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作业设计说明书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作业设计说明书
(3)植物收集
采用人工收集的方式,对洞庭湖区珍稀濒危植物加以收集,共收集植物100种,
其中极危种5种,分别是蕺菜(鱼腥草)、中华菖蒲、马齿苋、芡实和金星藻;濒危种10种,渐濒危种25种和易危种60种。
6、经费预算(详见作业设计一览表)
(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费用指标:
林地清理20元/亩,机械翻耕土地30元/亩,用工量
(2)有利于xxxx湿地景观恢复
湿地内部旺盛生命活动赋予其非同寻常的生命活力,是全球最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景观生态系统之一。退化湿地生境的恢复,可形成南洞庭湖壮观的湿地景观和森林景观。
(3)有效保护了xxxx湿地水禽栖息地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建成,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南洞庭湖水禽栖息地,尤其是越冬栖息地,便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2、基本情况
2.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xx西南部,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2°18′15″—112°56′15″,北纬28°36′15″—29°03′45″。
2.2气候:
项目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4.4℃,7月平均气温29.1℃,日平均气温≥10℃的日活动积温5305.5℃,年平均日照时数1756.8小时,无霜期279天,年平均降水量1319.7毫米。
40元/人·天、栽植费0.4元/株、撒播费12元/亩、种子费8元/公斤,前三年管护费每亩每年3元,材料、物种收集按现行市场价格核算。
(2)经费预算:
经计算,工程项目预算总资金160.0万元。
①树木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82.0万元:
其中一次性生产投入73.88万元,管护费6.41万元,不可预见费1.71万元。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作业设计说
xx
1、前言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河北衡水等5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林计发[2002]115号)、《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初步设计》以及根据工程区现有状态,由于冬季芦苇作业严重影响水禽的栖息,特别是冬季集中收割作业,持续时间长,加上砍光、烧山的生产作业方式,对部分水禽的繁殖与生存造成严重影响。为给湖区一些生物资源提供栖身之地,恢复湿地生态景观和湿地物种资源,在南洞庭湿地建立树木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草丛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和湿地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建设工程,面积分别为7120亩、1246.5亩、100亩,特编写此作业设计说明书。
b、对植物园区进行隔离沟与栏设网作业,防止人畜破坏,首先在植物园区的东西北面开挖一条宽1.5米,深1.4米,全长为900米的隔离沟与一条长为200米的进排水沟。隔离沟作为植物园区的围堰,让围堰与大堤相连,使植物园区形成一个整体,然后对围堰加以修整,并在围堰与大堤边界线上按每3米一道栏杆,每道栏杆上穿3道铁丝,每道铁丝相距30cm的标准进行铁丝网栏杆作业,对植物园区进行封闭管理,为了方便管理人员进出,在大堤适当位置修造简单门一张(详见作业设计示意图)。
b、数量:
按工程造林密度推算,加上10%的补植率,工程共需苗木32.81万株。
c、种苗
在xx范围内采集。
④造林季节
造林时间为
2003年2月和
2004年2月,选择阴天、雨后初晴或毛雨天栽植,苗木栽植前浸水7-10天,让之充分吸足水分。
⑤补植
造林后的当年秋季或第二年春季对成活率达不到85%以上的小班(地块)进行补植。
7.2社会效益
项目的建成,能为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和恢复技术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树立了典范,也加大了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和宣传力度,增强了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
2.3地质地貌:
项目区属平湖洲土,地面高程在29.0—32.5米之间,水肥条件好,适宜树木和草丛的生长。
2.4土壤:
项目区由河湖冲积物沉淀而生成的潮土,PH值为6.0-7.6,有机质及矿质营养含量丰富,土层深厚、湿润、肥沃、透气、排水性能良好。
2.5植被:
项目区为芦苇退化地、沙化和新冲积成的洲滩,植被主要有芦苇、荻、水芹及部分白泥土。
七星洲、桔洲、蒋家台子、兰家山、凌云塔(1-36号小班),详见
造林作业设计示意图。
(2)恢复方式
采取人工植苗造林的方式,恢复项目区的树木沼泽植被。
(3)树种选择
树木沼泽恢复设计树种为xx和xx。
(4)林种选择:
林种设计为防护林中的自然保护区林。
(5)整地
根据保护湿地原貌的总原则,造林地不采取工程措施,造林前只需进行清杂扫障等林地清理工作。
②草丛生态系统恢复工程18.0万元:
其中一次性生产投入16.20万元,管护费
1.12万元,不可预见xx0.68万元。
