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篇一:关于走班制与工作室制的感想看了深圳中学新课改中关于美术办学的模式很受启发,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其学生走学制和老师工作室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这个办学模式可以说在美术教学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很值得各学校借鉴和学习。

下面我相结合实际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

一.关于走学制。

5个班级250个学生同时上课,9个教学模块同时开放,让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自由选择所喜欢的模块。

这是非常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应试为目的。

同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所安排的课程。

另外,选择自己想学的模块,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

想以前的美术教学中,很多学校大多采取一刀切的应试教学模式。

只要是高考科目,不管你喜欢与否,都要强制性的统一上课学习,而非高考科目,学校一律不会安排课时。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校,以前从来没有开过美术课,但在3+1高考模式的要求下,不得不开设美术课了。

于是,它们就不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律硬性规定只开《美术鉴赏》课,或者把《美术鉴赏》作为必学模块,另外再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开设两个模块进行美术教学。

比如在九个模块中只选择《美术鉴赏》、《绘画》和《书法》,而《雕塑》、《设计》、《篆刻》、《摄影》等其他六个模块根本不会涉及。

这样就出现好多学生想学某一模块而不能学,不想学〔或者已经学得很好没必要学〕某一模块而必须去学的现象。

这其实是对学生学习其他模块权力的一种无形剥夺,也是对学生学习时间的一种浪费。

作为我们学校,其实校领导一直都非常响应国家美术新课改的各项政策,并积极对学校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

自去年起,学校就配备专任美术老师开设开全了美术的所有模块。

只是,我个人觉得不足的是,学校仍然沿用固定班级教学模式,学生也不能像走学制模式那样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一律都要学习这9个模块。

其实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要想让所有的学生同时都把这9个模块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对学生来说,无形中又是一个学习负担的加重,而不是全面素质的提高。

这恰恰又是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相违背的。

因此,我觉得从学生的利益这方面来考虑,实施走学制是很有必要的。

二.关于工作室制。

一个模块配备一个或几个专用工作室,配齐所有学科所需设施、物品,由专业技术老师任课并做主导,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学校适当控制学生流量。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先进、非常有创意的教学模式。

这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尤其是对老师是他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成为可能。

首先,这种工作室制是对学生能更好的学习、老师能更好的教学的一种物质保证。

其实,应试教育下,连这些基本的物质教学条件都是没有保证的(当然,这还应该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很大关系的)。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现在虽然已开全了美术课程的九个模块,可是这九个模块的教学几乎都是只以理论课的形式出现的,根本没有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只是由我们的教学条件决定的,我们没有相应的场地与设施。

一个学期下来,书法课和绘画课都已结束,而大部分学生却还未曾拿过一次毛笔、画过一幅作品。

在上课时,老师只能傻傻地站在讲台上讲、说,学生也只能以耳朵听、眼睛看,对于一些技法性的东西,学生仅能凭借老师的描述在头脑中想象着完成,而根本无法实际操作。

试想,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怎么可能会学好呢。

其次,这种工作室模式也是学校对其师资力量的一种合理搭配与有效利用。

为老师能更好的展现发挥其潜能提供了可能,也为老师能更好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平台。

可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新课改之前,很多学校都没有或者很少有美术老师,课改之后才陆续的增加或招聘了一些老师,但是仍然数量不足,出现美术师资力量整匮乏问题。

由于这种师资的短缺,学校根本无法实行工作室制。

学校不得不让一个老师同时兼顾两个或几个模块教学。

其实每个老师也并不是万能的,对于他自己本专业之外的东西,他有时甚至还不如一个素质全面的学生懂得多,那他又如何能胜任这个模块的教学呢?就拿我自己当个例子吧,我在大学是搞油画专业,对别的专业很少涉及。

但是由于美术老师太少,学校选择实行包班制。

也就是说,三年中一个老师要教这个班级的所有美术模块,这样就要求一个老师不得不对这九个模块都要进行教学研究。

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吃力地,尤其是关于自己本专业之外的东西。

虽然我也能靠每天翻阅大量的资料,请教相关的专业老师来积累一些东西,来慢慢提高自己,虽然我也能在上非自己专业的模块时非常的认真与卖力,可是教学效果仍然并不是特别理想。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对那些非专业的东西并不精通。

相信就是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让他同时教好这9个模块,那也是不可能的。

美术教师工作室制,就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的每一个工作室都配备了该模块里相关的最精英的技术老师。

他们的老师能教他能教的、能教他会教的、能教他懂教,老师的积极性与热情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他们教学成绩还愁搞不去吗。

其实,学校要想真正把美术教学搞上去,就应该在自己师资力量的强弱、搭配与有效利用上狠下文章。

美术教师工作室制,还是值得和很有必要借鉴的!总之,以上两种教学模式,既是对学生人格与个性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老师的专业与技能的一种尊重。

学生有权利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也有权利选择自己想学的、感兴趣的内容!老师有权利拥有自己的一个工作平台,也有权利选择自己专业的、精通的模块进行教学!最后,急切盼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在全国推展开来,使我们的教育越办越好!篇二: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考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考禄丰广通中学杨以彪分层教学的理性思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并说,“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

”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

前苏联教育家、杰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

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并提出了“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

原苏联教育学家、心里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使班上所有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理论。

赞可夫提出,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不是将学生的水平拉高就低,使之一般齐,降低教学要求,限制优等生的发展,而是让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都在自己的智力起点上,按照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得到最理想、最充分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区别对待”,实施差异教学,力求将相同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

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他还指出,教学必须带动学生个性心理整体发展,整体的发展效果远远高于部分的单打一的发展效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指出,在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采用个别教学最好,这时教师要个别指导,介绍独立学习的合理方法。

在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教材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差生做容易的题目,教师提供纲要信号、辅导卡片或助手辅助;优生做稍难的题目,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

当讲授复杂、分量较多的新教材,又不能采用个别或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

他主张实行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

分层教学的实质就是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这既顾及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的有效模式。

分层教学的现实状况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

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教学。

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

60年代中期,英国的小学96%的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

法国政府70年代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

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的效果。

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

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

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

各地在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90年代初上海率先提出实验。

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东莞塘夏理工学校1999年实施以升学和就业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连续两年都有170多名毕业生通过高职和普高高考。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XX年在英语、数学两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

1997年9月,第11期《人民教育》发表了论文《初中分流教育的实验研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分层教学的行为意义分层教学思想,实际上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分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中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是按学科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要求进行的。

学生升入初中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使他们的学习差异较大,数学、英语学习差异更大,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导致部分学生厌学、辍学。

要扭转这种教学被动局面,使所有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统模式,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