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之兴起迅猛,项羽之灭亡倏忽。
司马迁感叹:项羽或许是舜的后裔吧!能在短短三年之间,灭亡秦国,统率诸侯,虽然其势位未能终久,但自古以来,未尝有如此人物。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史官,面对刘邦的后代,身处刑罪之境,竟敢为项氏之兴亡惊叹不已,可见项羽实非等闲之辈。
后来人谈项羽,犹如痴人说梦,用凡人的成败荣辱来讨论英雄的是非功过,似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纵观项羽短短的一生,他对于或兴或亡的结果,似乎从未特别留意过。
事实上,项羽自始至终对于结局怎样确实是毫不关心的。
看重结果的不是项羽,重过程轻结果的英雄才是项羽。
项羽灭亡秦国,做诸侯统帅完全是顺势而为、率性而为,无意而得之,这与刘邦刻意先入关破秦抢王形成鲜明对照。
如果说项羽有做王的念头,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抢在刘邦之前入关,他之所以北上与秦军主力决战,根本不关心“ 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的约定,就因为他本是一个只重过程而不重结局的绝世之雄,这个率性而为的英雄,至今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人生本是一台戏,这台戏被项羽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至极。
项羽把人生这出戏演得自然真纯、酣畅淋漓,看不见丝毫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瞻前顾后,达到了随“ 心”随“ 势”的最高境界。
“ 心”,即项氏之个性,说白了就是他的表演欲望;“ 势”,可以概括为表演氛围。
为了满足表演欲望,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或营造最佳表演氛围:破釜沉舟、鸿门宴、割地封王、霸王别姬……这些精彩表演之所以历久弥新、余味悠长,正是因为他那超功利、超世俗的意气足以使常人在无法理喻的同时惊叹不已。
楚霸王无颜东渡,自刎乌江,精彩的演出在高潮到来时嘎然而止,何其悲壮!何其得时!何其得体!这是天衣无缝的完美艺术。
“ 是天要亡我,不是用兵之罪。
”知霸王者莫如项羽。
“ 天”灭亡了项羽,“ 天”是何物!或许是上苍、天神,或许是运数,项羽当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现在已不重要,而更有意义的是从史实中找出:这个“ 天” 究竟应该是什么。
唐代诗人杜牧说过:“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天”灭亡了项羽,不是刘邦灭亡了项羽。
那么,这个“ 天”便是项羽自己了。
项羽以什么为“ 天” 呢! 项羽以表演为天”,以过程为“ 天”,以曾经为“ 天”;而不以成功为“ 天”,不以得到为“ 天”,不以永远为“ 天”。
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表演如何开场和如何收场。
只要他觉得表演效果好,成功与失败以及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以江山为舞台,以历史为观众,项羽的一生是倾情表演的一生。
历史证明,他的表演是出色的:一时的轰烈,永久的回响,给历史留下永恒的震撼。
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项氏表演,其实也未必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使历代惯常思维的人们唏嘘不已、惊叹不已。
项羽三放刘邦,把个范增气得要命,至今也令人不可思议。
一、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如厕之便而脱身!二、项羽封王时,范增曾与之商议,疑刘邦有取天下之心,而项羽明知有患而不除,封刘邦为汉中王。
三、项羽收复彭城,追杀汉兵,楚兵将刘邦重重围困,如项羽真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大风忽作而脱身!"在此,司马迁有“ 为王者讳”的嫌疑#。
说他沽名钓誉,说他义重如山,其实不如说表演需要来得直接。
杀了刘邦既不够朋友,有损霸王形象,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手戏就无法演下去,过程也就完结了。
所以,杀刘邦者非项羽,是项羽则不杀刘邦。
项羽放弃关中而都彭城,以为“ 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又一次证明项羽表演欲望之强烈。
即使被人骂为“ 沐猴而冠”,也动摇不了项羽的表演意志,为了一时的演出效果,成败得失的最后结果是不屑一顾的。
倘若项羽听人之劝定都关中,刘邦焉能回定三秦!刘邦不能回定三秦,也就无法与楚相争。
“ 天”使项羽放弃了地利,是因为这地利有碍“ 天性”的表达。
最后项羽被汉兵追到乌江之滨,并非定处绝境,倘使潜回江东,集聚人马,也不是完全没有了重振的希望。
当时,项王带了骑士,退到乌江西岸,正好渡江东归;乌江亭长把船靠好等待项王上船,并对项王说:“ 大王,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万,足以为王,请大王快上船渡江,且这里只有臣有船,汉军追到也无法渡江。
” 项王:“ 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有什么用!当初我率(’’’ 江东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没有一人能回去,只有我一人渡江而归,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我!我,仍旧拥我为王,我有何脸面再见江东父老!” 项王将马送与亭长,命骑士都下马步行,持短兵器接战。