③湿地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建设工程60.0万元:
其中湿地珍稀濒危植物园建设资金13万元,湿地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资金47万元。
(3)投资构成
中央财政投资100万元,其中树木沼泽系统恢复工程30万元,草丛生态系统恢复工程10万元,湿地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工程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60万元。
(6)造林
①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为每亩33株—55株,即3×4米、3×5米、4×5米、2.5×6米。
②造林方法
采用去蔸植苗造林(插杆造林),即采用截根苗杆,造林时先用比苗木基部略粗的钢钎打孔,后将无根苗插入,栽植深度要求在70cm以上,踏紧踩实即可。
③种苗
a、规格:
杨树采用黑杨派南方型良种,苗高在4.5米以上,地径在3厘米以上;苏柳苗高在4.0米以上,地径在2.5厘米以上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草丛只作为南洞庭湖生态系统恢复的结果,所以草类成熟严禁作为他用。
5.3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建设工程
(1)工程规模与地点
工程规模:
植物收集与繁殖园面积100亩
工程地点:
保民村车便湖
(2)建设方式
a、项目实施点的确定,根据洞庭湖湿地植被调查结果,综合其他因素,确定车便湖为项目实施点,并在车便湖划定100亩湖滩和浅水域作为珍稀濒危植物园区建设基地。
⑥抚育管理
造林后应加强抚育管理,幼林连续抚育三年,一年二次,特别是在大风或洪水过后要及时进行培蔸、扶苗,确定专人对幼林进行管护。为在造林地非洪水淹没时给树木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开沟排水措施很重要。造林地内要完善排水系统,沟沟相通,不留渍水,以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透气性,增强根系活动能力,促进林木生长。老鼠危害严重时湖洲要加强防鼠和灭鼠,同时加强修枝、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5.2草丛沼泽生态系统恢复(恢复模式II)
(1)工程规模与地点
工程规模:
人工种草面积1246.5亩。
工程地点:
七星洲、桔洲、兰家山、凌云塔等湖水冲积的洲滩(37-44号小班),详见作业设计示意图。
(2)恢复方式
采用人工种草的方式,恢复工程建设区的草丛沼泽植被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乡土草类植物(有害草类除外,如蓼、芦苇等)。选择的草种如:
7、效益分析
湖南省南洞庭湖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与自然保护区环境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7.1生态效益
(1)有利于xxxx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建成,可以减少或控制了人为干扰的影响,有利于生物种群和群落的顺替发展,形成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c、园区确定并封闭后,首先在园区的东南角建立面积为1500m2的垂直分布带,带长100米,宽15米,分6个阶梯进行布置,每个阶梯宽2.5米,每梯高差0.5米,总长为100米的分布带中每隔20米设一个隔离带,把垂直分布带隔离成30个植物收集小区,然后对园区内原有浅水面加以改造与利用,建立挺水与浮水植物收集小区,对垂直分布带取土场加以改造与利用,作为沉水与浮水植物收集小区。其次对园区内另外的草地加以整理,收集其他珍稀濒危植物。
水xx、香附子、扁穗xx、萤xx、荸
荠、红鳞扁莎、谷精草、鸭舌草、灯心草、沿阶草、止血马唐、看麦娘、蓟草、萎蒿等。
(4)整地
播种前全面机耕整地,机耕深度30cm。由于草种子大都比较小,所以要求整地时一定要精细,以便于种子快速均匀出苗。
(5)播种种草
①播种方式
采用混合撒播的方式,种子撒播应该均匀。沙化严重地段播种前应带客土对土壤进行改良。
②播种量
每亩播种10kg
③种子要求、数量、来源
a、种子要求无泥沙、无碎叶。
b、数量:
按每亩播种量推算,加上10%的补播率,工程共需各类种子13711.5公斤。
C、种子
全部从湖区或湖区周围相同生境的天然植物群落中采集。
④播种时间:2004年春季播种。
⑤补播
第二年草覆盖率达不到90%的地段进行补播。
⑥管理
2.6人为活动:
项目区人畜活动少,便于造后管护工作。
3、设计原则
科学合理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经济可行原则
4、范围与布局
4.1树木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面积7120.0亩,主要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范围内的七星洲、桔洲、蒋家台子、兰家山、凌云塔,地面高程较高芦苇退化地和荒洲。
4.2草丛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面程1246.5亩,主要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范围内的凌云塔、桔洲等几个湖水冲积形成的洲滩和沙滩。
4.3湿地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建设工程:
面积100亩,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保民村车便湖。
5、工程技术设计
5.1树木沼泽生态系统恢复(恢复模式I)
(1)工程规模与地点
工程规模:
人工造林面积7120.0亩
工程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