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美和图腾崇拜摘要:本文从整合民族文化入手,主要分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旨在探寻服饰文化所反映出来的耐人寻味的文化轨迹。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
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欢迎扣扣在线咨询2830509 794关键词:传统服饰文化民族美风格美海南黎族服饰海南苗族服饰海南黎族服饰黎族妇女服饰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
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
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
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由于各幅都是单独织成,因而适合于织花、绣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复杂。
有些筒裙为了突出花纹图案,又在沿边加绣补充,提高图案色彩,故称为“牵”。
妇女筒裙,由于织花的经纬密度高,大大加强了筒裙的牵度,因而经久耐穿,又具有特色。
妇女的筒裙,规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哈方言的“哈应”和聚居在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的美孚方言妇女筒裙,可谓是最大最长,人们常称为“长式筒裙”;而居住在白沙的润方言黎族妇女筒裙,则是最小最短的,堪称为超短裙。
一般来说,筒裙长而宽,或短而窄,都是为符合其生产环境和生活方便的需要。
长筒裙的实用性较多,用途较广,可当被子、背物和做婴儿的吊兜式摇篮,还可以从童年穿到成年,小时候可将多余部分折叠到里面,随着身体增高翻出伸长。
有些长筒裙则可以供死时殓尸用,故而越织越长。
而短筒裙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生活环境比较差的黎族妇女穿戴的。
除了古时候原料有限,生产艰难,自然生态环境险恶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大多数居住在山涧,小溪、河流地带,穿着短筒裙适于爬山涉水。
穿着长筒裙的黎族妇女主要生活在有河流的平地或小丘陵地带接近平原地区,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接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早、较多。
古代汉族的服饰多宽衣长裙,也许对当时的黎族服饰有一定的影响。
黎族各方言妇女服饰主要分为:哈方言妇女服饰;杞方言妇女服饰;润方言妇女服饰;赛方言妇女服饰;美孚方言妇女服饰。
在这五个方言妇女服饰当中,哈方言又有罗活、抱怀、哈应等不同称呼。
黎族各方言服饰,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曾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而且与黎族的族源、族系、崇拜、婚姻、家庭、丧葬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由于所处的地域、语言、生活习俗和所接受汉文化影响程度等不同方面的差异,使各方言黎族妇女服饰种类繁多,式样奇特,丰富多彩。
1.哈方言黎族妇女服饰哈方言黎族在五个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居住的地域和生活环境也最为复杂,而且语言也十分丰富,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多有不同土语的杂居。
语言不一样,服饰也不一样。
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乐东、昌江、东方、三亚市、陵水、万宁等地。
在儋州、屯昌、白沙、琼中和保亭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罗活,自称罗活(狭义,又称劳越)、抱由、抱漫、只贡(又称多港)、志强、哈南罗等。
罗活在各个方言黎族中最为复杂,语言最为丰富,因此妇女服饰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罗活(狭义)妇女穿短筒裙,裙长不及膝部,图案华丽。
上衣为开胸长袖无领,无钮,前下摆长,后下摆短,有平时服和盛装服之分。
平常穿的服饰花纹图案较为简单,色彩以黑色为主,也有深蓝。
妇女在盛装时,上衣有重叠并且织有几层不同色彩的花纹图案,从外表上看,似穿几件衣服。
服饰图案多是反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以及动物纹和植物纹样。
抱由、抱漫妇女服饰大体相同,穿短筒裙,也有穿中短裙。
上衣无领、无钮、对襟开胸。
有平常服和盛装服。
盛装服,左右大宽边织绣有花纹图案,而下摆吊有带铜铃的彩色流苏。
材料用野麻纤维织成,图案艳丽、大方,有个别地方的衣尾系着小白珠和小铃铛。
这种服装,叫做女大礼服饰,就是说,一个妇女一生中只有一套,而且要在隆重的节日活动时才穿戴。
平常服饰的式样较多,或繁或简。
在衣沿绣有几何图样,或在筒裙身多织花纹图案。
只贡(多港)妇女穿短筒裙或中筒裙。
筒裙多数用两块自织的黎锦缝合,后再用一块没有织上花纹图案的黑布作筒裙头,即用三块布料缝成一条筒裙。
筒裙的图案色彩艳丽、细致,别具一格。
妇女上衣黑色或者深蓝色彩,开胸对襟,直领,领前有一颗钮扣,衣的对襟处和衣脚四周及袖口绣有精细的花纹图案。
妇女上衣开胸无领,也无钮,前襟长,后襟短。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只贡(多港)妇女平时很少穿传统服饰。
只在喜事或丧事时,才穿着传统服饰。
志强妇女穿短筒裙,裙由裙头、裙身、裙尾组成。
筒裙有平常穿和盛装时穿两种。
平常穿用的筒裙都是黑色的,花纹图案甚少,而盛装时的筒裙则织有较多的花纹图案,图案多是人形纹和动物纹样。
