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课件 (1)

《犯罪学》课件 (1)


三、犯罪学理论的新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犯罪社会学 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西方犯罪学的研究 中心逐步从意大利欧洲国家转移到美国。 美国学者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基本概念研 究各类犯罪问题;重视“文化”的作用; 提出解释犯罪原因及预防犯罪的各种理论 和观点。 (一)犯罪生物学理论,从最初的身体 结构-犯罪到对人体心理的研究从而产生 了内分泌失调理论;染色体异常理论;人 种论
性犯罪是人的动物性的低级表现,是人类动物性的返 祖表现,如强奸、轮奸、性变态等犯罪,其反社会性特性, 反人类伦理表现是明显的。据有关统计表明,性犯罪的发 案率与暴力犯罪的发案率的季节性明显接近,在春季至夏 季较高,冬季较少,最多发生在6、7、8几个月。
C、财产犯罪的季节性特征
财产性犯罪大部分发生在冬季,据统计表明,财产犯 罪的发案率高峰期是12、11、1、2月,2月以后开始下降。
(二)犯罪心理学理论
著名的有“不适应理论”(由于犯罪人受教育不足,
没有成功适应社会造成的);
智力低下理论(智力低下是产生犯罪的心理因
素);
精神分析理论(人的本能和欲望得不到满足会
导致个性的改变和精神疾病,从而引起犯罪);
挫折攻击理论(个体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遇到
障碍或干扰,致使某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向 外则容易导致暴力犯罪和报复性的犯罪)
(2)不同地区的犯罪现象具有明显区别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中心智力型犯罪、贪利性犯罪 较多;工厂、矿区、居民宅巷因引酒取乐、打架斗殴而引 起的伤害罪较多;在人口稠密、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团伙 犯罪如性犯罪、盗窃、妨害管理秩序罪较多;在沿海、火 车站、港口,犯毒、走私、卖淫嫖娼等犯罪活动频繁;在 高温地区,暴力性犯罪率较高;在经济贫困地区,盗窃、 抢劫、诈骗罪发案率高
(三)犯罪现象的时间性特征:
(1)昼夜时间与犯罪 秘密性犯罪的阻力较小, 犯罪得逞的可能性大,同时有效地逃避打击,其 选择的方式一般根据普通人的生活规律进行确定
(2)季节周期与犯罪 A、暴力犯罪的季节性特征
通常每年七---八月份是发案率的高峰,2月份是低 谷。其规律是冬季发案率减少,夏季上升
B、性犯罪的季节性特征
《犯罪学》课件
法律守望人
绪 论——何为犯罪学
犯罪学是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 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 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犯罪活动的现状、 特点,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探索犯罪活 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 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可操作的预防 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方法和策略。
d.不良的性格特征。高度内倾或高度外倾, 冷漠孤僻,爱慕虚荣,虚伪狡诈; e.生活方式的习癖化 (3)犯罪人的社会行为特征(对亲友或关 系冷漠、态度疏远;解决问题多采用激烈 的方式)
第二节 犯罪行为
一、犯罪行为概念特征 比刑法中的概念更宽泛,具有反社会性特征 社会标准、法律标准
二、犯罪行为的评价标准 政治标准、心理标准
增多)
第三,公害性犯罪突出(环境犯罪、恐怖主义)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犯罪基本概况 先后经历五次犯罪高峰期。 现阶段犯罪的主要特点有,暴力犯罪增 多;青少年犯罪严重;经济犯罪突出;农 村犯罪增多;重新犯罪增多
第三章 犯罪人与犯罪行为
案例:某甲,男, 21 岁,工人,广东省 人,住广州市,共青团员,未婚。某 日中午 1• 时,某甲在 27 路公共汽车上 秘密地窃取了一名 23 岁女工人的灰色 钱包,里面有500•余元及证件 。哪些 事实对构成盗窃罪具有决定的意义?
犯罪现象的社会周期性特征:
某些特定的日期与犯罪率呈有正相关(节假日多盗窃和 抢夺、暴力性犯罪); 单位发薪前后是某些犯罪的高发期; 旅游区与犯罪(多诈骗、盗窃、抢劫、抢夺等犯罪活动)
四、如何认识犯罪现象? 犯罪现象属于社会常态 犯罪现象必然存在
第三节
当代社会犯罪现象的基本特征
一、西方社会犯罪状况的特征 第一,就犯罪原因,文化冲突导致的犯罪成 为当代西方国家突出现象(赵承熙案件) 第二,犯罪结构复杂化(集团犯罪以及黑社会犯罪
(沈阳大劫案.wmv)
沈阳大劫案所透露出暴力犯罪的特征: A.作案手段疯狂、残忍。
B.犯罪动机具有邪恶性。 C.恶性犯罪的连锁性。
D.团伙暴力犯罪增多。 E.作案成员中青壮年占多数。 F.暴力犯罪人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 G.犯罪日趋智能化 H.区域分布规律性
暴力犯罪的发展趋势 A.犯罪主体低龄化; B.发罪数量有增无减,尤其是严重的暴力性 犯罪剧增 ; C.犯罪结构复杂化,即单干型暴力犯罪向有 组织的暴力犯罪发展,从个别的暴力犯罪⇛ 犯罪集团⇛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黑社会犯罪
犯罪学产生的首要驱动力是认识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 问题,这种认识基于对现实的无奈承认,在社会有的方面, 我们是失去控制的。1982年美国关于犯罪被害人的总 统特别工作小组的最终报告写到:“在美国发生了
一些危险的事:犯罪已经使我们所有人都 成为了被害人。对犯罪危险的认识影响了 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们住在何处, 去往何处,买什么东西,怎样教育孩子, 以及我们年老后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影响。 人们意识的边缘隐藏着暴力犯罪的幽灵, 以及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没有受到警告的情 况下遭袭、致残,或被劫、被杀。”
我国暴力犯罪增多的原因:
社会管理的混乱 贫富差距的扩大
经济发展的畸形 人口过剩
(思考如何预防?)
