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绿辣椒常见病虫害及用药一、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易随虫传播,尤其是蚜虫,应病虫同治。
1、花叶病:由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豇豆花叶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病害。
病株上部叶先现浓绿淡绿相间花叶,严重的邹缩畸形黄花,病株长势弱、节间短、开花畸形稀少。
用乐果、生物碱、氰戊菌酯、吡虫啉等杀虫,甾烯醇、葡聚烯糖、吗胍•硫酸锌、苦参·硫磺(病毒克星)杀毒。
2、病毒病:由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病害。
花叶型病部不规则退绿,病果畸形小邹。
黄化型病叶变黄(上部全黄),矮化落叶。
坏死型斑驳状、条纹状病死,顶枯等。
畸形型病叶增厚、变小、邹缩、厥叶,节间缩短矮化、枝叶丝生丛簇状,病果畸形凹凸不平易脱落。
种子消毒:清水浸种4h转入10%磷酸三钠中20min后催种。
用葡聚烯糖/氨基寡糖素防治。
用植病灵、32%核苷·溴·吗啉胍(全新配方)、抗病威(病毒K)、病毒立克、病毒A、病毒B、病毒杀星等混杀,拌药时加些许尿素松弛角质层。
氯溴异氰尿酸、烷醇•硫酸铜、烯•烃•硫酸铜、混脂·硫酸铜、吗胍·乙酸铜、氨基寡糖素、香菇多糖、宁南霉素、辛菌胺醋酸盐等喷雾。
二核苷三氮唑、十三烷胍、松脂酸铜、生物碱杀菌剂与芸苔素。
二、细菌性病害:1、青枯病:由茄科劳尔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病株细根褐变后腐烂消失,横切近地面病茎可发现维管束微褐变,并分泌出乳白色菌液,后期病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
定值时用农用硫酸链霉素、甲霜噁霉灵浸根,杀菌药(可杀得、中生菌素、络氨铜)灌根。
无病前注入非致病性青枯菌占据生态位防治。
新植霉素、硫酸链霉素、青枯特效灵(中生噻枯唑)、多福锌菌胺、七小福根康、喷灌。
2、软腐病:由胡萝卜软腐欧式杆菌、根霉属真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果实,初期现水渍状暗绿斑,后变褐变黄腐烂,遇外力易脱落,破后流出溃液,不掉则挂干剩白皮。
琥胶肥酸酮、噁酮菌酯喷雾。
用棉铃虫防治棉铃虫,用多福·福锌、多福·噻菌铜、多福辛·菌胺、根康喷灌。
3、黑斑病:由蔷薇双壳菌、多腔菌等真菌及假单孢属细菌等引起的病害。
主害果实,先现不规则淡褐色凹陷病斑(一果一斑),后成大病斑。
百菌清、杀毒矾、甲霜灵·锰锌喷雾。
4、(辣椒)疮痂病:又名细菌性斑点病,是由野油菜黄单胞辣椒斑点病致病菌引起的病害。
主要危害叶片,病叶出现许多小病斑,叶背面隆起,正面凹陷,引起大面积落叶染,引起烂果。
移栽时喷洒新高脂膜缩短缓苗期,辣椒壮蒂灵强壮苗株。
春雷霉素、爱苗乳油、壮苗灵。
叶枯唑、苯醚甲环唑、农用链霉素、络氨铜水剂喷雾。
代森锰锌、百菌清、硫磺、中生菌素、氢氧化铜、宁南霉素、水合霉素。
5、细菌性叶斑:由丁香假单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主要为害叶片。
成株发病初呈黄绿色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变为红褐色或深褐色至铁锈色,病斑膜质,大小不等。
该病扩展速度很快,一株上个别叶片或多数叶片发病,植株仍可生长,严重的叶片大部脱落。
细菌性叶斑病病健交界处明显,但不隆起(别于疮痂病)。
种子消毒: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
琥胶肥酸铜、络氨铜、可杀得、农用硫酸链霉素、硫酸链霉素。
6、三、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易随水传播、应注意地块气候。
1、猝倒病:由腐霉、疫霉、丝核菌等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苗茎基部出现水渍状黄褐色病斑,叶未调已折倒。
