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高校图协第22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审美的视角:使图书馆工作艺术化孙俊杰(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山西临汾041000)内容摘要:以审美的视角来看取人生,使人生艺术化,是中国美学的一大命题。
它体现的是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庄严,对于人自身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张扬。
工作艺术化,是人生艺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论文即依据人生艺术化的三个层面,分别从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我三方面探讨图书馆工作人员如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图书馆工作,使图书馆工作艺术化,从而从内在克服倦怠情绪,实现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审美;工作艺术化;图书馆谁都不可否认,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它涵养了人类自古至今的各方面的智慧。
走进图书馆,面对一排排整齐的图书,不由人产生一种对于知识的敬畏,对于未知的探求欲。
可以说,图书馆是文化氛围最浓郁的所在,以它自身的力量无言地对人们进行熏陶。
处身于这样一个思想的王国,每个人都应得到知与行潜移默化的提升。
因此,有人把图书馆比作美的圣殿,学界的雅典娜,很多知名的学者如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都曾先后出任图书馆馆长。
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政策、社会环境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图书馆无论在高校还是在社会上实际都处在一个不被重视的位置,图书馆工作一直处于低迷,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
尽管《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发展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给予图书馆工作很高的定位。
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根据有关对西安石油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安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173名图书馆员工的专题问卷调查,有106人表示自己对职业行为有倦怠倾向,占总数的61.27%。
[1] )无论对于工作人员个人还是图书馆工作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近年来,这个问题已经受到研究者较多的关注,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干预策略,主要侧重于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方面如人本管理、激励机制、引入竞争、提升素质等[2]。
除此之外,作为艺术殿堂中的工作人员,作为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人,完全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能动的处之,“役物”而不“役于物”,从图书馆平凡的琐碎的工作中发现诗性之光,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充满活力,有声有色。
这就是:审美的视角,使图书馆工作艺术化。
一、审美与工作艺术化“审美”按其字面的意义,就是对于美的事物的审视、考察与鉴别。
作为一个美学的范畴,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最早提出并用以命名他所创立的新学科,经由历代美学家的发展,“审美”一词的含义由最初的狭义性、单一性、纯粹性,逐渐衍变为广义的、多元的、模糊的概念,由最初的“审美无功利”演变为实利的、有用的、日常与流行的,对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困难的。
姚文放先生通过对“审美”一词在中西方发展流变中具有的不同的内涵的审视,对“审美”作了一个大致的界定,认为,“所谓‘审美’,就是人类基于完整、圆满的经验而表现出的一种身心洽适、灵肉协调、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自由和谐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
”[3]作为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审美”无疑渗透在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中。
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对象化是必要的。
”人正是从对美的审视和实践中认识了人的自身。
从这一意义上,审美需要,对生命活动进行审美视角的观照正是人内在的一种需求,它能使人达到“身心洽适、灵肉协调、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自由和谐”之境,相对于人生,这种境界即是:人生的艺术化。
它融创造与欣赏为一体,即在创造时,还要具体体味生命的情趣,“慢慢走,欣赏啊”。
这种欣赏或者审美,体现的正是一种“严肃主义”,是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庄严,对于人自身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审视。
我们说,工作,当然是人生中的应有之意,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艺术化,应用于工作中,就是工作的艺术化。
它将真率、情感、生动、和谐、创造等艺术精神与艺术品格融入工作之中,超越于麻木、琐碎、机械的工作之上,以审美的眼光看取日程化的工作中的诗性之光,从而从内在消除倦怠的情绪,激扬生命,不执小我,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二、审美的视角,使图书馆工作艺术化美国著名的美学哲学家杜威的“一个经验”说为日常工作中的审美提供了理论依据。
所谓“一个经验”,也就是“完整的、圆满、和谐的经验”,它使那种零散、混乱和分裂的日常经验改变而达到“包容大度而又臻于完满的结局”,从而具有了审美的性质,转化为审美经验。
而“人总是出自本能般地追求经验的整一和完满,在审美活动和文艺欣赏中,对于‘一个经验’的追求往往左右着人们的趣味”,“只要获得整一、完满的‘一个经验’,无论人们做什么,都有可能成为审美的。
小而言之,一次成功的手术,一场获胜的比赛,哪怕是一场演讲,一次旅游,一场游戏,一次会餐,只要有一个完满的结果,也就能获得一次高峰体验、一次审美享受。
大而言之,‘最精深的哲学与科学的探索和最雄心勃勃的工业或政治事业,当它们的不同成分构成一个完整的经验时,就具有了审美的性质。
’”[4]那么,具体到图书馆工作,小到一个会心的微笑,使读者满意的一次咨询,读者礼貌的提问,同事友好的手,一次愉快的阅读,大到优雅整洁的环境,和谐的人际氛围,井然的工作秩序,只要具有审美的眼光和心灵,就会发现工作中的无数的“一个经验”,散发着诗意之光有如星辰,而使你身心洽适,精神飞扬,达到自由之境。
审美是普遍的,同时也具有层次性,它的不同层面决定了工作艺术化的不同的层面。
