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为什么说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信息化战争的人-机系统中,人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战争还是人与人的较量。

人—机系统是工业革命以来战争的基本要素,是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

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客观物质基础,就是机械化人-机系统向智能化人-机系统转化。

在智能化人-机系统中,人的智能被物化在武器系统中,使得武器系统不仅可以延伸人的肢体,而且可以延伸人的头脑,具有了某种程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人在战争中的活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直接的技术操作交给机器去完成,人可以非现场、非直观、非接触地实施作战行动。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人在智能化人-机系统中丧失了主体地位。

谁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人是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使用者、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军事行动的实践者,再先进的信息化武器系统,也是受人支配的;其设计性能在实战中发挥到何种程度,除了取决于战场环境外,主要取决于使用者的技术素质和精神素质。

战斗意志、战术技术水平、指挥谋略能力等人的因素,在信息化战争的对抗中仍然至关重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把电子计算机看成能代替全部指挥职能,那不可能,那样人的能动性也就没有了。

”只要人在战争的人-机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被颠覆,人在战争中发挥能动性的空间就是巨大的,武器的优劣对比不能决定一切,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的可能性始终存在着。

如果相信信息优势决定一切的观点,否定人的主体地位,忽视人的战斗精神,对于装备相对劣势的军队来说,就等于先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

信息化时代的战争还是交战双方全部力量的综合较量,仅有强大军力并不能必然赢得战争。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而战争力量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力和人心在内的综合力量。

当年日本帝国主义者想凭借强大的军力征服中国,但中日双方全部国力综合较量的结果却是日本输给了军力较弱的中国。

毛泽东同志正是依据对中日双方全部国力的综合分析,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科学结论,坚定了全民族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赢得战争不能仅仅靠军力,更不能仅仅靠一两件新式武器。


息技术深刻改变了战争形态,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战争力量的综合性质,信息化战争不是仅仅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就能够打赢的。

信息技术确实是战争力量的倍增器,但是没有可供支配的现实战争力量,信息技术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这就给人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能动性留出了巨大空间,也给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留出了巨大空间。

信息化军事技术处于劣势的一方,完全可以通过充分调动全部力量和资源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弥补军事技术的劣势。

这就充分的体现了人和的重要性了,如果战争胜负可以仅凭信息化军事技术的优劣来决定,那么战争就简单多了,战争双方只要计算清楚各自的信息化军事技术水平就可以分出胜负,然而现实战争却不可能是这样。

这也告诉人们,仅拥有信息技术优势并不能完全分出胜负。

信息优势决定一切的观点之所以站不住脚,就是因为它只盯住信息技术这一个因素,而忘记战争是包括战斗精神在内的综合力量的较量。

信息化时代的战争仍然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的道义力量是决定战争命运的根本因素,也是战斗精神的重要源泉。

为正义而战,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都是用劣势的武器装备打败了在武器装备上拥有巨大优势但丧失道义的敌人。

人和的力量是巨大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正义的战争能够焕发出人的战斗精神,战斗精神是赢得正义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所以说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