汉军这时已追到,双方冲杀,项王最勇,独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
在奋战之间,项王回顾发现汉骑兵司马吕马童。
项王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 吕马童因项王是老相识,不好意思面对而视,只得指项王对王翳说:“ 这就是项王)”项王说:“ 我知道汉悬赏买我的头,值千金封万户。
吕马童,我们既然是老朋友,我送给你这一点好处吧)”项王于是挥剑自刎而死。
“ 天”决定了项羽结束生命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天”在此提示:人生舞台的落幕之机已到,或早或晚都将有损演出效果。
不过江东,结束演出,自我了结,余味悠长,给人留下永久的惊叹与震撼。
项羽式的悲壮,空前绝后,相形之下,吕马童之流则渺如烟尘。
成功与失败,短暂与长久,本来就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说是项羽胜利了,刘邦失败了。
定要做上皇帝,传位多少代以后才算胜利者,这是世俗之见。
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价值判断,项羽的价值取向不在乎最后的王者是谁,不在乎时间上的长与短;项羽以气概为最高价值:宛如横空出世,在人世间闯荡一遭,创造极致境界,使之空前绝后。
事实上,古往今来出现过不少刘邦式的英雄,而项羽却是绝无仅有,他的勇谋,他的敢作敢为,他的气贯长虹,他的决绝,真可谓惊诧千古,叹服万代,就连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不禁为之感叹:“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可见,项羽称霸王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千古,远远超出刘邦数百年家天下的轰轰烈烈,我们能说项羽的价值判断错误吗! 有人把项羽的败亡归咎于他的有勇无谋,这实在是见树不见林。
项羽能够完成杀宋义、降章邯、坑降卒、封王侯、徙义帝等大手笔文章,只有勇没有谋是很难办得到的。
至于说项羽吝啬封赏,以致于叛离不附,这对于项羽来说,则并非失误,他是顺“ 天”而为之。
凭项羽的声威,若要韩信、彭越、英布、田荣之辈归附,也许只需略施小计而已;他之所以不为,便是任性而为。
性,即其霸王之气,虞姬所唱“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霸王气。
其实,霸王气到了自刎时已到达高峰,发挥到极致。
固然,杀宋义、破釜沉舟是霸王气,坑降卒、裂土而封是霸王气,但到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时,霸王气的主体性才得以充分显现,作为一种天性,即天赋的理念,它在项羽作自我否定时获得了永恒。
以成败论英雄和不以成败论英雄,本是两种境界;而成与败的相对性,又使人们对成败本身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在表演和过程的层面,项王没有失败,项王也没有死。
作为惊天动地的英雄,他活在历代人们心中;作为霸王气概的极致境界,他至今仍然是历史纪录的保持者。
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
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
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雄的气概和情怀。
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
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
那个时候,我为项羽惋惜万分,我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仔细看过了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
我觉得不能不说点自己的新感觉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
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
其志向博大高远。
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
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
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
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
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
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
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
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
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新安。
章邯率部归降。
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
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
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