“从人类历史实践看,人生与生活中的艺术化(性)追求大体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层面(方向)。
其一是生活形式的艺术化(性)。
主要是把艺术化(性)理解为装饰性或新奇性,具体表现为对生活用品、生活环境与人体的艺术化装(修)饰。
其二是生活技巧或社会关系的艺术化(性)。
即把艺术化(性)理解为生存与生活的技巧,具体表现为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人际关系等的处理艺术。
其三就是人格与心灵的艺术化(性)。
这个艺术化(性)是人类对自我精神的自由追求,是对人格与心灵之美的向往与期冀。
”[5]这三个层面,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与环境、人与人――它们共同构成外部的大环境――人与自我的关系。
下面分述之,看如何使它们具有审美的特质,从而促进图书馆工作的艺术化。
1,人与环境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及周边环境,对于一个图书馆的总体环境来说,固然很重要,但相对于工作人员,那些都是不可改变和无法选择的,工作人员主要面对的就是它的内部的装饰装潢。
对于它,也才能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个优雅、安静、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所在。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一看左建新先生对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描绘。
“步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大厅,可以欣赏到各种与文化艺术相关的雕塑、壁画和镶嵌画。
一幅反映当时当地实际生活情景壁画,可以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站在传统宗教典仪的壁画前,仿佛在接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情感的洗礼;楼梯两旁的大理石梯面上神态各异的儿童雕像,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欢欣和青春的烂漫……”[6]普通的图书馆当然无法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相比,但姿态各异的绿色观赏植物,在大厅,在各个阅览室,办公室的明净的窗台上摆上几盆,抬眼一望,即会令人为之精神一振,感到蓬勃的喜悦;名人画像、格言警句,书画作品,也可营造出典雅的文化气息;更根本的是那一架架整齐的图书,散发着神圣而深邃的光辉,召唤人们去探求,去追索;不定时的中外经典典籍的展览,最新的图书、科技成果的展示,让人一次次感受到人类智慧的伟力;干净整齐的桌椅摆放,富于艺术的张贴提示,甚至一个独立的休息场所,一个饮水机,都可彰显其浓浓的人文关怀。
尽管现代的网络信息对图书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图书馆自是能具有一种特殊的、唯有它才具有氛围。
那就是对于知识的敬畏,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2,人与人也即是人际关系,生活技巧和社会关系的艺术化。
这也是当代审美实用性,功利性的一种表现。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很多书来探讨这种实际的技巧。
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无疑对一个人的情绪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关系到他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和位置。
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与社会上其他人员所不同之处就是除了要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外,他还要每天面对许多不同的读者,不同的个体。
这些个体需求、素质各不相同,那就要靠工作人员运用语言艺术及非语言艺术如肢体、表情、手势等恰当地进行沟通、交流,以尽快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7]这首先要求工作人员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不要把生活中产生的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言谈举止恰到好处,与读者形成理解、融洽的情感。
“子非鱼”尤能知鱼乐,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设身处地,用真诚去体会,沟通,就能达成人与人的理解。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营造了图书馆的良好环境,一方面通过身体力行使读者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
作为具有审美性质的“一个经验”,依杜威的认识,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和谐和平衡。
“人作为最活跃最本质的力量”,一方面接受环境对他的作用,即“受”,一方面主动对环境产生作用,即“做”。
“受”与“做”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总体经验,当它达到完满之境时,才成为“一个经验”,具有审美的性质。
一旦日常工作中的“受”与“做”满足这一要求,它也就具有了艺术的性质,甚至就成为艺术了。
[8]那么,当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能动地协调,与图书馆的环境、与他周围的人际关系达成和谐平衡的关系时,图书馆工作也就成为了一种艺术,这使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审美的眼光看取图书馆的日常工作。
3,人与自我即人格与心灵的艺术化。
金雅先生将之看作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最高境界,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本义。
要达到这一点,就需内外双修。
一个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人都会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因为他会希望自己成为美的一部分。
图书馆是一个女性扎堆的地方,具有爱美天性的女性本身就会注重自身的修饰,穿着得体,容饰清雅,语言温婉,是图书馆重要的一道风景,而女性的性格特点,也使其更易与读者相处和谐。
“腹有诗书气自华”,外在的气质来自于内在的修养,因此还必须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品格,使自己具有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生活工作中的美,具有完善的人格和心灵,才能超脱于世俗厉害之网,艺术的工作。
王小波讲过的一个故事,也许可作为人格与心灵艺术化的一种注脚。
一个满头银发的意大利老人,想把门前的花坛好好弄弄,先画了一张图,因为画得太规范,都使人怀疑他是土木工程师出身,而事实上,他原来是卖比萨饼的。
因为筹划不好,花坛迟迟不能开工。
后来,终于规划好了一切,开始请人建他的花坛。
尽管只是五米见方的地面,也用测绘仪器,弄得横平竖直,然后铺上袋装腐殖土,种了一园子玫瑰花。
当花开放,路过的人总禁不住站下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