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距、不同或差异,客观上导致了翻译的“不 忠实”的现实,进一步可以推论出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 的一个因素。
钱钟书
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 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讹”是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有关差异给翻译造成的不可 避免的“走样”和“失真”。
语言形式传达出了多个修 饰词在语义上的强调意味 和一定的铺陈对称效果。
这一过程表现出原译语不同互文 经验间的对话,其结果是体现出一种 典型的文本与互文本间的审美创造。 霍氏这种多词竖状分行,通过整齐的 篇幅排列以示强调的审美创造在后文 其他地方多次出现,即体现了译语清 晰明确的文学审美个性,又在一定程 度上弥补了源文本的阅读表达效果。 这样,从文本结果来看,原语的语言 形态在译本中虽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变化,但其语言个性却在译语文化语 境的关照下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体 现出原译语文本间的互文对话。
寻求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
• “视界融合”理论对处理好译者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具 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 伽达默尔的观点,翻译需以“完全理解陌生的语言,而且 还以对被表达东西本来的理解”为前提。 •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理解甚至根本不能被认为是 一种主体性的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自身于传统过程 中的行动,在这过程中过去与现在经常地得以中介。”
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飘》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You know there isn’t going to be any war,” said Scarlett, bored.
“哪来的什么战争!”思嘉不耐烦的说。(傅东华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原文,保留原文的基本意义和信息的基础上,对原文的内容进 行了省略和再创造。语言形式上进行了改编和通俗化。 译文中,译者没有直译“bored”一词,根据原文的上下文关系推断含义,体现了译者翻 译中的创造性。
如何达到视界的融合?
就翻译而言,视界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 保证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能在目的语中得到 再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处 理好客观与主观的东西。
• 保尔•利科《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认为伽达默 尔的视界融合这一概念:“是一个辩证的概念,拒 绝两种观点而产生的:一种是客观主义;一种是绝 对知识。 • 视界融合的辩证性在于,一方面对否认阐释者自身, 抹杀阐释主观的作用,毫无“先见”地解释历史的 客观主义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又对坚持自己一孔 之见,单凭自己误以为的唯一视界去理解历史的主 观主义提出质疑。
翻译主体性理论的定位及其应用误区
• 译者“仆人说” 是对翻译“应然”的理论探索, 属规定性的翻译伦理研究。 • 翻译主体性研究 “实然”的描写性研究,大 多属翻译文化研究。
翻译“改写”理论
• 是翻译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由勒菲弗尔创 立,他认为,“翻译无疑是对原文本的改写。所有的改 写,无论其意图是什么,都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 学。……改写就是操纵,为权利服务。” • 但此理论不适合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因为其属于描述性 的翻译研究,若用于指导实践,可能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 受意识形态、诗学形态等文化因素及受权力关系摆布式 操控的“改写”,用于翻译实践,容易产生偏误。
译者
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主体, 并永远处于与原作者、原作、译文读者、甚至包 括译文、译文环境等的复杂互动关系之中。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首先提出了“主体间性”的 概念,标志着意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
主体间性的研究范围:如何协调好作者,译作与 读者间的关系,使共在的自我在翻译中充分发挥和 谐的创造作用。
人类的活动可大致分为:认识活动,生产活动,交往活动。 过去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认识活动。 翻译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 其实,翻译还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体现出一种 伦理关系。 作为生存个体的翻译主体———原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等,在翻 译活动中必然要超越自身的个体性,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通过交 往对话,互相理解沟通发挥其主体作用,在主体间的关系中会合、相遇、 对话、交流,共同完成其交流的产物———译作。
霍克斯:David Hawks,著名的汉学家,红学大师,他不仅懂中国文化,而且, 专修红学,在红学研究领域,颇为深入,第一个翻译出《红楼梦》的英文全译 本。他的《红楼梦》英文版,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
