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交叉口通行能力(无信号、环形)

第3章 交叉口通行能力(无信号、环形)


l
l
l
l
在道路规划与设计中,不能以车流的最大流量为计算值, 而应考虑车流的通行效率。 在评价道路交叉口使用状况以及各种规划设计中一般采用 车流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的服务通行能力,即C级服务水平 下的通行能力作为一个最合适的道路交通量。
l
3.2.6 无信号交叉口实际通行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
l
无信号交叉口的基本通行能力:服务水平为三级时的交叉 口适应交通量。
左转车、右转车影响修正系数
路侧干扰修正系数
l
考虑行人、非机动车以及慢行机动车辆等对机动车速度造 成的影响。
交叉口实际延误与服务水平分析
l l
延误与交叉口流量饱和度呈现一定的关系。 交叉口流量饱和度为观测到的交叉口实际交通量与交叉口 实际通行能力。 延误与交叉口流量饱和度可以用指数关系拟合:
l
0.6 0.4
0.2
2
4
6
8
10
时间(t)
曲线是单调下降的,说明车 头时距愈短,出现的概率愈 大。这种情形在不能超车的 单列车流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为车辆的车头与车头之间 至少存在一个车长,所以车 头时距必有一个大于零的最 小值τ。
2. 移位负指数分布
l
移位负指数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1 −( t −τ ) /(T −τ ) e f (t ) = T − τ 0
四路停车或多路停车;二路停车
l
让路法控制
3.2.2 无信号交叉口交通状况分析
l l l
包括 交叉口几何特点、车辆组成和速度特征 车流运行特性
一、交叉口几何特点及速度特征
l
根据有关研究报告报道,无信号交叉口位于公路的相互连 接处,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自身的几何条件都对过往车 辆的速度构成一定的影响。作为观测点的各地区无信号交 叉口都具有以下特征:
l
大部分公路无信号交叉口都是2/2相交,其中公路主要宽 度为9-15m,次要道路宽度为9-12m;城市道路主路宽度 为13-19m,次要道路宽度为13-16m。各个方向的车速都 较低,一般主路车速为20-40km/h,支路车速为2030km/h; 部分公路无信号是4/2相交,其中公路主路宽度为15-17m, 次要道路宽度为9-12m;城市道路主路宽度为19-21m,次 要道路宽度为13-16m。主路的速度与支路速度有一定差 别,一般主路车速40-50km/h,支路速度为20-35km/h。 少部分无信号交叉口是4/4相交,其主路较宽,一般设置 中间带,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支路也较宽, 一般也设中间带;无信号交叉口处一般无明显的交通标 志与交通标线。主路与支路速度有较大差别,一般主路 车速为50-70km/h,支路车速为30-40km/h。
一、间隙接受理论分析法
l l
适合于主次分明的平面交叉口; 设主路交通流量Vp,支路的交通流量为Vn,主路的车流 优先通过交叉口的冲突区不产生延误,支路车辆必须在 交叉口前等待只有当主路的车流间隙至少有一个tc的间 隔时,即h>tc时,允许支路一辆通过,当h>tc+tf时, 允许支路两辆车通过,当h>tc+tf时,允许支路n+1辆车 通过。
3.3 中央设岛的环形交叉口
l
交叉口中央设中心岛,使进入交叉口所有车辆均按同一方 向绕岛行驶。车辆行驶过程一般为合流、交织和分流,避 免了车辆的交叉行驶。 优点:车辆连续行驶、安全、不需要设置管理设施,车辆 在交叉口不必要停车、启动,延误小,节省燃料,减少了 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环岛设置可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缺点:占地大,绕行距离长。通行能力低,故不宜用于混 合交通严重的交叉口,当非机动车和行人过多及有直向行 驶的电车时不宜采用。
l
三、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
l l l l
延误指运行车辆不能以期望的速度运行而产生的时间损失。 两种描述方法, 一是所有进入交叉口车辆的延误; 二是主路优先条件下的支路车辆是所有进入交叉口车辆的 延误。包括几何延误和排队延误。
3.2.4 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l l
主路优先交叉口分析方法:间隙接受理论分析法: 自由通行交叉口分析方法:车队分析法
l
l
l
随车时距可以直接观测得到。在一个连续排队的车流同个 间隙穿越交叉口车队的相邻两车之间的车头时距即是。但 注意样本及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临界间隙与随车时距有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随车时距与 临界间隙之比来表达,两者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比值的均 值在0.50-0.60之间波动。
l
叉口情况。其它类型 交叉口的建议值不同。 注意分车型分方向
车头时距及其分布 临界穿越间隙与随车时距 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
一、车头时距及其分布
l
