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校史展览解说词

中学校史展览解说词

中学校史展览解说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前言新郑二中是一所在本市历史最悠久,并具有光荣传统的中等学校。

她是新郑人才的摇篮,新郑现代文明科学的传播地。

近一个世纪以来,她追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艰辛历程,风风雨雨中,艰难跋涉,铸造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

自建校以来的90年间,在播撒革命火种、宣传革命真理、培养革命干部和科学技术人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09年,新郑二中的前身——新郑县立甲中蚕桑学校冲破落后愚昧的重重阴霾,诞生于轩辕故里,给新郑这块古老土地带来了现代科学文明的曙光。

“五四”时期,她高举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领新郑时代风气之先。

抗日战争时期,她的许多爱国学子,为抵御外侮,抗击侵略,奔赴延安,投笔从戎,有的甚至战死疆场,为国捐躯。

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从新郑二中走出去的学生,更是无愧于母校,为民族振兴、国家兴旺舍身忘我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九十春秋桃李争艳,跨廿一世纪鲲鹏展翅。

世事沧桑,岁月峥嵘。

自1909年建校至1999年,新郑二中已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

值此90周年校庆之际,为使母校的光辉历史彪炳后世,为弘扬母校光荣传统,告慰前贤,激励后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特举办此校史展览。

一、基本概况新郑二中始建于1909年,初为新郑县立甲种蚕桑学校,1925年改为新郑县立初级中学,解放后沿用旧名,至1958年改称新郑县第二初级中学。

1975年始招高中班,1979年单设高中至今。

历经90年峥嵘岁月,新郑二中已由1班40名学生、数名教师的蚕桑学校,发展成了拥有28班1800名学生、130多名教职工的设施齐全的誉满中州的现代化学校。

截至1999年,学校占地面积4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89平方米,绿地面积2460平方米。

办公楼1幢,教学楼2幢,实验楼1幢,学生宿舍楼2幢,餐厅1座,教工家属楼6幢。

教学设施齐全完备,校园环境优雅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理想场所。

二、光辉历程1、蚕桑学校时期清宣统元年,新郑县立甲种蚕桑学校创建,始设址于城南关大王庙。

堂长刘振华。

民国元年,学堂改称学校,新郑县著名同盟会会员孟庆第任校长。

学校创办之初,即招守旧势力反对,城南绰刘村旧绅刘国臣纠集联庄会捣毁校舍,学校被迫迁至城内南街黉学。

1924年又迁至茨山书院旧址。

蚕桑学校创办时招学生1班40人。

次年又招乙种1班,学生增至80人,后曾办专修科1班1届。

蚕桑学校实行学制,甲种4年,乙种3年,专修科1年。

囿于条件限制,招生一届直至毕业后再招下届。

自1909年至1925年,蚕桑学校毕业学生甲种4班、乙种3班、蚕业专修科1班,共计300多人。

蚕桑学校设校长、学监、庶务,职司管理。

教师须是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毕业学历。

课程设置依清廷学部规定:普通科目,修身、中国文理、算术、格治、体操、外语、历史、地理;专业科目,蚕体解剖生理及病理、养蚕及制种、制丝、桑树栽培、气候、农学大意、实习。

2、县立中学时期民国十四年,县署改新郑县立蚕桑学校为新郑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立中学。

校长由原蚕桑学校校长刘曾若续任。

自1925年至1949年,县立中学于战乱中辗转迁徙,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曾三迁校址,师生于荒野古寺破庙中弦歌不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

1930年,省立高中有新郑县立中学毕业生54人,省立师范有17人,国立大学有2人,省公、私立大学有6人。

1936年,县立中学36名毕业生参加全省会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全部获准免试升入省立高中。

至1948年,新郑县立中学毕业生由省立高中升入大学及专科学校的有200余人,留学日本、美国的4人。

赴美留学博士李兴贤曾于1964年回国访问,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

3、新郑二中时期1949年,新郑县人民政府把私立苑陵中学和县立师范并入县立中学,成立新郑县初级中学。

1953年,改称新郑县第一初中。

1958年,改称新郑县第二中学。

1969年,下放为城关公社五七中学。

1973年,与城关镇五七中学合并,收归县办,复改称新郑二中。

1975年,始招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

1979年,单设高中至今。

自解放以来,新郑二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断探索学校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树立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育教学工作扎扎实实,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五六十年代,新郑二中曾闻名于开封地区。

七十年代后期,由于“文革”影响,百废待兴,学校拨乱反正,平稳地完成了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八九十年代,全校师生奋力拚搏,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新郑二中已经跻身于郑州市先进学校的行列。

解放初期,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反帝反封建教育,学校组织师生成立剧社,演出过街头剧《美帝是纸老虎》、《兄妹开荒》,下乡演出过曲剧《穷人恨》、《血泪仇》等文艺节目。

1955年在学生中开展读英雄、学英雄、争取英雄人物模范班活动。

评出一些以吴运铎、卓娅、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命名的班集体。

六十年代初,全校师生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各个班级都组织起了学雷锋小组,学生中形成了刻苦学习、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