从卷名来看,“The Golden Days”及“The Warning Voice”昭示 贾家由盛及衰;“The Debt of Tears”暗喻宝黛悲剧爱情命运。最 终“The Dreamer Wakes”,家事情事两条线索均回归一处。 无需赘言,如果霍克斯没有进入红楼“视域”与原作者深入交流, 仔细体味曹氏的个人和时代创作背景、意旨情思、思路线索及深刻主 题,就不可能对原作线索和主题形成如此高度的个人梳理和概括。 虽然译者对原作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现实意义及精神世界做 出了概括,但重点仍落在“家庭故事”、“仪式化的乱哄哄场景”、 “宗教色彩”。这同样对读者起到了很好的导读作用,吸引了他们的 阅读兴趣,体现了霍克斯的“读者视域”,这都体现出原作者、译者 及目的语读者三方“视域”的对话协商。
“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 贵乡去安身乐业” (《红楼梦》曹雪芹)。霍译如下:
“After that I shall take you to a certain 译文将“之邦”、“之 brilliant 族”、“地”、“乡”在 successful 表意上的重复归结为 poetical “locality”一词,对称的 中文四字修饰变为了分行 cultivated 排列的9个多音节英语形容 aristocratic 词,单行结构近乎齐一, elegant 纵列11行。译文中这种多 个多音节单词的纵行排列, delectable 视觉上也产生了一种特殊 luxurious 的强调及工整之美,可以 opulent 说译者是采用了互文性中 的“类比”方法,用目的 locality on a little trip.” 语互文经验较可以接受的 (Hawkes, 1973: 2)
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元论的先河,区分了作为人的主体 和客观世界的客体,将思维与存在对立起来。自笛卡尔开始,西方哲学的重 点从对存在和客体的研究,转向了对主观思维和精神的研究,主体性原则由 此萌发。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 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 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 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Ellen’s main stay, the despair of the three daughters, the terror of the other house servants.
一直是郝太太的左右手,却是三个女孩子的眼中钉,全家奴仆的雌老虎。(傅东华译) 译者运用了汉语中流行的一些词语比如眼中钉、左右手、雌老虎来分别翻译原文中的 “main stay”,“ the despair”, “ the terror”。 运用这种改写的方式可以减少迷惑性,使译语读者感觉就像读用目的语写的文章,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
VOLUME 1:THE GOLDEN DAYS (1-26)
VOLUME 2:THE CRAB-FLOWER CLUB(27-53) VOLUME 3:THE WARNING VOICE (54-80) VOLUME 4: THE DEBET OF TEARS (81-98) VOLUME 5:THE DREAMER WAKES(99-120)
相关人物
傅雷: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在翻译巴尔扎克 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代表作《傅雷家书》
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 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代表 作《围城》
傅雷
两国文字词类、句法构造、文法与习惯、修辞格律、俗语、感觉深浅、 观点角度、风俗传统信仰、社会背景、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
译者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Contents
译者主体性的起源及内涵 主体间性的起源及内涵 相关人物介绍 翻译主体性理论的定位及其应用误区 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 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化解冲突,走向和谐的探索 小结
• 二千多年来,中外出现了诸多关于译者的比喻说法,诸如“舌人”、 “媒婆”、“译匠”、“一仆二主”之“仆人”、“叛逆者”、 “戴着镣铐的舞者”、“文化搬用工”、“翻译机器”等等,构成 了丰富的译者形象谱系。 • 翻译只是语际之间的转换,翻译研究就是探讨怎样译、怎样译得好, 这种将翻译只是看成是语言层面转换的观点致使译者成了语言转换 的“技术工人”、“译匠”,是“翻译机器”和“文化工具”。 • 翻译就是模仿,译作依赖于原作,缺乏创造性。即使承认翻译也 是一种创作,但也只是认为它是“寄生的艺术”(Parasitical art), 其艺术创造性和文学价值都不能与原作相提并论。
像中国古代物品“褡裢”,在中国现代文化中也已消失。杨译 为sack,使其通俗化;“褡裢”在英美文化中不存在, Hawkes 便将其译为“小背包”(satchel)。这种远古文化造成的(文 化和词汇)空缺无法弥补。译者被迫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霍克斯在《红楼梦》原文回目的基础上对译文分卷,并根据自 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各卷自行命名: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时会用增加、删减、 改写等方法,这不是对原文的不忠实,相反,它是译者主体性很重 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译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满足 译语读者和译语文化的需要,而且这些方法的使用是建立在尊重 原文,保留原文的基本意义和信息的基础上的,因此,它是对原文 的一种创造性叛逆,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一个方面。所以,译者主 体性的这一重要方面在翻译研究中不应该被忽视和指责为对于原 文的不忠实,相反,因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一种多视角研究 被看作是译者主体性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