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行为的因素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在法制日益完备的今天,犯罪行为不仅没有改善却愈加严重,着实让人费解。
现存的法律、法规,合理的措施、方案本应该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为什么还会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这就要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因素了,看看是什么因素导致犯罪行为的屡禁不止。
犯罪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是指那些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直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因素。
据研究这些因素有:
一.生理因素
(一)年龄因素
首先,犯罪率的高低与年龄相关。
其次,年龄与犯罪类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关系。
(二)性别因素
首先,性别影响着犯罪的主动性。
其次,性别对犯罪的类型和方式也有影响。
(三)神经类型因素
神经类型之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在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主体神经类型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是与其他心理因素相联系而起作用的,使主体在选择犯罪种类时体现出各自的特色。
有资料表明,暴力犯罪中,兴奋型的人为多;盗窃犯罪中,灵活型、安静型的
人多。
(四)异常生物学因素
1.遗传素质
2.精神障碍
3.脑损伤、身体残疾
4.内分泌和物质代谢异常
5.酒精中毒及药物依赖
二、心理因素
(一)低级的认知水平
(二)个性倾向性中的不良因素
(三)性格不良因素
除以上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犯罪行为的因素:
一、家庭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通常我们把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归纳为三种:过分溺爱、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
(二)家庭破裂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家庭破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即结构破裂和心理破裂。
(三)家庭中不良行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父母充当家庭教师这一角色,是不可选择的结果。
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的特殊联系,使得父母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必然会对其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极易被孩子无意识地模仿和学习。
二、学校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学校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教育内容失衡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方式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只教书不育人,二是以处罚代替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三)教师责任心不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是其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之一。
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不足是其责任心不强的又一表现。
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朋友群体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社区居住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工作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情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等等。
除环境因素外,自然环境对犯罪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
(一)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是指边境地区、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繁华闹市与偏僻小巷等。
不同的地理位置,为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条件。
(二)季节因素,季节本身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只有当它同人们的习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时,才成为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一种外在相关因素。
(三)时间因素,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表现在昼夜周期和社会周期两方面。
(四)自然灾害因素,自然灾害造成的特定情境会给具有不良意识的人带来可乘之机。
总之,产生犯罪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详说不尽。
不同的犯罪行为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犯罪也有其产生的复杂的背景。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犯罪行为。
但是,为了自身生命安全,也为了人人能生存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坏境中,希望每一个人都有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希望每一个人都有一分社会的道义和责任,为维持社会的公共秩序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