八十年代以来,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广泛开展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开展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积极开展争创三好学生和“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显着变化。

县政府命名学校为文明礼貌先进单位。

4、光荣的革命传统1909年,蚕桑学校于创建之始,就同愚昧落后的守旧势力作艰苦的斗争,招致校舍被捣毁,学校被迫迁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蚕桑学校的学生积极响应,集会声援,新郑县学生联合会成立,蚕桑学校学生刘曾若被推举为学联负责人。

1926年,共青团员赵以文从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回县,到县立中学联系学生张英夫,宣传北伐,作迎接北伐军的准备工作。

1927年5月30日,北伐军进入新郑,县立中学学生积极参与欢迎活动。

1928年,县立中学学生积极参加剪发放足,拆庙宇、毁神像,宣传办新学,演新戏等反封建活动。

遭封建势力忌恨。

4月28日,庙道暴乱,攻陷县城,县立中学校长王宋卿、教师陶雨亭、邹亮五、李绳熙和学生高明理等五人,同县长尹昌烈、教育局长乔梦祥等同时被害。

7月,县立中学第二届毕业生不满校方统治闹学潮,被校方挂牌解散全班。

1931年6月,中共新郑县独立支部在县立中学成立,学生吕戊己任支部书记。

组织读书会,出版“火花”墙报,发动学生深入煤场、菜市进行革命宣传。

十月,县立中学成立抗日救国联合会,教师陈春藤等发动,学生王明道、赵体端等领导,学生上街下乡,宣传抗日,组织募捐。

县商会会长段书灿拒不捐资,学生强令其戴高帽游街。

1933年3月,县立中学党组织暴露,学生党员吕戊己、赵德昌、赵体端、赵继曾、高景贤等被捕入狱,教师陈春藤和学生黄昌五被迫撤离。

全校学生罢课,以示抗议。

1933年10月,中共新郑县委员会建立,县委书记胡兴礼系县立中学1932年毕业生。

1934年春,中共地下党员胡兴礼、李柳堂到县立中学建立反帝大同盟。

发展共青团员,建立共青团新郑县立中学支部,这是新郑县建立最早的共青团组织。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县立中学教师张葆和带领学生,深入街巷、农村,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火中的上海》《最后一计》;教唱《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等救亡歌曲;发表演说,展览漫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组织募捐活动,为卢沟桥的抗日勇士募捐棉衣棉被。

11月,县立中学教师张葆和同苑陵中学教师陈新秘密发展民族解放先锋队,建立了分队部,利用寒假组织训练班。

组织受训的学生学习了《反对自由主义》《社会发展史》《土地革命》《五次反围剿》《日本侵华史》《民族解放运动〉等文件。

民先组织后来虽然被国民党郑州专员公署强令解散,但是这些活动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为以后新郑的抗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抗战期间,县立中学的许多学生或投笔从戎,奔赴战场;或投奔延安,参加革命。

解放战争期间以及大军南下时,县立中学的学生,更是成批的参加革命,随军南下,解放全中国。

1948年,新郑刚一解放,中共新郑县委书记丁力即派人到县立中学通过地下党员蓝若萍发展青年团员。

有赵翠英、沈桂枝、郭国琏、张淑贞、郭木林、樊思恭等多名青年学生被确定为发展对象。

1949年春,这几名青年学生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新郑县解放后第一个团支部在县立中学建立,郭国琏任支部书记。

在49、50、51、52这几届学生中,团组织迅速壮大,青年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参加革命,蔚然成风。

县立中学的这一代学生大部分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骨干。

他们当中有曾任郑州市委副秘书长的张留记、曾任新郑县委副书记的岳留聚、曾任新郑县检察院检察长的李晓钟、曾任新郑县教育局长的郭国琏;有在五十年代创办新郑报、新郑县广播站,为新郑的宣传工作做出贡献的樊思恭、林中森、高尚宽、戴遂业;还有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韩耀新、河南医科大学教授傅世珍、中央军事科学院教授刘宪庭、高级工程师周国治、李翠娥、杨增录、赵淑梅、许松筠,等等。

三、灿烂现在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3年组成新一届领导班子以来,新郑二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铸造了更加灿烂辉煌的现在。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攀升新台阶。

现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胡国万同志,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具有强烈的现代教育观和教育改革观,办学思路清晰,富有开拓进取精神。

在他的带领下,新郑二中的全体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奋发图强,不甘落后,勇创一流”的二中精神。

学校确定下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

近年来,二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社会评价誉满中原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全校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团结一心,奋发努力,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许多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获得了包括几乎连续十年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在内的几十项光荣称号。

学校的办学效益日益提高,社会影响日益增强。

各方面的工作都得到了社会承认,受到新郑60万人民的赞许,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学校开始步入全面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恢复了新郑县立中学往昔中原名校的风采。

教学设施,齐全完备自八十年代末至今,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校园、建筑物、教育教学设施改建、扩建、更新等工作,共投资700多万元,其中学校自筹资金300多万元。

99年学校自筹资金200多万元筹建的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正在施工。

学校筹建了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高标准理化生实验室、音乐教室、画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