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谈甘南藏族服饰的雍容与华贵
浅谈甘南藏族服饰的雍容与华贵
[sJ彭l建国.湘楚傩蔡与地方戏曲[『1.艺海,2009
【6】符伟.湘西阳戏声腔中的“二律意象”田.中国音乐(季刊)2008
年第4期
r7J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E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鳊写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I{概况.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zwy201004180.aspx
音乐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民族音乐学。
滕攀.女,土家族(1985一)湖南吉首人,现为陕西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杨小红 甘肃省甘南州博物馆,747000 大众文艺 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2010(4)
一、甘南藏族服饰的特点
1.肥腰大袖 为了适应高寒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牧区的生活方式,甘南藏 区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 服装夜间和农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 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则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 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 有的风格,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 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 2.男女皆爱饰物 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 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 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 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 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 手镯的。 3.配色大胆精巧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 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 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lO 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 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 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 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
浅谈甘南藏族服饰的雍容与华贵
杨小红
(甘肃省甘南州博物馆747000)
摘要:由于甘南境内各地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使得藏族 服饰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从而形成了这里藏族服饰的千姿百态。
各显绮丽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甘南藏族;服饰;牧区;农区
约百余根,辫梢接黑丝线绳。绕头圈编完之后,在小辫的根处。 用针线穿上两道线,然后从脸的正中分开向背后聚拢扎结。辫子 上由脖颈至腰际牢挂一条宽约7公分,长约60公分的红呢包毡镶 黄边的软胎板块。上面缝缀十二、三颗腊拍,顶端皆系扎红珊瑚 珠。由腰部起真垂到脚根,则是一块24公分宽,70公分长的小帘 子,上缀银元五十余枚和“欧当”。再华贵些的便是金、银、宝 石等。玛曲县欧拉、尼玛的妇女先将脑门处的头发从左右两侧梳 编成上百根细辩。另将后脑勺的头发梳编一排细辩,上坠一宽18 公分左右的布带。并用红、绿、黄各色布条横向包面。然后间隔 缝缀串珠、密腊、珊瑚、松耳石及长方形、碗形银制饰物等。大 多数妇女还在头顶盘绕一圈由红色料珠串缀起来的头箍。珠玑大 小如豌豆、自上而下串六、七颗约五十串,间有琥珀、松互石点 缀,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珊瑚珠或宝石。头箍之下又附一串红珠。 有些年轻女子把红、绿、黄丝线和头发编结在一起,然后盘于头 项或披在肩后。 2.农区服饰 舟曲县位处陇南山地,白龙江中上游,境内皆高山峡谷, 交通险峻,藏族群众大多在峰阜岗岭上建村设寨,过去与内地甚 至河坝一带绝少往来,从而形成这里比较特殊的藏族服装款式。 舟曲地区因气候较暖,妇女常着薄而宽大的黑长袍,外穿一短上 衣,腰束黑色或蓝色宽幅长腰带,长袍下摆挽在腰带里;裤子很 宽,裤口束起,有些还扎裹腿布;头缠折叠成二寸宽的头帕,胸 前及上腰部饰有串连的整块珊瑚,胸前经常戴一个直径为26厘米 的被称为“欧斗子”的圆形银盘予,上面绘饰有八宝吉祥图案。 不但有护身怯邪之意,而且还是精致华贵的装饰品。这种装饰品 在甘南藏区均可见到,只是大小形状以及佩戴方法有别而己。象 迭部旺藏一带妇女胸前佩挂边长近26公分的正方形大银盒。里面 装佛像、经卷或咒符之类。牧区藏族男女佩挂的佛盒如碗口大 小,有圆的,也有方形的。 甘南藏族服饰制度除存在着等级差别外,还主要表现在节 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礼仪时的妇女服饰变化上。节日服饰 较平时更华贵而隆重;成人礼仪和结婚前后妇女的服饰有较大的 差别,这是藏族服饰制度的一大特色。如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发 辫梳编起来,已婚妇女则中问编着而两边不编,但从腰以下又都 编串起来。 甘南藏族人民不同风格的服饰类型,不仅是审美情趣的差 别,更是劳动分工、生存环境所致。地理环境决定了青藏高原的 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让我们欣赏到了更加华丽的现代 藏族服饰,也进一步了解了勤劳而淳朴的藏族人民
【1l湖南省文化厅.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fMJ.长沙:湖南文艺出版
社。1989
f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M】.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1990 【3】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l熊晓辉.湘西阳戏民闻文本的历史考察fJ】.怀化学院学报,2005
二、甘南藏族服饰的类别
1.牧区服饰
玛曲、碌曲、夏河的藏族妇女的头发较为独特,多系“碎辫 子”型。夏河一带六、七岁的女孩,把额前的短发辫紧,从两鬓 与顶上总是结三条辫子,拉到后面续上三根羊毛细绳,再系一块 宽约10公分,长30多公分,用红呢包毡的软胎布块。有钱的上面 缝五、六块银元,或三、五个银制碗形饰物。再有钱的则是上面 缀以腊伯或金饰品。一般普通钉的是黄铜片子,乡下人则是密密 地钉上无数贝壳扣子。女子到了十五岁,家里便要举行“上头” 仪式。这时,在头顶分出~束园形的头发,将其分成九股编成, 一条辫子四周的头发都往下梳,每十几根头发结成一根小辫, 人员同台演出,吸收了傩堂戏的音乐形式和音乐元素,搬演了傩 堂戏中最著名的大戏《孟姜女》、‘庞氏女》、 ‘龙王女》,在 清代中期慢慢从傩堂戏的祭祀舞台上独立出来,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湘西地方小戏,但它的艺术源流告诉了我们,阳戏就是傩堂戏 的变种和发展i仔细查看两个剧种的机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 们都有着相同的班社,也就是说一个演出班社可以演阳戏、傩戏 两个剧种,有的甚至是花灯、傩、阳三戏同台。可想而知,演出 班社的演员、文武场以及其他职员,就是当之无愧的“两栖”甚 至“三栖”演员。这二者在同样的地域环境、民俗民风中共同发 展,吸收彼此的艺术长处,又在长时间的同台演中出互相影响, 最后形成了具有浓郁湘西韵味的民间小戏艺术风格,为后人留下 了宝贵的民间艺术财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