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相互关系感觉知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事物的整体区别为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结果为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的结果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感觉越清晰,越丰富,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联系由于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不可分,所以感觉和知觉也不可分没有纯粹的感觉,也没有纯粹的知觉,一般合称感知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相互关系情绪情感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区别表现为外显性表现为内隐性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多与人的社会需要想联系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人所独有,发生较晚联系情绪依赖于情感,人的各种情绪表现受已经形成的情感特点制约。
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体现、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内在本质。
人格的特点①独特性与共同性:是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个体形成的人格千差万别,我们称之为人格的独特性,但在一定的群体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人与人间心理上也存在一定共同性。
②社会性与生物性: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格必然会反映出一个人所处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个人的社会文化程度和其角色行为。
③稳定性与可塑性: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长期的,一贯性的。
人格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现实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只是这种变化是比较缓慢的。
④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心理特征组成的,这些心理特征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组成人体复杂的人格结构体系,它使人的内心世界,个体动机与外显行为之间保持和谐一致。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的需要: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它具有自我和种族保存意义,生理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占据优势。
②安全的需要:当生理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随之产生了安全的需要,它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心理上的安全,以免威胁,孤独和他人的侵犯。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群体中发展的,爱的需要包括接受他人和给予他人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它包括自我尊重和受到他人尊重两个方面。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最高层次是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自身的价值。
性格的特征①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上,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
②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活动的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
③性格的意志特征个体对自己行为自觉调整和控制的水平特点。
性格意志特征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理论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①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但只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很小一部分,相当于海平面以上的冰山之巅部分。
②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觉察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极大部分,相当于冰山在海平面以下、始终无法看见的庞大的山体。
通常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的经历,心理创伤等。
③前意识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相当于冰山的介于海平面上、下的部分,会随着波浪的起伏时隐时现。
潜意识的欲望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包含有三个基本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人格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是储存心理能量的地方,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本我处于潜意识之中,遵循“快乐原则”,本我与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其唯一出路就是通过自我。
2.自我从本我转化而来,可转化为超我,其动力来自本我,即要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但又在超我的监督下去适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遵循着“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
其大部分是意识的,小部分是潜意识的。
3.超我由自我转化而来,大部分属于意识,包括自我理想和通常所讲的良心,按“至善原则”行事。
自我理想负责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而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①压抑: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得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避免痛苦。
②抵消和隔离:抵消是用来摆脱不愉快经验及其后果,隔离是试图把不愉快经验隔离起来,通过强迫性的观念阻止任何不愉快经验和情感的进入。
③投射:指个体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所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和感受归于他人,以此来避免心理上的不安,维护个体的自尊。
④固着:是力比多早先的比较原始的发展阶段的一种持续性依附。
⑤置换作用:是指个体将限于各种因素而不能释放的情绪反应转嫁给无辜的人或事物,以发泄内心的不满,调节心理平衡。
⑥反向作用:是指个体将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情感等,以截然相反的活动行为表现出来,使个体行为更易被社会所接受。
⑦内射:这是与投射相反的一种机制,是指个体吸收周围世界的各种感觉,欲望,观念和情绪态度,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把原本指向外界的冲动,情感转而指向自身。
⑧升华:是指人们把本能欲望导向那些比较崇高,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向,以社会可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
⑨退行: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放弃原有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态度,以不成熟幼稚的行为方式应付现实。
⑩幽默:是指个体以某些合适言行,来化解困境,渡过难关,维持心理平衡,它是一种积极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及其意义1.施测条件环境好坏、各种条件是否一致2.主试者因素主观因素3.受试者因素应试动机、测验焦虑、生理状态4.信度、效度及常模①信度反映心理测验的一致性或可靠性,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一致性程度,用“相关系数”来表示。
一般来说,系数越大,说明一致性越高,测得的分数越可靠;反之则相反。
②效度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必备条件。
包括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③常模与标准化:常模指测验的参照分数,是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
有了常模,一个人的测验成绩才能通过与常模比较而得出是优是劣,是正常还是异常。
常模来自测验的标准化过程,即从测验所欲使用的人群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一组人(样本)实施该种测验,而后对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平均数,标准差,绘出分配曲线。
简述心身疾病的特点①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②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④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里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⑤心身疾病通常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⑥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①智力正常②情绪良好③人际和谐④适应环境⑤人格完善马洛斯: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的个人的基本需求简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互关系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遵循发展与教育的模式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区别针对有现实问题或心理困扰的正常人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侧重于对来访者的支持、启发、教育和指导侧重于分析与矫正,消除症状,重建人格具有哲学社会学倾向具有医学倾向咨询心理学工作者精神科医生,心理科医生,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都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相同服务对象都是需要给予心理帮助者都要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下进行咨询和治疗不能完全分开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不良认识和行为,增强身心健康等简述埃利斯()理论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
A指诱发事件;B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系统;C指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其主要观点:对于A,每个人会产生不同的B,而B是产生不同情绪和行为的主要原因,即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所造成,这也是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简述贝克()认知行为治疗假说的理论基于临床经验,认为人们早年经验形成了“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它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又不为人们所察觉。
这些假设并不一定都与现实相符合。
简述提出的六种自动想法和功能失调性假设1.极端思维,即全或无2.主观臆断3.选择性概括4.过度引申5.夸大和缩小6.个性化简述提出的病人角色的四个要素1.病人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减轻或免除原有的责任和义务2.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3.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4.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应激的心理反应(三个方面)情绪反应焦虑、抑郁、恐惧、愤怒行为反应逃避和回避、敌对与攻击、退化与依赖、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认知反应注意力、记忆力、智力及判断力下降自我评价低、敏感多疑等偏执、灾难化、反复沉思、闪回、否认、投射等应激的易感模型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生物学机制(书上的图)成瘾的原因成瘾的精神运动刺激理论成瘾的强化理论成瘾人格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病人的情绪变化特征:焦虑、抑郁、愤怒病人的意志行为反应(依赖、不遵医)病人的人格变化特征青年期主要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两点)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1、医患关系应该建立在现行法律和法规的框架内2、处理好医患之间的职业和非职业关系3、处理好“移情”和“反移情”的问题4、理解正确应对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5、正确应用沟通技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创伤性体验的反复出现持续性回避与麻木持续性觉醒增高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社会功能论述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1.初期阶段:激发患者动机,与治疗者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治疗者帮助患者进入一个双方都能接收,有助于患者改善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重点放在患者与治疗者交互作用的治疗同盟上;收集有关患者生理功能、心理活动、社会背景、人际关系等方面信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然后确认问题,提出治疗目标、切入点和治疗方式的假设。
2.中期阶段:依据治疗方案,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3.结束阶段:处理结束治疗时所产生的问题并帮助患者迁移和巩固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