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泻心汤临床应用 PPT

泻心汤临床应用 PPT


商伊尹《汤液经法》 方药学之鼻祖
林亿比较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指出,方中应有黄芩,
唐代孙思邀《千金翼方》中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后细字注,已提及 “此方必有黄芩”的看法。因此,怀疑此方应加黄芩,在唐代早 已开始,自宋以后许多注家都同意此观点。
《伤寒论》所述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金匮要略》之泻心汤均为 《辅行诀》中记载泻心汤之变方。
其他剂型,如散剂与汤剂,分别名为“三黄散”与“三黄汤”
唐代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收载了巴郡太守进贡给皇帝的养 生秘方“三黄丸” 春三月 黃芩四兩 大黃三兩 黃連四兩 夏三月 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七兩 秋三月 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冬三月 黃芩三兩 大黃五兩 黃連二兩
将泻心汤改做为蜜丸,且因季节、疾病之不同三味中药之间用药比例不断发生变化;
(火热内结,大小便不通) 二治心下热痞。 三治心之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之吐衄。 四治三焦积热,按上中下分部所出现的各种火热之证。 五治“火中”动风动痰之证。
2、附子泻心汤 【主治】热痞兼表阳虚证
【原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心下痞 恶寒 汗出
——邪热壅滞于中 ——表阳不足,肌肤失其温煦。 ——卫阳不固,津液外泄。
服用法:以麻沸汤(沸水)渍之——取其轻清宣泄之气,以泻热消痞。 诸药协同,共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化瘀止血之功。
组方
大黄、黄芩、黄连。
大黄: 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 血;祛瘀;解毒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
毒。
热在气分,闭塞中焦,而产生的“火气痞” 火热迫于血分的吐血、衄血
【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热。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湿热内蕴
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尿黄、便秘;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 苔黄腻,脉数实者。
汉代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大黃二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頓服之。
【治法】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药】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
泻热消痞 ——扶阳固表
服用法:三黄以麻沸汤渍之,取其味薄以泻热, 附子单煎,取其味泻心汤后【临床应用】中所列病证而属阳 热内郁,表阳不足者,皆可用本方治疗。
3、半夏泻心汤
泻心汤临床应用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第一节 泻心汤类方
2
1、大黄黄连泻心汤 2、附子泻心汤 3、半夏泻心汤 4、生姜泻心汤 5、甘草泻心汤 6、黄连汤 7、黄芩汤 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10、旋复代赭汤 1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泻心汤类方(11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
1、大黄黄连泻心汤
血分病,取其厚味而直泻血分之热。
大黄
大黄是蓼科植物,药用部分是大黄的根茎。蓼科大黄属约有 60种植物,几乎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的亚洲部分,而以我国为 其分布中心,约占总数的2/3以上。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 2000米左右的高寒山区,甘肃、青海、四川、西藏、贵州、 云南、陕西等地均有出产。大黄饮片呈棕黄色或棕红色,横 断面有花纹,味苦,有清香。
宋代
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太平惠民与剂局方》中 收录了本方,名为三黄丸。
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 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 俱热,即生瘄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 宜服之。
【刘渡舟教授总结泻心汤用法】 一治涌疝:涌疝热证也,热结而大小便不通,下无出路而上涌。
大黄黄连泻心汤
“三黄泻心汤”,
“火齐汤”
泻心汤最早出于西汉时期的《汤液经法》, 其方名制定与《汤液经法》重五行学说,如 五脏补泻、药性五味生克制化的特点有关。
清代医家张璐亦指出:“伊尹三黄汤,仓公名火 齐汤,《金匮要略》名为泻心汤。”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西汉淳于意所用 ‘火齐汤’ 泻心汤,可治疗涌疝心火不能降 “胞脉闭也” ;刘渡舟
其中小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连各三两。上三味,以麻沸汤 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主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 《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按之濡、脉关上浮。而 《金匮要略》中泻心汤主治证是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1、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主治】 寒热错杂痞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 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 逆,①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 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 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黄芩根呈圆锥形,质硬而脆,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 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成空洞。故处方名有人书“枯黄芩” 者。
组方




黄连尤善清心经实火;
黄芩更长于清肺火及上焦实热。
大黄不仅能泻三焦实热,且其苦降作用能使上炎之火下泄,釜底抽薪,引热 下行,降逆平冲,直折上焦、中焦热势,具强而有力的泻火、止血作用;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主治】热痞证 无形邪热壅滞于心下,中焦有热(关主中焦,浮主热)
【金匮要略】“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7)
大黄二两,黄芩、黄连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主治】吐血、衄血,因火热迫于血分,血分热盛而迫血妄行所致。
大黄的图片示
黄连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连的 根茎。主产于四川东部者品质最佳,称川连。因其根茎多分 支,形似鸡爪,故有称为鸡爪连。产于云南德钦、维西、腾冲 等地者,品质稍次于川连,称云连。
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草本植物黄芩的根。目前发现,黄芩的同 属植物共有300多种,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101种及29个 变种,但以河北北部出产者最为道地。素有“热河黄芩”之美 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