下讨论,但是贴吧容易使孩子过多关注这类问题,当孩子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都接受了早恋这类东西,而在现实中又不能发泄出来,容易形成巨大反差,就有可能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今年读六年级的小亮说,由于平时学习压力大,在学校里又要遵守这样那样的规矩,很多孩子把在贴吧发帖子看作是一种发泄渠道。

而且,很多平时不敢骂的人在网络也敢骂了,“毕竟在这个吧里不会有人查出你是谁。

”《人前我是乖乖仔一上贴吧就爆粗》节选题目:贴吧现象引起了社会个方面的关注,请根据新闻的内容分别筛选整合出家长、心理专家以及孩子们对这一现象所持的主要态度。

【参考答案】①家长担心孩子学坏,禁止他们上贴吧;②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常上贴吧发泄,易性格扭曲;③孩子们认为压力太大,上贴吧可以发泄不满。

【方法小结】1.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

2.理解层次,把握新闻要点。

3.根据题目,筛选相关信息。

课堂练习:文本是2010山东卷《“她只能活七小时”》金版学案教师版P252,学生版P231题目:请根据新闻的内容筛选归纳帕特立夏得以获救经过那些人的帮助?【参考答案】①父亲的不懈努力;②本市新闻编辑台;③美国政府,如公共卫生局、警察、医院等。

(四)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示例】连续3-4天的高温使得各大家电空调商场再度人满为患,而在这种天气带来的商机面前,各大商家的表现和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苏宁在空调行业强大的销售能力和遍布全国的销售体系第一波,抓住了各大空调厂商06年最后的促销资源,30万台空调尾货清仓甩卖,价格优势明显,而自营的售后服务力量也保证了满足市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市场反映能力较弱的商家则货源严重吃紧,采取服务外包、在淡季减少了服务安装量的商家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商机的流失。

苏宁强大的自营服务能力使空调再次成为苏宁大战初战告捷的利器。

——《苏宁秋季大会战初战告捷》题目:这则新闻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主要采用了衬托手法。

突出了主体(苏宁集团)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商业运作能力。

【方法小结】1.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2.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3.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群众接受的作用①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②让群众体会作者态度③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④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这篇报道以顺序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课堂练习:文本是2010山东卷《“她只能活七小时”》金版学案教师版P252,学生版P231题目:这篇报道以顺序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①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②表明人们救援行动之快,体现人们仁慈的爱心;③清晰显现出救援进展;④给读者以时间的紧迫的阅读感受。

(五)探索新闻结构的合理性【示例】记者: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部片中去?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早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一部都能提高,但有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别人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

——《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张艺谋:得失平常心》节选题目: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采访,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

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参考答案】(1)不必要。

理由如下:张艺谋这一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一层是每拍一部电影他都会总结提高;二层是不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自己,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

这两点都不好评论,第一点要评论就必须举例证明,就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二点要评论就涉及到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无论记者同不同意张的看法都不好评说,因为张的观点有一些绝对,如果同意,显得不是发自内心,说不同意则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愉快。

所以记者至此访谈的目的均已达到,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适时收尾正是一种智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足。

【参考答案】(2)有必要。

理由是:①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自己关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②张艺谋的观点确实有一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给读者一定的阅读关注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