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学概论第三章

设计学概论第三章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 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 斗角。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3.1 建筑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3.从秦代到晚清
隋唐建筑设计强调艺术与结构的 统一,没有华而不实的构件,建筑色 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 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这时后来宋元明清建筑少见的特色。 隋代李春设计修建的赵州桥,是 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迄今为止 1300多年还基本完好。 这一时期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城市 与宫殿的设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 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隋唐佛教建筑:南禅寺大殿和佛 光寺大殿,我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构 架建筑。
3.从秦代到晚清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3.4 陶瓷设计
邢窑白瓷
3.从秦代到晚清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3.4 陶瓷设计
3.从秦代到晚清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1957 年 出 土 于 陕 西 省西安市李静训墓, 为隋代的盛水器。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 博物馆。
隋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北京猿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福建漳平出图的磨制石器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1.2 陶器
1.史前时期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除了石器工具的设计以外,另一个重要的 设计领域就是陶器用具的设计。 主要有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中心的彩陶和继之而起 的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中心的黑陶,以及长江以南东南广大地区的几何 印纹陶。 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水器。
1.3 建筑 我们的祖先最早的居住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天然岩洞;一是 构巢而居。 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奠定了将来木构架建筑的锥形,揭开了中 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序幕。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1.史前时期
1.4 服饰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1.史前时期
战国中晚期 佚名 人物御龙帛画
东周· 楚国帛画《龙凤仕女图》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2.商、周和战国时期
2.4 设计理论
儒家孔子主张“文质兼备”。反映着功能与形式并重的设计 思想。 墨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这是功能第一的观点。 老庄关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之说,其“有”与 “无”的概念,丰富了我们的空间设计思维。 韩非子主张“好质而恶饰”,反对“以文害用”,这与墨子 的观点近似。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我国最早关于设计与制作 的专著,其所谓“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是一重要的设计观点。▲
3.4 陶瓷设计
3.从秦代到晚清
清朝时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中国陶瓷生产达到了 历史的顶峰,景德镇仍为全国瓷器的中心。
青花瓷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3.4 陶瓷设计
3.从秦代到晚清
康熙朝还创造了极为名贵的珐琅彩瓷器,后人称“古月轩”。 青瓷在制作水平上远远超越了前代,而在设计意匠上,青瓷欠 缺较高的美学境界。
3.4 陶瓷设计
3.从秦代到晚清
元代瓷器: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 心。元瓷的突出成就,是烧成了青花和釉 里红瓷器。元代青花瓷器,被称为“白地 蓝花瓷”,属釉下彩绘,多为白地蓝花, 色调清新明丽,风格纯朴雅致,与民间蓝 印花布形同双壁,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釉里红是继青花以后,景德镇瓷匠创 造的姐妹品种,属于釉下彩瓷,先用铜红 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再盖以透明釉,高温 烧成后形成红色花纹,有如凝脂般的华丽 效果。元代陶瓷在造型设计上,一般很大, 胎骨厚重,粗犷有力。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2.商、周: 陶范法和失 蜡法,用失 蜡法制造的 铜器,层次 丰富,精巧 细致,具有 特殊的立体 装饰效果。 曾侯乙尊盘 就是采用失 蜡法铸造。
曾侯乙尊盘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2.商、周和战国时期
司母戊方鼎
春秋莲鹤方壶
此壶(莲鹤方壶)全身均浓重奇诡 之传统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 几可窒息。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 二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 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而在 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 (仙鹤),翔其双翅,单其一足 (郭沫若先生观看莲鹤方壶照片, 写下此语,照片上莲瓣遮挡鹤之一 足,故有“单其一足”,此鹤实乃 双足而立也),微隙其喙作欲鸣之 状,余谓此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 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 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 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此 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 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 如实表现。