妇女上衣以黑色为主,也有深蓝色。
开胸无领,长袖衣没有钮扣,通常只用一对小麻绳代替钮扣,而且只系在上衣领以下约10厘米处。
平常穿的上衣无任何图案,盛装服有花纹图案,布料用自纺的麻、棉等纤维织制而成。
妇女首饰有手镯和耳环。
哈南罗妇女穿短筒裙,也有中筒裙,但多穿织绣华丽的短裙。
妇女参加婚礼时的筒裙,图案非常丰富,色彩也较鲜艳。
每个妇女一般都保存着1~2套漂亮的服装,主要在外出或红白事时穿用。
妇女上衣开胸对襟,无钮,仅用小绳作为系带。
已婚的妇女束发于脑后,并插上骨簪或者金属簪,头披织有花纹图案的头巾,妇女喜欢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品。
有文面和文身的习惯。
抱怀,妇女穿长筒裙,直至脚踝,是哈方言中最长的筒裙。
这种裙子也可以当做背孩子的背带,或用来背物,或做小孩的摇篮。
妇女下地干活时常把婴儿放在裙子里面挂在肩膀上,或者当做摇篮挂在树枝上。
筒裙是三幅锦布和一根绳带构成,每幅锦布都是同样的色彩和花纹图案。
抱怀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纺织技术,妇女只要有空闲就纺织黎锦。
妇女们都会为女儿预备出嫁时穿的筒裙。
结婚筒裙图案为婚礼图,人们认为结婚时若不穿本民族的筒裙,死后没人管,祖宗不相认。
抱怀筒裙仍然保留很多的传统图案和技术。
花纹图案从裙头、裙腰直至底端都织绣着绚丽多姿的花纹图案,而且每个花纹图案都有它的意义。
妇女所织在筒裙上的花纹图案,内容不同,含义也不相同。
妇女筒裙一般分为婚服、丧服、平常服三种。
这三种服饰的筒裙图案纹样都不一样。
妇女上衣分为平常服和盛装服两种,形式基本一样,只不过是材料和花纹图案不同而已。
妇女上衣多数是长袖低领有钮,深蓝色彩,也有对襟短衣。
盛装服上衣袖口、对襟处、背后、下摆处,织绣有各种各样精美图案,并在衣襟、袖口与领口周围镶有蓝色的花边。
妇女头缠黑色的头巾,并织有花纹图案,妇女有带耳环的习惯。
哈应,主要分布在黎族聚居区边缘地带,在三亚、陵水、东方、万宁、陵水等地。
哈应绝大多数是与汉族相邻或杂居其中,接触汉文化比较早也比较多。
妇女服饰式样多,花纹图案也最为复杂。
哈应妇女穿长而宽大的筒裙,裙长至小腿的中部和下部。
平时所穿的服饰,无论上衣还是筒裙、头巾等都是以黑色为主,从整体上看全身都是黑色,只有裙尾和头巾尾部有精美而变化多样的图案。
妇女上衣为黑色长袖、低领对襟,但多数是以抱胸款式为主,并排3~4个布钮扣,没有编织任何的花纹图案,举行婚礼或者参加节日活动时,妇女服饰制作非常精致,图案也非常精彩。
哈应妇女所穿的衣衫和筒裙都很宽而大,有些地方上衣前面有对襟绣花,后有腰花纹样,多为菱形和几何形。
衣背有图腾纹样,盛装长筒裙是花纹图案。
图案按四个部分来区分,即:裙头、裙腰、裙身、裙尾,这四个部分的花纹图案各不相同。
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哈应服饰的婚礼服,图案以人物为主,并在筒裙上描述人们在举行婚礼时的各种活动,其场面壮观,令人回味无穷。
主要分为“迎娶”、“送娘”、“送礼”等的故事情节。
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工艺也极为精细。
这种服饰在结婚时穿戴。
哈应和抱怀妇女还有一种服饰,叫做丧服,丧服是指在人死后,做八(丧葬)时才能穿戴的一种服饰。
丧服制作讲究,其筒裙图案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最精彩的图案是人形纹,人形纹也称为鬼纹。
黎族人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认为人死后也有灵魂的存在。
所以服饰上的人形纹图案占有相当大比例。
丧服除了人形纹外,图案色彩也是十分讲究。
丧服上的人形纹分为两个色彩的纹样,其中一个纹样是用明色来织制,另一个是用暗色来织制,并且二方连续有节奏的无限延展。
黎族人把这种明色人形纹样看作人间,暗色的人形纹视为阴间,为鬼纹。
妇女在参加丧葬时必须穿这种服饰,否则祖宗就不会认死者,也会使死者的灵魂在阴间里生活艰难。
哈应妇女头缠黑色长头巾,头巾两端织绣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在盛装时,长头巾的图案部分挂在胸前。
哈应妇女的装饰品比较简单,仅有手镯和耳环。
2.杞方言黎族妇女服饰杞方言黎族主要分布在五指山腹地周边地区的五指山、琼中、保亭等市县。
在昌江、乐东、东方、三亚、万宁等市县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式样也有所不同。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和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大里乡保留有较为古老而完整的风俗习惯,妇女服饰也别具一格。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以北,及与澄迈县、屯昌县、琼海市、万宁市接壤的汉族地区,无论男女,早在20世纪初期就改穿汉装,讲汉话,不文身。
杞方言黎族服饰文化差异很大。
按服饰款式区分,在琼中营根镇西南部和五指山市以东的水满乡以及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乡的杞方言妇女服饰属于同一类型。
这一带杞方言黎族妇女所居住的地理环境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区,所穿的筒裙都是长至膝的筒裙。
筒裙色彩十分鲜艳,图案纹样丰富。
以人形纹为主,动物纹为辅,也有植物纹样。
有些地方由于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而又复杂,为了突出重点部位,妇女在织好筒裙花纹图案后,再加刺绣花纹的轮廓。
把在沿织边补充以提高图案的色彩,故称为“牵”。
牵的绣法在杞方言地区较为普遍。
哈方言和润方言也有这种绣法。
此种绣法能使所织的筒裙图案轮廓更清晰,形象更鲜明。
妇女上衣为对襟圆领,或长袖无领、无钮,有一排圆形银牌的装饰,上衣黑色或者深蓝色。
衣的装饰,仅用白布装边,衣前有袋花,衣后有腰花;衣的后脊中间有作为族系标志的长柱形花纹图案,有些地方称为祖宗纹,衣背下摆和袖口织绣有精美的彩色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