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分析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盆地的沉降机制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固体地球具有层圈结构,自地球向地球中心的一级层圈单
位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些一级层圈还包含次级的层
圈结构; •现代固体地球科学认为地球表壳的构造运动主要与地壳 和上地幔所构成的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有关。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一.盆 地
“沉积盆地”概念理解
三要素:
1)物质,即沉积盆地是由沉积地层组成的; 2)地质时代,即沉积盆地发生在一定的地质时代; 3)空间,即沉积盆地是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造单元。
第一章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二.含油气盆地
1)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 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2)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位。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
边缘有大 陆架、大 陆坡和陆 隆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的动力表现
•被动大陆边缘主要的动力表现是沉降,但沉积层序厚薄有
别;
补偿性被动边缘,如北美大西洋海岸,陆架的厚度可达5-12km; 欠补偿性边缘,其陆架下厚度仅2-4km,如欧洲西部大西洋边缘。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①主动大陆边缘
弧-沟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火山岛弧与大陆之间有一个或多个弧后边缘海盆或小洋盆,故也称
洋内弧-沟系;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大陆岩浆弧与大陆衔接于一体,故称为陆缘弧-沟系。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①主动大陆边缘(活动边缘、太平洋型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 缘):
由板块俯冲作用所致,通常是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或大洋板块之 下。
②被动大陆边缘(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型或离散
型边缘):
位于板内,其两侧的大陆与大洋属于一个统一的板块。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①主动大陆边缘
板块边界类型
•离散边界(divergent plate boundary)或增生边界 (accreting plate boundary)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板块边界类型
•聚敛边界
(convergantplate
boundary,包括俯冲 边界和碰撞边界)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一.岩石圈
2.岩石圈的组成
②岩石圈的横向不均一性
•大陆与大洋岩石圈在物质组成和地震波波速上有明显 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大陆岩石圈也存在差异,大洋岩石圈的差
异相对小一些。
一.岩石圈
2.岩石圈的组成
根据岩石圈的横向不均一性划分的组成部分
沉积岩层 大陆地壳 上地壳层 vp为2.0-5.8km/s vp为5.9-6.3km/s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第二节 沉积盆地类型 •第三节 多期盆地叠臵和盆地复合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1.关于岩石圈的概念
2.岩石圈的组成
3.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岩石圈板块 以不同类型的
边界相连,并
在不停的运动 着,构成了全 球板块构造系 统(图2-2)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①离散运动与离散边界
•当两个板块相对离散运动时,岩石圈深部和软流圈
的熔融物质上涌并形成新大洋岩石圈,这种情况下的
相邻板块的边界称为离散型边界或增生边界; •典型的离散型边界是大洋盆地扩张中心的洋中脊。
•相邻的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俯冲型边界
(subduction boundary)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③汇聚运动与碰撞型边界
•两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发生相对汇聚运动; •密度基本相同的两个大陆板块在汇聚运动中发生碰撞形 成造山带,而碰撞造山的表现也可以是一个大陆板块俯冲
中地壳层
下地壳层 海洋沉积层
vp为6.4-6.7km/s
vp为6.8-7.6km/s vp为2.2km/s vp为5.2km/s vp为6.7±0.25km/s 具有横向变化大,结构复杂的特点;
大洋地壳
洋壳上层 洋壳下层
过渡性地壳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3.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
•岩石圈本身的强度
第一章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程序 一.盆地分析的内涵
盆地分析的主题应是研究盆地的性质、地球物理、地球化 学特征,盆地的类型、盆地演化史及盆地的成因,并在此 基础上结合成矿条件(成藏要素)综合研究,以揭示盆地
的含矿性(含油气性)及矿产(油气)的形成、演化、分
布规律,为勘探资源提供依据。
的地震波低速带之上的地球外壳;
•化学-矿物学的岩石圈;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2.岩石圈的组成
•依据:地震波速
①岩石圈具有分层性;
②岩石圈也有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
一.岩石圈
2.岩石圈的组成
①根据岩石圈的分层性划分的其组成
•岩石圈宏观上包括被moho面(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上部P波波速显著增大,其下是一低 速层)分隔的地壳和上地幔(或称岩石圈地幔)两大部 分。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⑤板块动力学过程
•地球动力学过程:
岩石圈板块的“一分为二或化整为零”过程;
岩石圈板块的“合二为一或聚小成大”过程;
•一个地区的板块动力学过程、板块构造环境决定了这个 地区的区域构造活动的基本方式。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1.关于岩石圈的概念(早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 (Dana,1896) Clarke(1908) 只有岩石物质组成的地球的石质外壳 认为岩石圈代表已知物质的各种化学元素的相对丰 度深达海平面以下10mi(1mi=1.0693km)的岩石圈 的外部 将地球外部的石质壳称为岩石圈 将“地壳”划分为“刚性的”的上层并称为岩石圈 和“弱性的”下层并称为软流圈。
Kemp(1911) Barrell(1914)
20世纪50年代
地球物 将古登堡不连续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 理 深2900km)定义为岩石圈的下界 地球化 学 将岩石圈定义为地球的硅酸盐壳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1.关于岩石圈的概念(现代)
•现代岩石圈的概念与板块构造相联系;
•要点:地球外部的刚性壳由能够独立的相互运动的不连
续的板块组成,而这些板块的组合就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 (美国地球动力学委员会,1982)。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1.关于岩石圈的概念(总结)
有关岩石圈的含义至少有四种: •弹性或挠曲的岩石圈; •热岩石圈; •地震波的岩石圈:即位于覆盖范围广泛但不一定是在全球规模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典型的 离散型 边界是 大洋盆 地扩张
中心的
洋中脊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大 洋 中 脊 的 地 形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②汇聚运动与俯冲型边界
•大洋岩石圈板块相对于大陆岩石圈板块的汇聚运动; •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使 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不断消亡,这种俯冲作用称为B型俯冲;
离散边界(divergent plate boundary)或增生边界(accreting plate boundary), 聚敛边界(convergantplate boundary,包括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转换边界(transform plate boundary)或稳定边界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于另一个大陆板块之下,这种俯冲作用称为A型俯冲;
•相邻的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碰撞型边界 (collision boundary)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④走滑运动与转换断层
•相邻板块发生相对走滑
运动时,其边界则是以转
换断层(transform fault)接触,称为转换 边界;
•关于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的认识也有不同的看法:
“习惯型模型”,“反转模型”。
2.岩石圈的组成
①岩石圈的分层性
关于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
•一种解释为“习惯型模型”:认为物质成分自地壳浅
层向岩石圈深部由硅铝层逐渐变为铁镁质,岩石圈地
幔由纯橄榄岩,橄榄岩组成; •另一种解释称为“反转模型”,认为玄武质岩下地壳 向下变为花岗岩、安山质岩石,岩石圈地幔是由榴辉 质岩石组成,而地壳是榴辉质岩石演化的产物;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④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是在板块离散和 汇聚运动中起转换位移作用 的岩石圈尺度的断层;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④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
•与普通的走滑断层的最大差异是其两盘的走滑位移 可以突然中止,甚至突然改变走滑运动方向; •典型的转换断层是那些切错洋中脊的横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