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州城市规划技术规定修订

台州城市规划技术规定修订

台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四章建筑间距第五章建筑物退让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第七章建筑物停车泊位第八章城市(建筑)绿地和其他规定第九章附则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建筑间距图示附录三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台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

第三条凡在台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已编制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的地段进行建设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应按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采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见附录三)。

编制详细规划用地分类必须划分至小类。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可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

在已批准的详细规划用地内进行建设,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在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地段进行建设,应根据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表》(表2-1)的规定执行。

凡《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该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表》规定范围的,应先调整规划,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后执行。

第六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建设项目用地界限时,可以将周边的城市规划道路、公共绿地、高压供电走廊、河道控制地带等规划用地作为代征用地划入建设项目用地和拆迁范围。

对应当设置防护地带的建设项目,可以将防护地带一并划入建设项目用地范围。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表表2-1√允许设置○有条件允许设置空格表示不允许设置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七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

第八条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应当编制详细规划。

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并参照《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3-1,确定各类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3-1注:1、工业建筑参照《台州市工业项目规划管理通则》执行;2、本表规定的指标为上限;4、特殊情况下,需突破表列控制指标的,应组织专家论证并公示后,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建筑基地面积小于或等于3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已经确定的,应按批准的规划执行。

上述用地尚无规划的,其建筑容量应按《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规定执行。

第十条《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的指标为上限。

单个建筑基地的具体建筑容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现状情况、服务区位、交通区位、环境区位和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环境分析后在上限以内确定。

第十一条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成该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对未列入《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一)低层居住建筑为500平方米;(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为1000平方米;(三)高层居住建筑为2000平方米;(四)高层公共建筑为3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的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的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农民自建房除外。

第十四条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第十五条住宅建筑底层架空并满足下列条件的,其建筑面积单列,不计算容积率:(一)批准作为公共开放空间使用的。

1、建筑层高原则上不小于3.92、除电梯、楼梯门厅、门卫、信报间等必要设备使用空间外,应全部架空,不得围合,不得增设夹层;3、仅作为住宅小区优化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休闲绿化公共场所,归小区业主公共使用,不得作为经营性项目使用,4、应在中明示确定。

(二)批准作为公共停车泊位的。

1、住宅建筑架空层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用作居住小区公共停车位包括摩托车和非机动车,该部分不得确权、不得分割出售,归小区全体业主公共使用。

第十六条建筑物之间因城市交通需要,建设人行廊道的,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廊道的净宽度不宜小于4米,廊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5米;但穿越宽度小于24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廊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6米,并设置限高警示牌。

(二)临廊道两侧不得设置商业设施。

凡符合前款规定的廊道,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十七条地下工程应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允许建设单位自营或者依法转让、租赁。

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市政公用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要求。

地下空间作商业、办公等经营性项目使用,应满足相应增加的停车等配套要求。

第四章建筑间距第十八条建筑间距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同时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建筑间距图示见附录二)。

第十九条居住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疫、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获得符合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

台州市标准为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低于2小时,旧城区的居住建筑日照标准可酌情降小时的标准。

采用日照阴影分析软件必须经市建设规划局认定。

第二十条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用地的实际情况,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规定如下:(一)平行布置的条式居住建筑,朝向为正南北向,正向间距在旧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在新区不小于1.15倍。

当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时,则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如下表:(二)多层居住建筑相互垂直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其山墙宽度大于22米时,则应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规定控制。

2、当其山墙宽度小于22米时居住建筑南北方向垂直布置时,山墙面对南立面时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山墙面对北立面时其间距按侧向间距计算。

居住建筑东西方向垂直布置时,山墙面对东立面时其间距不得小于东侧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不小于10米;山墙面对西立面时其间距按侧向间距计算。

(三)特殊情况下,如符合我市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下,其间距可根据日照阴影分析确定。

第二十一条居住建筑下部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性用房时,其与南侧建筑的间距计算,可扣除非居住性用房的高度。

非居住性用房层数和高度由规划部门规定,一般不超过二层。

第二十二条米。

低层居住建筑的两4米。

如上述标准不能满足消防或居住区内部通道要求,应按消防或者居住区内部通道要求控制,具体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一)高层居住建筑(含高层建筑群)与居住建筑的间距,按下列规定确定:1、条式高层居住建筑的朝向为正南北向的(东西向面宽大于32米),与其北侧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的正向间距在旧城区不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1.1倍,在新区不小于1.15倍,当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时,则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按表4-1;与其北侧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3倍,且最小值不小于13米。

2、点式高层居住建筑的朝向为南北向的(东西向面宽小于32米),与其北侧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7倍,且最小值不小于24米;与其北侧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3倍,且最小值不小于13米。

3、点式高层建筑的朝向为东西向的(南北向面宽小于32米),与其东(西)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不小于13米。

4、高层建筑与高、多、低层住宅的山墙间距不得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25倍,且其最小值不得小于13米。

5、特殊情况下,如不能按上述建筑日照间距计算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其间距可根据日照标准采用日照阴影分析确定。

(二)在符合以上各项间距规定的前提下,低层居住建筑与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0米;多层、低层居住建筑与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5米。

(三)已建居住建筑,原则上不应加层或拼接,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日照间距无论在旧城区或新区,其加层部分或拼接部位须按1:1.2H计算。

新建、改建的居住建筑,均应按以上规定的间距,通过改进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积极改善居室日照条件和自然通风条件。

第二十五条医院病房楼、休(疗)养建筑、幼儿园、托儿所和中、小学教学楼的建筑间距的确定,除须符合消防、卫生防疫等规范外,按下列规定执行:(一)南侧为多层建筑(含多层居住建筑)的,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5倍;在旧城区,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3倍。

(二)南侧为高层建筑(含高层居住建筑)的,应进行日照分析,保证被遮挡建筑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日照有效时数。

{第二十六条沿建筑基地边界布置的建筑,应与边界外保持适当的间距,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南北向多层、低层建筑与基地边界的南北间距,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0.6倍,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5米;与基地边界的东西向侧距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2倍,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3米。

(二)高层建筑与基地边界的间距,根据实际情况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间距。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与基地边界的南北向间距,其建筑面宽小于32米的,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4倍;建筑面宽不小于32米的,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6倍。

与基地边界的东西向侧距,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0.125倍,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7米。

界外是河流、道路、永久性绿地、高压线走廊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其间距。

}纳入第五章,作为建筑退离地界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