提前两周用福尔马林对土壤消毒,30ml 40%加水3L喷洒/㎡,然后盖膜3-5天后松土,置7-10天后播种。
普力克、恶霉灵、杀毒矾·代森锰锌、甲霜灵、精甲·噁霉灵喷施。
乙蒜素、代森锌、多抗霉素、宁南霉素、代森联。
2、立枯病:立枯丝核菌等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危害苗茎基部以下,早期白天萎夜间挺,病斑凹陷,环绕一圈后枯死,但不伏倒。
用1:1 40%的五氯硝基苯和41%聚砹嘧霉胺、噁霜嘧铜菌酯喷施。
用拌种双、敌克松、苗病净、利克菌拌种。
还可用甲基立枯灵喷施。
噁霉灵、聚砹嘧霉胺喷,异菌脲、用井冈霉素浇泼、用多(菌灵)福(美双)混土1/3撒床底2/3撒种上。
3、茎基腐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茎基部不规则褐斑扩展使皮层坏死缢缩变细,叶萎蔫变黄枯死。
撒草木灰于茎基部,多施磷甲肥、(氟)咯菌腈、杀菌王、异菌脲。
甲基立枯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商品名)、多福锌菌胺、多福噻菌喷灌。
4、疫病:主要由辣椒疫霉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
苗多从茎基部染病,病部水渍软腐,上部倒伏。
成株染病叶片大部软腐、易脱落。
茎部染病,病斑上部枝叶枯黄。
病果暗绿斑易软腐。
乙磷铝、瑞多霉治疗。
烯酰吗啉、申嗪霉素、烯酰·锰锌、甲霜·霜霉威、甲霜·霜脲氰灌根,精甲·百菌清、精甲霜·锰锌、烯酰·唑嘧菌、氟噻唑·吡乙酮、唑醚·代森联、烯酰·吡唑酯、噁酮·霜脲氰、锰锌·氟吗啉、代森锰锌、氢氧化铜、氟菌·霜霉威、嘧菌酯、双炔酰菌胺、霜脲·锰锌、乙铝·锰锌、福·甲·锰锌、甲硫·锰锌、氟啶胺喷雾。
氧化亚铜、多抗霉素、嘧啶核苷酸类抗生素、丙森锌、嘧菌脂、苯醚甲环唑、乙蒜素、吡唑·醚菌酯。
5、炭疽病:由刺盘孢属真菌引起的病害。
初为水渍状近圆形褪绿斑,中央灰白,有黑色小粒。
春雷·多菌灵、多菌灵、嘧菌·百菌清、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咪鲜胺(锰盐)、炭疽特效灵、炭疽康轮喷。
苯甲·嘧菌酯、波尔多液、啶氧菌酯、氟啶胺、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克菌丹、肟菌·戊唑醇、甲硫·福美双、锰锌·拌种灵、三氯异氰尿酸、二氰蒽醌、琥胶肥酸酮、苦参·蛇床素、多·福·锌、福·甲·硫磺、噁霉·乙酸素、氟菌·肟菌酯喷雾。
松脂酸铜、嘧啶核苷酸类抗生素、烯唑醇、腐霉利、吡唑·醚菌酯。
6、灰霉病:由灰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危害苗期叶、顶芽及茎,由子叶扩展到幼茎使之缢缩变细,常自病部折倒而死。
危害成株叶、花及果实。
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开始,初成淡黄褐色病斑,逐渐向上扩展成“V”形病斑。
茎部发病产生水渍状病斑,病部以上枯死。
异菌脲、聚砹嘧霉胺喷雾。
多抗·异菌·嘧霉、苯醚·烟酰胺、腐霉利喷雾。
7、顶枯病:蚕豆萎蔫病毒可使辣椒出现枯顶,此外,营养缺陷、真菌侵染也可能造成辣椒顶枯。
顶芽幼叶变黄后朽住不长再变黑枯死。
磷酸三钠浸种20~30min后洗净催芽,在分苗、定植前、花期分别喷洒硫酸锌。
克毒灵、菌毒清、病毒宁、毒克星喷雾。
8、褐斑病:由尾孢属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发病多由下而上,初期为白色小斑,后期中心褐色,外圈黄褐色,严重时多个褐斑连片,然后病叶枯黄脱落。
代森锰锌、多菌灵、百菌清、多福锌菌胺、多福·福锌轮喷雾。
9、根腐病:由腐霉、镰刀菌、疫霉等真菌引起的病害。
开始无症状,根腐烂现黄叶,晴天萎蔫夜间恢复,后逐渐发黄枯萎。
多宁、科博二氯异氰尿酸钠、申嗪霉素、杀菌王(氯溴异氰尿酸)喷,根腐灵灌根,多·福拌土撒。
福美双、丙环唑、多菌灵、宁南霉素、恶霉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商品名)。
10、四、虫害:害虫不仅啃食植株,还传播病害,要健康就要防虫。
蚜虫、棉铃虫危害最大,烟青虫、蓟马、茶黄螨、蓟马、白粉虱、蛞蝓等主要危害植株土上部,蛴螬、蝼蛄、线虫、地老虎、金针虫等主要危害植株地下部分。
