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修身养德篇第一章孝德(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任之本与?‛(2)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3)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4)父虽死,孝子之重之不怠;子虽死,慈亲之爱之不懈。
(5)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候、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市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第二章谦敬(1)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2)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3)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4)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第三章谨言(1)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2)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言之不可复者,其言不信也;行之不可再者,其行贼暴也。
故言而不信,则民不附;行而贼暴,则天下怨;民不附,天下怨,此灭亡之所从生也,故明主禁之。
故曰:‚凡言之不可复,行之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
‛(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第四章慎行(1)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3)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天下之恶皆归焉。
‛(4)言出于口,不可禁于人;行发于近,不可禁于远。
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
凡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至于大患。
(5)子曰:‚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
‛第五章忠信(1)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2)子曰:君子之事上也。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3)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4)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六章改过(1)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
(3)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
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
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第七章从谏(1)国亦有郁:主德不通,民欲不达,此国之郁也。
国郁处久,则百恶并起,而万灾丛至矣。
(2)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3)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4)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
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5)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第八章自反(1)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尊矣。
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
(2)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3)柳下惠为士师,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群书治要》执中体道篇第一章好学(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思为下矣。
‛(2)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致学者也。
(3)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打迷,是为要妙。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二章尊师(1)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2)王者冠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
(3)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研制当时,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危。
(4)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
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5)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往者视之往。
第三章知微(1)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2)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
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3)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无生。
夫使患无生易,,施于救患难。
今人不务使患无生,而务施救于患,虽神人不能为谋。
患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
(4)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忧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四章识时(1)《硕鼠》,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2)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3)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4)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5)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耳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第五章公明(1)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
(2) 智载于私,则所知少;载于公,则所知多矣。
(3)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
(4) 人君之称摩达于明人臣之誉莫美于忠此二德者古来君臣所共愿也然明不继踵众不万一者非必愚暗不歹而恶明扬也,所以求之非其道尔。
夫明据下起,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则利断金。
(5) 明主者,有术数二部得欺也,审于法禁而不可犯也,察于分职而不可乱也;故群臣不敢行其私,贵臣不得蔽其贱,近者不得赛其远,孤寡老弱不失其所职,次之谓治国。
故曰:‚所谓治国者,主明道也。
‛第六章中庸(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臵之于坐侧。
‛(3)子曰:‚恭而无力则劳,甚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4)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
(5)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第七章天人(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虽已盛满,无德厚以安之,无度数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故曰:‚失之天度,虽满必涸。
‛(4)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
逢明主、贤臣、智士、仁人,则修德善政、省职慎行以应之,故咎殃消亡而祸转为福焉。
(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求。
(6)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8)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9)圣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10)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