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2.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本节属于非考试内容,由学生阅读了解大致内容即可。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1. 五代十国的概念。

时间(907~960)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是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的(除南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十国:是先后并存的,除北汉地处山西以外,其余均在南方。

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是前后相继的。

2. 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特点:明确五代十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结合教材中的小字,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统治黑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虽然也是小国林立,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1.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南方战祸较少,相对稳定。

无论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或者是五代的军阀混战,主要战场都在北方,南方战事的次数和规模,远不及北方,也未受到契丹统治者的侵扰,受破坏较小。

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不仅传播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更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第三,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2.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成就。

农业方面,一是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

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

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蜀绣、吴绫、越锦等丝织品驰名全国,南唐制茶业最为发达,成都、金陵成为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

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发展。

当时杭州、扬州已发展成为东南地区的重要都市。

楚国商业活跃,各小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

我国南方经济自西晋末年起开始呈上升趋势,经过南朝,隋唐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了五代,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北两方在政治上虽然是分裂对立的,在经济上却有密切联系。

政治上的分裂不利于南北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南北经济的交流必然要求和促进南北的政治统一。

(三)统一趋势的加强和周世宗的改革1. 周世宗改革的背景。

统一趋势的加强既是战乱中逐渐孕育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结果,也是周世宗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一,唐末以来,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渴望统一;第二,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也是藩镇割据势力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经过半个世纪的兼并战争,比较强大的割据势力逐渐转化为统一的力量,其统治者设法削弱地方势力;第三,虽然当时处于分裂割据时期,但各国之间尤其是南方各国的贸易往来频繁,而分裂割据局面本身以及随之而来的关卡林立、商税苛重等却严重阻碍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第四,契丹的不断南扰,也促使中原人民要求统一,以加强抵抗的力量。

2. 周世宗改革的内容政治上,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军事上,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3. 周世宗改革的作用周世宗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后周强大起来。

从955年起周世宗开始南征北战,周世宗虽未完成统一大业,但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条件。

第五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1.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把一件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这就是“陈桥兵变”。

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2. 分裂结束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北宋统治者认为,北宋当时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因此,其战略部署是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

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不是全国统一。

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再次,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又设枢密院统领队;③实行更戍法;④“强干弱枝”“内外相制”(2)集中行政权①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相权;②派文官任知州,另设通判监督;③知州“三岁一易”;④司法权收归中央,由文官掌管司法。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到中央。

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3.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一方面,北宋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虽然外患不断,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汉唐时地方割据势力威胁、对抗中央政权统治的内乱,唐末以来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不复存在。

概括起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进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北宋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另一方面,北宋政权的“分化事权”和科举取士名额的大大增加,导致政府机构严重重叠,官员冗滥,不仅直接造成北宋政权的行政效率低下,而且财政开支庞大;军事上,北宋实行的兵将分离政策,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严重削弱,后来北宋政权虽有百余万军队,却在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屡遭失败。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封建专制集权政治所造成的“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弊端日甚一日,封建国家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1. 科举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简化考试科目,严密考试方法,增加录取名额。

开辟了仕途道路,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

2. 科举制度发展的作用科举考试经过宋代的改革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削弱了门第血统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扩大了寒俊庶士及第仕进的机会,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科举制既是加强皇权的手段,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官员冗滥的局面。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买卖得到保护,从而加剧了土地兼并。

2. 农民的反抗斗争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3. 冗官、冗兵、冗费冗官的原因: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

冗兵的原因: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措施导致北宋兵员剧增。

同时,由于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

冗费的原因: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

4. 辽、西夏的威胁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在辽夏贵族集团的掠夺面前软弱无力,始终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和进攻,面临严重的边患危机。

(二)庆历新政改革吏治,严格恩荫制。

庆历新政力图用政治改革扭转朝廷积贫积弱的状况,以整顿吏治为改革的中心,这势必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改革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三)王安石变法1. 主要内容理财措施: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军事措施:保甲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

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2. 变法结果与失败原因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最后失败。

原因在于: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②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模拟试题】一. 选择题1. 造成北宋中期“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A. 官员数量增加B. 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 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D. 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2.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 加强军事B. 丈量土地C. 整顿吏治D. 奖励垦荒3. 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 青苗法B. 农田水利法C. 募役法D. 市易法4.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