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启示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这是工业化的开端,也奠定了西方国家称霸世界的基础。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
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
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
为此花费约100年时间。
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
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
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
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迫使各国对工业化的发展进行某种限制和改造。
现在世界上比较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他们的工业化大都是在十九世纪完成的。
他们走的是殖民掠夺、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严重破坏环境的工业化路子,对自然界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难以医治,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
由于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 二是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
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三是,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所以发达国家产生了去工业化的现象。
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
在日本,其制造业就业比重的最高值是27%(1973年,比美国迟8年),而到1994年则下降到23%。
在欧盟15个国家中,制造业就业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则迅速地下降到20%。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在上升。
美国服务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则从1960年的56%上升至1994年的73%。
从1960年开
始,其他发达国家均出现类似现象。
去工业化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制造业发展停滞,美国工业生产值与其增长幅度在过去十几年迅速下滑;其二,制造业大规模裁员,就业从第二产业转向服务行业,导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在十年间从15%下降到了10%以下。
西方国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脱离了以工业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
这是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美欧等国长期重消费轻生产,“去工业化”现象比较严重,制造业严重萎缩,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
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欧等发达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市场大幅萎缩。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
根据1968年韦伯斯特词典的定义,再工业化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部门的增长。
”再工业化的实质仍然是工业化,是为了重振产业竞争力所启动的新的工业化进程,而不是“去工业化”。
再工业化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科学内涵的螺旋上升的回归,其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要义在于大力发展生物技术、风力发电、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电动汽车等高新技术,并以此改造传统制造业,建立新兴产业部门,创造新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通过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这一变化,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启示
尽管发达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的时间不同,所处时期的技术水平不同,但考察其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道路仍具有重要启示。
(1)工业化是一个与时俱进和不断演化的过程,必须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相适应,并以此作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内容和标志也不断演进。
从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互动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是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之后,发展到目前的信息化,工业化的内容不断延伸和演进,起点越来越高。
(2)在工业化过程中,各国都具有起主导作用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群作为工业化进程的牵引者,并由此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主导产业的发展以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发生的良性的交替既是工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又是工业化过程的催化剂。
(3)在工业化过程中,都要经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高速经济增长主要受主导产业发展的推动,它使工业化进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4)后期工业化国家可以实行超越式的发展道路,迅速实现工业化。
早期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主体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较漫长的工业化过程,相比之下,集机械化、电气化和电子化于一体,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晚期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仅花费相当于早期工业化过程1∕2甚至1∕3的时间就达到或基
本达到了与之相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这说明,晚期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完全可以利用科技迅猛发展的后发优势,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
二、去工业化的启示
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时期。
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要吸取欧美金融危机的教训,防止“去工业化”或“实业空心化”。
三、再工业化的启示
在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与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要充分关注.借鉴经验.既立足当前.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战略和长远出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在走一条经济转型之路,给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诸多挑战与启示。
发达国家走过了“工业化”和"去工业化"阶段,再重新发展不一样的工业化道路,中国不能简单模仿,但是共性的东西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们“再工业化”很强调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等。
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要发展自己优势的传统产业,我们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关注在关键技术上有可能突破的产业。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经历的“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这一变化,给了我们很大的借鉴,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