进行交通流模拟、应用间隙理论进行通行能力分析及交通 控制方法选择的基本要素。 1.负指数分布 概率密度函数 f (t ) = 1 −t / T e = λ e − λt T
λ ——车流平均到达率(辆/s);
l l
l l
示例:
l
某城市附近一国道与其环城路相交的交叉口,是一个典型的 2路与2路相交的交叉口,其日交通量为7000-9000veh/d,交 叉口处的道路条件一般,其中主路流量横向干扰不大,但附 近有一家工厂,因此在上下班期间会出现较大的干扰,但它 们影响时间不长,因此定义其横向干扰为中等。现场没有大 型的建筑物,驾驶员的视野良好,一条引道在很远的地方有 一点坡度,考虑其距交叉口有相当的距离,可认为车辆不受 其影响。根据观测统计,车辆的组成轻型车与重型车之比为 0.44-0.56,其相应的PCE系数为1:3.5。根据此交叉口所记 录的各方向车流量及车型比例,计算其当量交通量,并确定 该交叉口的服务水平,评价其运行状况。
二、临界间隙与随车时距
l
不管是主、次干道相交的交叉口,还是等级相当道路相交 的交叉口,在无信号控制条件下或仅用停、让车标志条件 确定这类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都离不开各向岔流相互穿越 的间隙(也叫临界间隙)。 临界间隙tc:指交叉口主路车流允许支路等待穿越车辆通 过主路的最小间隙。 随车时距tf,指支路车辆在无其他车辆冲突影响下以饱和 车流通过交叉口的车头时距; 临界间隙与随车时距是间隙接受理论的两个重要参数,其 参数大小对通行能力的计算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的 几何、交通条件下,正确测量这两个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l
可穿越交叉口的间隙个数有两种表达形式,离散型和连 续型。
l l l
一般假设条件 临界间隙和随车时距为常数 主路优先车流的到达时距分布为负指数分布
V n == V P
e − λt c 1− e
− λt f
l
分析次要道路左右转车流、不同车型组成及主要车流速度 变化时如何影响道路车流通过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车辆折算系数(Passenger Car Equivalent, PCE)
交叉口车流量 1207
实际通行能力 饱和度 2008 0.6
平均延误 5
服务水平 一级
作业
l l
自学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自学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以下讨论题目 1.智能交通技术有哪些?应用与研究现状? 2.任选以下之一: (1)智能交通技术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通行能力? 综述或具体举例说明(理论或应用)。 (2)智能交通条件下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l
l
l
影响临界间隙与随车时距的因素
l l l l l
主路车流量和支路的车辆延误; 交叉口的几何特征,主要包括主路车道数和交叉口的类型; 主路的右转车流量所占比例; 次要道路进口道的坡度; 车辆转向角度的大小。
临界间隙的估算方法
l
临界间隙并不是一个常值,是一个随机分布量,观测不饱 和条件下的临界间隙时非常复杂,主要因为临界间隙不能 直接测量。 目前估计方法很多:Greenshields方法;Raff方法; Acceptance Curve方法;Logit方法;Siegloch方法;阿什 活思(Ashworth)方法; Ashworth方法适用性较好,且简单易于操作,对样本要求 也不太高:
l
l
二、交叉口车流运行特征
l
对主次道路相交交叉口,不管是次要道路进口道上采用停 车、让车标志,还是全无控制形式,一般来说主要道路上 的车流都不太受影响,即多车道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符合 负指数分布规律,而次要道路上的车流遵循停车、让车次 序利用主路的车头间隙穿过交叉口。如果主次路上都有左、 右转车流,则一般各向车流遵循以下的优先规则通过交叉 口,即次要道路上的右转车流,主要道路上的左转车流, 次要道路上的直行车流,次要道路上的左转车流。
第3章 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l l l l
概述 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3.2 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l l
车流运行特征受交叉口类别影响较大。 根据相交道路等级,分为主次道路相交和两条等级相当的 道路相交
交大
3.2.1 交通控制方式
l
停车法控制
l
其分布为
F (t ) = 1 − e − λt
实际应用中,工程人员往往关心的是车头时距大于等于t 的概率: P ( h > t ) = e − λt
l
均值M和样本的方差D
1 1 m = ,D = 2 λ λ
l
大于等于t的车头时距分布曲线
1.0
l
0.8
P ( h ≥ t ) = e − λt
概率 P
l
l
l l l
次要道路的车辆左转穿过主要道路车队时,一般发生2次停车。 第1次是与主要道路上车队交叉时,第2次是越过中间带与主要 道路上车队合流时; 当主要道路上交通量较大时,次要道路上车辆在交叉口冲突点 处排队等候。数量一般不超过3辆; 次要道路上右转车辆一般不发生停车现象,但车速降低较大; 主要道路上左转车辆通过交叉口一般仅发生1次停车; 主要道路上右转车辆通过交叉口车速降低较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