2、青少年犯罪(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 纪50—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 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90年代已 突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和现实生活 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它是指青少年年龄这 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也即主体从儿 童向成年过渡这一特定年龄段,由于各种 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犯罪的统称。狭义概 念 负有刑事责任的青少年实施的触犯刑 律的犯罪行为
广义概念 不仅包括负有刑事责任的青少年 实施的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而且包括触 犯社会治安管理法规的行为。 ) 青少年的犯罪特征: A.犯罪动机简单,行为的盲目性; B.诱发快、蔓延广、纠合性强; C.生理人格的可塑性、反复性大; D.具有逆反心理。
1 、天生犯罪人论:( 1 )解剖特征:头部、脸部、 眼、耳、鼻、口、齿、毛发、腹部、上肢下肢、 脑 (2)感觉和心理特征:痛觉、触觉、磁场感应、气 候变化、视力、听觉味觉、自然情绪、道德感、 后悔、惰性、侥幸、宗教、智能(对天生犯罪人适用终
身监禁、流放孤岛与社会隔离、消除生殖机能或死刑)
2、悖德狂:完全无视双亲、夫妻、子女的亲属关系, 毫无反悔地对这些亲属实施残暴行为的人,有的 是精神病人,有的是天生的犯罪人,更多的则是 悖德狂 。 3、精神病犯罪人:白痴、低能儿、忧郁症患者、癫 狂病人、偏执狂、癔病患者 4、偶发性犯罪人:一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实施了犯罪 的人;二是并非天生犯罪人或其他具有犯罪倾向 的人。在此类犯罪人中应注意两类犯罪:习惯性 犯罪人和法律性犯罪人。 5、感情性犯罪人(设法令其悔过即可) 6、政治性犯罪人(“宜置于医院,而不宜令其上断头台”)
(公审邱兴华.wmv)
(二)加罗法洛的相关理论
加罗法洛在《犯罪学》一书中立足于“天 生犯罪人”理论,运用实证和归纳方法,将犯罪 分为自然犯和法定犯,认为犯罪学由犯罪、犯罪 人、遏制犯罪等方面构成基本内容。
(三) 菲利的犯罪社会学观点:
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的原因 不仅仅是人类学因素,他提出体质、社会和地理 环境的“三要素论”。(菲利的三要素论.ppt) 强调“犯罪的规模与种类取决于某一特定空 间里起决定性影响的社会条件。”
(《七宗罪》)
( 3 )古典犯罪学派的崛起 ( 以贝卡利亚的 《论犯罪与刑罚》为代表:自由意志论- 犯罪是对上帝建立的伦理道德秩序的破坏; 人性自私;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
二、 犯罪学学科的形成 (以龙勃罗梭和
加罗法洛为代表) (一)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认为犯罪 是人类长期遗传的结果,其基本观点:
案例:
吕某杀人自尽案
吕某,男,29岁,山东省XX市人,吕某自幼父母双亡, 随兄嫂长大。成年后,既没有文化和手艺,又一贫如洗却 染有小偷小摸、说谎成性等不良习惯。1986年,一无所有 的吕某为了能娶媳妇,只身离家外出挣钱。三年后吕某带 上足够娶媳妇的钱回到家乡。果然,不久同村的华某经人 介绍与他确立了恋爱关系。渴望媳妇多年的吕某终于要成 家了,他开始改变自己过去小偷小摸的习惯和形象,准备 成家。但是,好境不长,半年过后,吕某挣下的钱,除了 少部分办治结婚用品外,其余全部花销在华某及其家人身 上。这是,华某及家人突然提出解除婚约关系。几经调解 说和未果。一天晚上,吕某手持斧头闯入华某家中,将华 某及其母亲和妹妹残忍杀害后,跳井自尽身亡。
《犯罪学》的基本课程设计: 1、犯罪现象论 2、犯罪类型论 3、犯罪原因论 4、犯罪预防论
第一章 犯罪学的产生及发展
第一节 西方犯罪学的发展 一、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萌芽 (一)西方犯罪学思想的发展
(1)古希腊、古罗马犯罪思想起源.ppt ( 2 )中世纪犯罪思想 ( 宗教势力控制下的 “原罪说”;强调“人体特征”的分析; 关注社会现象与犯罪的关系)
第二章 犯罪现象概述 一、西方的犯罪观 (一)中世纪神学犯罪观 (二)近代启蒙思想中的犯罪观 1、社会契约论的观点 2、自由意志的观点
(三)西方现当代犯罪观 1、权利侵害说 2、义务违反说 3、社会学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的犯罪观 第一,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 争。 第二,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是产生于相同的 条件
三、犯罪现象的特征
(一)犯罪现象的历史性特征:
(1)犯罪现象与生活经济状况具有直接联系 (2)法律制度和道德文化观念对犯罪现象的产生 和变化具有决定作用
(二)犯罪现象的区域性特征:
(1)城市与农村的犯罪现象具有明显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