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枯萎病死苗原因及其防治
摘要介绍了辣椒枯萎病发病的原因、症状表现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辣椒;病害;死苗;防治
视频10随着开阳县龙岗镇辣椒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生产中出现大面积成片辣椒整株枯萎死苗的现象,使35%以上的辣椒苗受害,一般产量损失在20%~30%,严重田块达70%~80%,给农民造成了极大损失。
为此,笔者经过几年的观察记载,寻找出了辣椒枯萎、死苗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1发病原因
引发辣椒枯萎、死苗的原因有:①连续下雨,土壤渍水,辣椒根系缺氧窒息坏死,引起植株枯萎。
②高温高湿,诱发疫病、炭疽病流行。
③土壤重茬引起土传病害。
④蚜虫带毒危害,引起病毒病的大发生。
⑤耕作及管理粗放,幼苗根系差,长势不好,抗性减弱。
2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
夏季阴雨天发病偏重,雨后晴天病情发展迅速,在土壤潮湿、粘重、微酸、排水不良,多年连作,偏施氮肥等情况下易发病;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发病严重;土壤中根结线虫为害严重时,易加剧病害的发展。
3发病症状
辣椒枯萎病多发生在幼苗期或开花坐果期,在地膜覆盖、温室大棚和深植条件下更容易发病,发病部位多在辣椒植株根部或根颈处。
发病初期根部或根颈处常发生水渍状褐色斑点,脚叶黄化,嫩芽和嫩叶生长缓慢,色泽暗,发病轻的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和阴天恢复正常。
中期根颈及主根、侧根基部皮层干腐纵裂,容易剥落,植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茎基部皮层发生水渍状腐烂,茎秆和叶片迅速凋萎。
发病后期病根出现腐烂,髓部变为暗褐色或略带紫红,茎基部近地面段干腐或出现纵向枯死的长条斑。
相对湿度较大时,病部长出丰茂的白色菌丝或蓝绿色霉状物。
病株侧根很少,植株很容易被拔起,折断茎秆可见根颈部维管束变褐,外部也呈褐色。
地下部根系呈水浸状软腐,皮层极易剥落,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
4防治方法
4.1预防措施
4.1.1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4.1.2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最好是通透性良好的砂壤土为宜,进行2~5年轮作,为辣椒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4.1.3播种前用80~100mg/kg农抗120水溶液浸种6h。
采用地膜覆盖护根,高垄栽培,降低土壤水分。
基肥要重施腐熟有机肥,适时追施磷肥、硼肥及农家肥。
宜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水位线不宜超过垄高的1/3。
加强菜地沟渠管理,避免田间土壤过湿或雨后积水。
图1辣椒枯萎病田间发病症状图2辣椒枯萎病枝、叶发病症状4.1.4定植前用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移栽时用敌克松800倍液或抗枯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粘根10~15min后移栽。
4.1.5花期及时整枝打叶,过密枝和下层弱枝及时剪除,防止过多养分消耗,在开花期用600倍液的爱多收或30%的硼砂喷施,防止落花落果;结果期每公顷用0.5%的磷酸二氢钾和7.5~15kg尿素混和叶面喷施2次。
雨后及时清沟排水,清除病株,并对病株进行烧毁或深埋。
4.1.6移栽后雨前喷药预防,雨后施药治疗。
发病初期着重选择内吸杀菌剂,实行农药轮换使用,做到有无病状时7~10d喷药1次,以保护为主的农药有75%的百菌清600倍液、1∶1∶200的波尔多液600倍液、65%的代森锌500倍液等;以预防为主的农药有23%的络氨铜500倍液、7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液、25%的瑞毒霉素等。
4.2治疗措施病初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灌根;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每株用药液400~500ml,每7~10d用1次,连用2~3次,施药后6h内遇降雨应重新喷施。
发病严重时用根腐灵600倍液灌根2~3次。
参考文献
[1]梁建根,王建明.辣椒枯萎病病原的初步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1)::29-31,45.
[2]杨学辉,袁洁,谢海呈.贵州省辣椒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2):54-55.
[3]梁运江,许广波.水肥管理对辣椒枯萎病发生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013-2013,2073.
图片摄影:郭书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