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你对“教育技术”这个概念的理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它以学习过程和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通俗地说就是“应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这里所说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
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物质工具,无形技术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二.在您的教学实践经历中,您觉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现了哪些问题?您又有哪些好的解决?1、学生主体性不强,教师仍为主导。
学习效果不好瞻前顾后,怕这怕那,不敢放手,那运用教育技术还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一定要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充分放手,否则,运用教育技术还有什么用。
2、课件等设计内容太多,什么都舍不得,结果什么也没学好。
这种情况表明,备课很不科学,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3、哗众取宠,偏离教学的本质。
发生这种情况,我认为一是课件的设计太花哨,注重感官欣赏而忽视教学效果,有哗众取宠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的引导不是很成功,就像放风筝一样,注重放,却没注重收,这样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还不如没有信息技术介入,反而更实在一些,教学在于效果,而不是表演。
4、不能滥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
5、不能孤军奋战近几年来,宽带、校园网铺天盖地,而面对优越的条件,有些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仍旧“不走阳关道,只走独木桥”,对课程整合理解片面,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数是信息技术老师的事,因为信息技术老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殊不知“众人划浆,开大船”,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信息技术老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其他学科的老师可以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这样才能将整合课上得有声有色。
6、不能只有公开课、评优课才注重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达到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的,有的老师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放着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不利用,仍旧“穿新鞋,走老路”,尤其是老教师,认为自己在从教的多年没有整合,效果也不错,殊不知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7、一味依赖信息技术有的老师发现了一个“好”网站,上面提供了很多整合技术的课程和相关资源。
结合自己所需,找到并下载了一门课程设计以及整合技术的工作表。
该单元的工作有两个技术整合活动:找到并列出有关知识信息网站列表;上课那天,由于课程设计中有太多的信息和网站,学生反而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访问哪个网站,该看哪些信息。
此外,许多网站内容对这些孩子来讲显得过难,内容不易理解,因为它们是为成人或高年级学生而设计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尽管做了记录,也写了论文,但最终效果却不理想。
8、不重实效,哗众取宠有的老师认为,越是采用高级的技术软件,就越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课件越是新颖,所用图片、动画和音响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或者,有老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
在这种误解下,许多老师大力开发“精品课件”,以便在公开课上“亮相”一回,结果却导致了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措;或者,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装置的展览会。
9、缺乏掌控能力,课堂失控在许多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技术问题束手无策;或者不能对学生的教学进行有效地引导。
例如,在让学生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是由一、二个“小能人”包揽一切,其他同学无所事事。
又如,在让学生用技术分组展示学习作品时,各小组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展示内容,而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
10、“作秀”嫌疑太大目前,尽管有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然而它在实际学科教学中却应用得很少。
许多整合行为只是为展示需要而设,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
公开课“作秀”的背后蕴藏着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困扰:许多一线教师表示,考试的压力迫使学校和教师倾向于采取填鸭式的口授式教学,而无暇顾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践。
这是因为,尽管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但当采用技术时,许多教学内容都无法在原先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无法落实。
在单一课时或课堂教学中,一些精心设计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活动难以展开。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内容都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如果强行使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所有内容的教学,反而适得其反,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效果又不明显.三.学完了整个课程的内容后,你有哪些收获?学完了整个课程的内容后,我发现自己这快一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充实,虽然在学习几个模块时遇到过困难,也占去了很多时间,但是得到的却远远比失去的多!一、学到知识。
在整个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我碰到了不少困难,更深刻地体会到“学无止境”,同时为了解决困难,就努力地学习与之相关的内容。
二、学会分享。
在学习的同时,我感觉到了分享的快乐,它促使我们共同进步。
这次培训给了我们最好的平台,让我们去感受如何分享教学当中的得与失及学习心得。
同时老师也会在这个平台上给予我们指引,让我们的学习有了方向性。
四.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谈谈,在教学中您是如何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的?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并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感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自己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更利于学生去主动探索、创新。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一名教师,从和老师们一起轮流密集地使用一台幻灯机,到每个教室配备三机一幕,又到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不仅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到独立探索主动学习,注意力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变,而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传统教育模式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他们的道德行为和心理也有较大影响。
一.建立民主、自由、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到数型结合,声情并貌。
人是有理制的,也是有情感的;学习既有理智支配,也受情感、情绪的影响。
人的心理作用既有有意识的,还有无意识(潜意识)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把每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发挥个体的学习能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潜能,使学生既提高学习效率又学得轻松愉快。
如:教学一年级数学课《线段的初步认识》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给学生提供了为动画人物蓝精灵粉刷新居这一新奇有趣的生活情境,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用自己初步掌握的方法来测量房屋的门、窗、烟囱等线段的长度,而此时的我只是看着、听着、鼓励地微笑着……这里的生活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使教学跨越课堂的局限,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较多的表达机会。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人人抢着举手,毫无顾虑地大胆回答,并能够联系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进行学习,在虚拟的教学情境空间自由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感到课堂是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
又如:我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式题》时,没有一味地让学生单纯计算,而是设计了“我与电脑比眼力”这一练习,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进行审题和计算能力的训练,他们个个全神贯注,兴致勃勃,连下课铃响,也不愿离去。
向这样的教学形式,既营造了民主、自由、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二.综合各科,贴近生活,了解社会。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很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点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教学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的需要,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方式,应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我便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现有内容进行了补充,把许多课外知识和生活中、社会中的场景及时、有效地引进了课堂。
如:教学《应用题复习》这节课时,运用媒体把学生带进玩具超市,女孩子们喜爱的长毛绒玩具,男孩子们喜爱的变形金刚,沪上风靡一时,孩子们人手一个的溜溜球等,一下子来到学生们的面前。
这时我请他们每人用五十元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玩具,不作任何限制,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投入。
当列式计算完成之后,我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进行讲解、汇报,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把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使得学生能理解,也乐学、爱学。
又如:教学《一步计算应用题》例1时,以往我总是借助于投影片进行讲解有关南浦大桥的知识,而现在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请学生观看实地拍摄的南浦大桥,并配以学生讲解,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首先,选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正确、适时,其次,学习内容要尽可能适应小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既轻松又愉快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三.形成团结、协作、互助、互进的教学氛围。
团结、协作、互助、互进是每个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及早培养学生这些良好品格是学校教育十分重要的。
现在的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心态,如自私,这些学生在家中是小公主、小少爷,养尊处优,缺乏交往也成了主要问题,另一些则是担心帮助别人,影响自己,尤其害怕别人进步,超过自己,因而即使做也较勉强。
又如自卑,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自感抬不起头,许多活动不参加,更不敢与成绩好的学生接触。
针对上述情况,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四人一组,六人一组开展各类活动,并有意安排平日里话较少的同学担任组长,经常开展比一比“哪组方法多”“哪组点子新”“哪组进步快”等竞赛活动,使每位同学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弱点和不足,从而使自卑者不自卑,自私者也受到教育,感到自己也是渺小的,只有生活在集体中,与集体在一起才能取长补短。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时,我先借助多媒体请学生观看演示,然后让学生围坐在电脑边讨论长方体六个面的特征,平日里性格内向,一说话就脸红的小王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举起小手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