中国古代瓷器设计以其精巧多姿的造型、绚丽 多彩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在世界古代设计史 上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3.从秦代到晚清
3.1 建筑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中国建筑设计到 了汉代,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发展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当 时的木结构技术已渐趋成熟,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 木结构已经形成,并且能够建造多层木建筑,斗拱已普遍使用。 砖石结构技术也成长起来,拱劵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中国建 筑特有的布局形式已经形成,成为后来两千年中国建筑发展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达到了极盛。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棋盘纹彩陶双耳罐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1.2 玉器
1.史前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几乎与彩陶器和黑陶器同时产生和发展的是玉 器。比之石器和陶器,不具有使用功能的玉器从诞生之时便具有独特的 审美价值和附加的象征意义。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1.史前时期
设计学概论
设 计 概 论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1.概述 2.史前时期 3.商、周和战国时期
4.从秦代到晚清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1.概述
设计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石器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制作。
1、中国设计溯源三个阶段 一、史前时期 二、商、周和战国时期 三、从秦代到晚清 2、考核知识点 (一) 原始工具、陶器、服装的设计特点。 (二) 奴隶社会青铜器设计的重要地位;章服制度;“百家争鸣”的设计思 想。 (三) 封建社会时期建筑、园林、家具、陶瓷、纺织品与服饰、工具、兵器 等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品(包括相关理论代表著作)。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3.4 陶瓷设计 明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青花瓷、五 彩和单色釉方面。青花瓷是主要的产瓷品 种,以宣德年间所产最佳。明瓷的装饰手 法,彩绘已成为主流,标志着中国陶瓷已 由“青瓷时代”进入了“彩瓷时代”。
3.从秦代到晚清
青花瓷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2.1 青铜器
饕餮纹
2.商、周和战国时期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2.商、周和战国时期
2.1 青铜器 饕餮(读音tāo tiè) 纹
饕餮纹 ,又称 兽面纹,采用抽象和 夸张的手法,造成狰 狞恐怖的视觉效果, 充分体现着奴隶社会 的精神意义。 商代后期的后母 戊方鼎是这一时期的 典型作品,是目前所 见世界上最大的青铜 铸鼎。
南朝青瓷双鸡头壶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3.4 陶瓷设计
到了唐代,青瓷以 南方浙江的“越窑”为 代表,越窑的特点是, 胎骨较薄,施釉均匀, 釉色青翠莹润,。白瓷 以北方河北的“邢窑” 为最佳,邢窑与越窑齐 名,因而有“南青北白” 之说。 唐代瓷器装饰以花 卉纹为主,装饰方法繁 越窑青瓷 多。其中釉下彩是先在 素胎上画彩,然后上釉, 这是迈向彩绘装饰的开 创性的一步。 南方越窑的精益求精, 北方越窑的尽善尽美, 代表了南北不同瓷系的 烧造水平。
马家窑尖底瓶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1.史前时期
1.2 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匠师不仅从造型上注重陶器的使用功能,为了美 化器物,还创造了多种不同的装饰设计手法,如拍印、刻画、堆贴、镂 孔、彩绘等,其中彩绘是我国新时期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一种装 饰设计手法。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
2.3 服饰
明宋应星在《天工开 物· 乃服》中写道 :“贵者垂 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 者祖(音呸 )褐集(音思)裳 ,冬 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 于禽兽。 而这个在科学上有杰出 贡献的大学问家也附和了 “人物相丽 , 贵贱有章”的 说法。这就是说服饰之美有 着深深的政治属性。 中国 历代把章服定为制度 , 以法 令的形式加以推行。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3.4 陶瓷设计
3.从秦代到晚清
唐代最具特色的陶瓷器还数被称为“唐三彩”的三彩釉陶器。它 主要采用黄、绿、白三色釉料,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造成淋漓 变化、绚丽华滋的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还远销到阿拉伯地区和欧 洲各地。制作地点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两地。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1.5 工具
狩猎工具与武器的设计中,石块和木矛一直是最主要的器具。
原始社会石器
古代最早的玉兵器
设 计 概 论 | 第 三 章 中国设计溯源 2.商、周和战国时期
2.1 青铜器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开始使用天然铜制造小件工具和 装饰品。从夏代开始铸造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 铜器的设计铸造达到了顶峰。 青铜器设计,是我们的祖先继彩陶和黑陶以后,在产品设 计领域的又一伟大创造。 奴隶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残酷的阶级统治是青铜器设计 的基本特征。 青铜器的设计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主阶级的统 治需要、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对青铜器的设计施加着决定性 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