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生物制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发展前景最诱人的产业之一,尽管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起步不晚,但不可否认,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纵观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经历了两次跨越式发展阶段,第一发展阶段从 1982 年重组胰岛素问世至 1997 年 G-CSF 成为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 10 亿美元的生物技术药物,这个阶段主要是 EPO、G-CSF、INF- 等细胞因子类产品,这些产品在 1994 ~ 1997 年生物制药产业第一发展阶段的后期已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都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年销售额一直徘徊在 100 亿美元左右。
1997 年后,随着 Rituxan、Remicade、Herceptin 和 Enbrel 等治疗性抗体相继批准上市,生物制药产业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已连续 10 年保持在 15% ~ 33%,成为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2007 年基因工程药物的销售额已达到 840 亿美元,2008 年尽管有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生物制药市场仍将突破 900 亿美元。
我国较好地抓住了生物制药起步发展的机会,EPO、G-CSF、INF-,IL-2 等产品在 1990 年代中期都获准上市,稍微落后于美国,几乎与欧洲同步。
但是,我国却没有抓住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生物制药第二个黄1/ 8金发展阶段,大部分生物制药企业陷入了严重亏损状态。
我们唯有在卡住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喉咙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在治疗性抗体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上有较大发展,才可能在钻石铺满地的生物制药产业中把握机会,实现生物制药的又快又好的跨越式发展。
细胞因子类药物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良好,主要以下面四个系列为主导。
1.干扰素(IFN)系列:目前已批准生产的品种有 IFN1b,2a,2b ,四种。
其中 IFN1b 系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重组干扰素。
其开发历时 12 年,经 41 个临床单位,1650 病例临床证明它对慢性活动性肝炎、白血病、尖锐湿疣、带状泡症等有明显的疗效。
与2b 相比作用机理、疗效相似,但毒副作用较小。
IFN2a 与2b 相比仅相差一个氨基酸,即在第 23 位是 Arg 而不是 Lys,其余结构相同,性质也相似。
不同的是 IFN2b 来自正常细胞系,而 IFN2a 来源于恶性化细胞系(髓母样细胞系),故其免疫原性较强,临床应用中产生中和抗体的概率为 12%,而 IFN2b仅为 6%。
IFN(免疫干扰素)主要调节免疫系统活性,仅用作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故产量不大。
IFN2a 六个公司生产,IFN2b 六个公司生产。
另有美国、瑞士、古巴、立陶宛等获准在中国销售 IFN,所以干---------------------------------------------------------------最新资料推荐------------------------------------------------------ 扰素市场已经饱和。
2.白细胞介素(IL)系列:白细胞介素是一类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目前已发现 15 种。
目前国内外上市仅有 IL-2 和 125IIL-2 两种,国内 IL-3、IL-4、IL-6 正在加紧研制。
IL-2 临床主要应用于抗肿瘤,如白血病、肾癌、黑色素瘤等。
市场容量较小。
3.集落刺激因子(CSF)系列: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组控制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某些造血细胞繁殖和分化的糖蛋白,是癌症化疗、放疗和骨髓移植后的重要辅助治疗药物。
1997 年全球 G-CSF。
GM-CSF 销售额分别为 8.7 亿和 3.l亿美元。
但二者国内重复研制、生产现象相当严重,如 rhG-CSF 有 7 个单位,rhGM-CSF,有 8 个单位。
同时美国先灵公司的 GM-CSF,日本麒麟公司的 G-CSF 已经在中国注册销售,以及中外合资公司如浙江力生、上海鲲鹏投资公司等单位生产,竞争激烈,投资应慎重。
4.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 凭籍不可替代的促红细胞生成作用和实际上的替代输血疗3/ 8效,使其不论在临床还是销售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EPO 1995 年全球销售额 16.8 亿美元,1996 年达 21.45 亿美元,预计 2019 年将超过 30 亿美元,EPO 是当今最成功的生物工程药物。
目前国内已有 7 家单位获准生产。
同时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华新生物高技术公司。
珠海丽珠制药厂等 10 多家单位也在开发研制。
另外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进口 EPO 有美国Am-gen 公司的 Epogen,日本麒麟公司的利血宝(Espo),德国宝灵曼公司的生血素(Recormon)。
国产 EPO 疗效与进口品基本一致,其售价为 270元/3000lU,而进口品为 450 元。
但相对我国居民收人其治疗费用仍很昂贵,应有的临床和社会价值远未体现出来,当国产品售价进一步下调,其市场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大,值得关注。
在我国重组细胞因子也是占主要地位的,重组细胞因子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细胞因子产品,作为药物用于治疗肿瘤、感染、造血障碍等,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近十多年来,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的研制有较快发展,相关的新药陆续上市。
