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初探
1 关于双语教学
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在课堂上,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学科的教与学,师生共同进入一种真实的汉语和英语语境,并熟练地运用
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知识上的教学与交流,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1]。
从双语教学的这一目标界定我们不难看出,双语教学与英语教学不同,它也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补充。
对于教师而言,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课堂上英语授课的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七十还是八十,而在于是否营造出双语氛围,这种氛围是能够感染学生的,使他们能慢慢消除对双语教学的恐惧并渐渐地感受到双语教学的魅力,积极地、自然地融入其中,从而使双语气氛浓厚。
2 二类本科院校进行双语教学的目的、意义及可行性
双语教学对于二类本科院校而言,属于新生事物。
因此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大环境下,二类本科院校面对双语教学的挑战,往往找不到切入点。
于是将双语教学的追求控制在形式上,刻意去追求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达到了多少门,有多少教师能够开设双语课程,英语授课时数达到
了百分之多少……然而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语言界限,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是科技创新的呼唤,信息环境的需求,以及经
济全球的凭借[1]。
让学生深切体会到“If you can not overcome the obstacle of language, you can not keep up with this developing world.”是双语教学的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教育没有给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足够的重视,很多时候甚
至将其视为一种天赋而不进行开发,虽然我们都很清楚,有实验证明,语言能力是领导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初、高中时期由于升学压力所导致的英语学习的枯燥、乏味及巨大的工作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体验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特别是对于二类本科院校招收的学生,与一类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主要差别在于发展不全面,即“偏科”现象比较严重。
而其中“英语弱”较为普遍。
因此,与一类本科院校相比较,二类本科院校中双语教学的推广难度远远高于录取分数比例。
然而,经济全球化的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因人而异,同一代人分享的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球。
因此,近三年来,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笔者所在的西昌学院作为西南地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所有科系23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所有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从零开始,对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探索。
通过教学观摩、教学交流、同行评价、学生座谈等活动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掌握和监控,并将各位教师的成就及经验在每一学期的总结中进行推广,及时地运用于下一轮教学中。
实践证明,学生可以甚至非常乐于接受双语教学。
用他们的话讲:双语教学不象我们想像的那么难,在双语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不同,同时也更积极地应对挑战;因为不能放弃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必须接受双语这种方式,使我们学习更主动和专注。
3 双语教学初探
在过去的三年中,笔者以及西昌学院全体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经过共同努力,正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二类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之路”。
在教
学准备、授课方式、双语教学的连续性以及教学效果跟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3.1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材选用。
目前,虽然双语教材不断完善,但是并没有涉及到所有学科。
因此仅有部分学科可以进行“选用”。
而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全英文版的教材,增大了教学难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找到参照从而增加了心理畏惧。
我们认为,不适合作为二本双语教材。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科没有现成的双语教材。
但笔者认为,学生在开课之前,必须手持该课程的中英文资料,这一任务就由任课教师来完成。
教师在开课前采用全英文备完全部课程(开设双语课程的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能力),制作出全部双语课件,而这些资料,与选用的中文教材、教师的教学计划的匹配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资料。
实践证明,这样的“双语教材”学生更容易接受。
3.2 授课方式
“如何按照教学计划,以双语的方式,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三年来追求的目标。
对于授课方式也进行了多次的多次的试验和分析,从最初的数字目标,如:每门选为双语教学的课程,双语授课学时不低于15学时;双语授课学时中英文讲授比例不低于70%等,逐渐转移到如何营造出双语气氛,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一方式并积极参与,实现双语课堂的互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由浅入深,反复刺激的方法。
对学生而言,以
双语的方式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的难点在于许多专业词汇的掌握。
而如果以外语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记忆这些专业词汇,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工作量,而且使学习变得更枯燥乏味而产生反感。
事实上,根据语言掌握的规律,任何词汇,只要对我们的感官(特别是耳朵)进行足够次数的刺激,一定能
被掌握。
因此,不要期望学生能听完一次课后就能掌握所有的专业词汇,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会使学生下一堂课还会接受它们的反复刺激。
最终,学生可能没有办法拼写所有的专业词汇,但在课堂上听懂课程内容,跟上教师
思维已经没有问题,而作为双语教学,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就足够了。
对于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授课的比例,笔者认为不应当机械地给予
规定。
教师应当在由浅入深的大原则下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灵活的调节。
首先,无论任何课程,一开始,英语授课的比例不宜太高。
因为:一、任何专业课程都会涉及到专业词汇,它们对学生来将都非常陌生,因此教师
需要适当重复并用汉语进行相应的解释、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二、学生听前几次双语课的感受非常重要,它往往决定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接受或是抵触这种教学方式。
据我院调查,第一次接受双语教学前,65%以上的学生会觉得没有把握,约12%的学生有自信,而约23%的学生想要彻底放弃课堂学习。
由此看来,88%的学生是需要我们去争取的。
如果,一开始我们就仅为追求英语授课比例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必然使更多的学生在尝试之后认为无法接受而彻底放弃。
这样,双语教学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事实上,第一次课的关键在于向学生展示双语教学,让学生体会这种教学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觉它并不象想像中那么难。
渐渐的,当有一天能跟上老师的思维,用英语脱口而出回答问题时,那种喜悦必将成为今后坚持双
语学习的动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英语授课的比例都应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整。
按照由浅入深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但是,对于某些章节,可能内容比较独立或专业词汇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有难度。
这种情况下,要放慢进度,增加汉语授课的比例,多做一些解释和补充。
毕竟,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能以牺牲专业知识的掌握为代价。
3.3 双语教学的连续性
在二类本科院校进行的双语教学试验中,大部分教师是以一门课程中的部分章节作为双语教学的试验内容,只有极少数是对整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实践证明,只摘选部分章节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往往只停留于形式,达不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原因是:一、没有足够的专业词汇的铺垫,在某一章突然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听课难度较大;二、教师往往把英语授课比例看得很重,为了展示双语教学而对有限的章节进行充分的准备。
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很茫然;三、没有双语氛围(这种氛围的培养本身需要一个过程),授课是单向的,缺乏互动;
整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尤其是教师。
对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而言,用中文进行教学时头脑中只需要思考课程内容,自然会娓娓道来。
然而,换一种语言,头脑中要思考的就不仅是讲什么,还有怎么讲,根据学生的反映,什么时候进行中文补充等等都是其难点所在。
但是课程的全过程双语教学效果以及为学生所提供的双语平台是前一种方式无法比拟的。
3.4 教学效果跟踪及信息反馈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目的都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适合现代社会的人才。
二类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是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其最终的目的以及评价标准,均在于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
因此有必要对双语教学课程进行教学效果跟踪及信息反馈。
例如对每一门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在课程进行中以及课程结束后,进行学生座谈及同行评估,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就教学准备、授课质量、英文授课比例、学生满意程度及建议等设计调查问卷以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对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等。
4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二类本科院校推行双语教学是必要的;为学生选择或准备适当的教材,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在二类本科院校进行双语教学是可行的。
双语教学这一新生事物必将成为二类本科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培养出更适合现代社会的人才。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