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电导率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CMC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表面活性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
2.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二、基本原理
由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这一类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 个碳原子)烷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离子化的)。
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
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类:
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羥酸盐(肥皂,C17H35COONa),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CH3(CH2)11SO4Na),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CH3(CH2)11C6H5SO3Na)等。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RN(CH3)2HCl)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RN(CH3)2Cl)。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R-O-(CH2CH2O)nH)。
表面活性剂溶入水中后,为使自己成为溶液中的稳定分子,有可能采取两种途径:一是把亲水基留在水中,亲油基伸向空气或油相;二是让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相互靠在一起,以减少亲油基于水的接触面积。
前者就是表面活性分子吸附在表面上,其结果是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后者就是形成胶束:
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分子相互吸引,使表面活性剂能稳定的溶
于水中。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表示。
在CMC 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率、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 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此,表面活性剂的大量研究工作都与各种体系CMC 的测定有关。
本实验利用DDS-12 型电导率仅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并作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
三、仪器 试剂
DDS-12A 电导率仪 (附K=1.0电极) 1台
电导池 1只
超级恒温槽 1套
10.00mol·m -3KCl; 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 测电导池常数l A
(1) 将恒温槽温度调至(25.0±0.1)℃,按图所示使恒温水流经电导池夹层。
(2)按[ON/OFF]键打开电源开关,按[SET]键电导电极规格常数(左侧中间):按▲或▼使电导电极规格常数为K=1.0;在按[SET]键完成电导电极规格常数设置、并使电极常数闪烁显示。
(3)倾去电导池中去离子水(电导池不用时,应把铂黑电极浸在去离子水中,以免干燥致使表面发生改变),将电导池和铂电极用少量的KCl 标准溶液如
10.00mol·m -3(每升溶液含KCl 0.74365g; 25℃时1408/KCl S cm κμ=)溶
液洗涤2~3次后,装入10.00mol·m -3KCl 溶液,恒温5min 后.
(4)按▲或▼使仪器显示的电导率数值与10.00mol·m -3KCl 标准溶液的电导率一致,此时显示屏下方闪烁显示的数值即为所用电导池的
电导池常数1408/KCl S cm κμ=l A
值。
2. 取已在80℃下烘干3h 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用电导水分别配制0.002、0.004、0.006、0.008、0.009、0.010、0.012、0.0 mol/L 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各100mL 。
3. 用电导率仪从稀到浓分别测定上述各溶液的电导率。
(1)倒去KCl 溶液、用水洗涤并用待测液清洗电导电极和测试管,加入待测液、按[SET]键, 用▲或▼键使仪器显示K=1.0,按[SET]键使电导池常数闪烁 。
按▲或▼使电导池常数与上述测得的
l A 值相同,再按[SET]键完成电导池常数设置。
(2)按[MODE]进入电导率测试状态(S 态),显示所测溶液的电导率。
(3)其它溶液的电导率同法测量。
4. 实验结束后用去离子水洗净电导池和电极,并且测量所用水的电导率。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 室温 ℃ 实验温度 ℃ C/mol .L -1 0.0020.004 0.0060.0080.0090.0100.0120.014 0.016 0.0180.020κ/ S .m -1
- --+
2.作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
3. 从图中转折点出找出临界胶束浓度CMC(文献值40℃,C 12H 25SO 4Na 的CMC 为
8.7×10-3mo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