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的国产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包括乙肝疫苗、IFN、IL 2、G-CSF、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 rSK)、---------------------------------------------------------------最新资料推荐------------------------------------------------------ 重组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rEGF)等 15 种基因工程药物。
组织溶纤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IL3、重组人胰岛素、尿激酶等十几种多肽药物正处于临床Ⅱ期试验阶段,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已从实验阶段进入临床阶段。
正在开发研究中的项目包括采用新的高效表达系统生产重组凝乳酶等 40 多种基因工程新药。
在欧美市场上,对现有重组药物进行分子改造而开发的某些第二代基因药物已经上市,如重组新钠素、胞内多肽等。
另外,重组细胞因子融合蛋白、人源单克隆抗体、反义核酸,以及基因治疗、新的抗原制备技术、转基因动物生产等,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基因工程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具有市场扩容快、潜力大的优势,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为新型疫苗和抗体、组织与细胞治疗剂以及其他药物。
其中,细胞治疗剂或组织治疗剂是令人瞩目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已有 4 种这类产品获得批准,还有 16 种正在临床试验中。
在研究开发的品种中,以疫苗为最多,达 98 种;其中 61 种用于防治肿瘤,6 种用于呼吸道疾病,4 种用于艾滋病。
单抗品种也较多,临床研究的有 59 种;其中 31 种用于治疗肿瘤,另一些用于器官移植、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神经紊乱和自身免5/ 8疫性疾病等。
另外补充 2019 之前的旧资料:目前我国还有近20种基因工程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这些品种包括葡激酶、肿瘤坏死因子衍生物、神经生长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2、血小板生成素、尿激酶原、内皮抑素、水蛭素等;另有更多的品种处于中试和待批准临床研究阶段,由于生物技术药物创新品种较多,国内又没有太多创新药物开发经验,因而给人的印象是生物技术药物开发风险较大。
现阶段,以创新为导向还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值得业界思索。
国家政策和政府基金的导向也是影响企业产业化进度的重要因素。
我们对许多项目的选择还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往往投入很大的精力却收效甚微,浪费了国家宝贵的资源。
如果在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策略上不加以调整,我们和国际基因工程药物产业的距离会越来越大。
我国已申报基因工程药物生产立项的企业只有60家左右,而已取得生产批文的厂家40多家,这40多家企业2000年基因工程药品销售额不足20亿元,形成规模并有较好盈利的企业只有几家,大多数生物技术药品生产企业处于亏损或难以为继的境地。
主要原因在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优势没有发挥。
目前有太多的省市以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盲目上---------------------------------------------------------------最新资料推荐------------------------------------------------------ 马一些基因工程产业项目,结果纷纷亏损,给整个产业造成阴影。
美国作为世界上生物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其300家生物技术上市公司中也只有极少部分能够盈利,而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严重缺乏创新,尤其对于EPO、G-CSF等国外的明星产品的市场风险估计不足,生产能力过剩的结果是恶性的价格竞争。
因此除了最初2-3个产品先上市的企业取得盈利外,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同时这些项目也过早地进入成熟阶段,因此我们从产业政策上理应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政策进行优胜劣汰,而不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划定几个企业、几个项目作为重点,盲目支持从而导致越支持越落后的被动局面。
二、生物技术药物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2019 年 10 月在杭州西湖博览会有关生物医药论坛上表示,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已经步入了国际先进国家的行列,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
他在报告中说,目前中国在以下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在从实验室研究向产业化转化,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人工血液代用品即将进入临床研究;体细胞克隆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 型血友病、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等 6 个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了临床疗效研7/ 8究;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医药研究;肿瘤免疫治疗、抗血管治疗、组织工程、生物芯片和干细胞等技术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重要进展。
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已初具规模,2019 年中国生物工程产业产值达200多亿元,中国已拥有生物制品企业270家,其中有生产能力的60多家,产品主要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
据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的统计,上市的医药企业共 81 家,其中主营生物制药的上市公司 11 家(见表 1),涉足生物工程制药的上市公司共 160 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