常用生物碱杀虫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合体、敌百虫、吡虫啉、氯氟氰菌酯、毒死蝉、溴氰菊酯、敌杀死、乐果、甲胺磷、辛硫磷、马拉硫磷、抗蚜威、石硫合剂等进行灭杀。
五、杀细菌剂:1.铜制剂:波尔多液、琥胶肥铜素、噻菌铜、喹啉铜、硝基腐殖酸铜、氢氧化铜、王铜。
2.噻唑类:噻唑锌、噻枯唑、噻菌戊。
3.抗生素类:新植霉素、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农用氯霉素、宁南霉素、金褐霉素、乙酸素。
4.生物菌类:多粘类芽孢杆菌。
5.消毒剂:福尔马林、溴硝醇、高锰酸钾、辛菌胺、氯溴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
6.其它:代森铵、溴菌腈。
六、杀真菌剂:植物病原真菌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两大类,低等真菌是指鞭毛菌亚门(卵菌纲(腐霉科(腐霉属、疫霉属))、(霜霉科(霜霉属、盘梗霉属)))和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科(根霉属、毛霉属、犁头霉属)))真菌。
而子囊菌(核菌纲(白粉菌科(白粉菌属、布氏白粉属、球针壳属))、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腔菌纲(科(黑星菌属、球腔菌属)))、担子菌(黑粉菌纲(黑粉菌科(黑粉菌属))、锈菌纲(柄锈科(柄锈属)))以及尚未发现其有性世代的半知菌(丝孢纲(科(青霉属、镰刀菌属、白僵菌属、木霉属))、腔孢纲)三个亚门则为高等真菌。
对于霜霉病、疫霉病和晚疫病等低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选用烯酰吗啉、霜霉威、瑞毒霉、霜脲氰等,而三唑类杀菌剂对炭疽病、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等半知菌、子囊菌或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效。
咯菌腈、嘧霉胺、异菌脲等对灰霉病特效。
根据其生物作用方式分为保护剂(能建立一个保护性的化学屏障,覆盖在植物表面以预防病原菌的侵染,大多数保护剂并不是内吸性的)、铲除剂(被作物吸收,然后在木质部向上传导,作用于植物全身来保护植物)、消毒剂和熏蒸剂(一般并不适用于生长中的植物。
能消灭病原体,还能对土壤、房屋和进入仓库的产品进行有效的消毒)三大类。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喹啉衍生物(保护剂),可以像水汽一样在植物体内移动,并会随着新叶的长出而积累在叶子的蜡层里。
就全球范围内的使用数量而言,保护性杀真菌剂是用量最大的。
1.第一代——无机化合物:硫磺粉、波尔多液。
2.第二代——有机化合物:福美双、代森锰锌、百菌清。
3.第三代——内吸剂:多菌灵、三唑铜、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咪鲜胺。
甲霜灵。
嗜球果伞素、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醚菌酯)。
七、杀病毒剂:病毒,因为结构非常简单,只是内为核酸分子,外包蛋白质壳的颗粒状分子结构。
依靠微伤、昆虫、嫁接、种苗等媒介和途径侵染植物之后,病毒的核酸分子侵入寄主细胞,利用细胞的营养物质做原材料来不断的复制自己,而扰乱寄主细胞的新陈代谢,使被侵害的植物表现出黄化、皱缩、畸形以及坏死等异常表现,但到现在为止,人类依然找不到任何一种物质在不伤害寄主细胞的前提下来杀死侵入到植物体内的病毒。
也就是说,现在的农药中没有能直接杀死病毒的。
常见的防治植物病毒病的药剂叫抗病毒剂或植物抗病诱导剂。
1.种子消毒: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番茄种子20分钟,把浸泡过的种子再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催芽播种,对番茄花叶病毒病、条斑病毒病等病害有良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