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

细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

细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信工院向文波 2011508031 计科11内容摘要:性格叛逆的多情公子,倔强自傲的如花美眷,当他们在一个拥有封建制度的社会里相遇并深深相爱时,注定会被世人所不容,被封建的制度所束缚,命中注定在凄美与浪漫过后,会走向悲剧。

可是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又是用有何等的勇气与力量啊,他们对权势的蔑视,对爱情的坚定都注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关键字:宝玉黛玉爱情封建制度反抗精神悲剧结局《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二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

这一悲剧是贯穿《红楼梦》全书最主要的叙事线索,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一故事最终以悲剧作结,表明《红楼梦》中所描绘的社会是个充满悲剧气息的社会。

宝黛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既是一出性格的悲剧,也是命运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但是我们在悲剧的结局中却看到了两位主人公特有的精神。

也看到了主人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

(一)宝玉贾宝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

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

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

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根据脂砚斋评所述,其在情榜中被评为情不情。

贾宝玉一生下来就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在温香软玉的包裹中,他又依恋又彷徨,因依恋而更彷徨,因彷徨而更依恋,他知道生命的本质是必然消逝。

知道这世上种种最后都必然成空,所以当命运使你身陷幸福,其实就是将你陷入没顶,在它釜底抽薪之际,要怎样的灵魂才能承受?一开始宝玉的人生理想是在女孩子里混,混一天算一天,女孩子是最美好的事物,有着最纯洁的特性,甄宝玉挨打的时候,他总是“姐姐妹妹”的乱喊,他觉着这名字便抵得过痛。

他以此皮肉之苦以此化解,贾宝玉则以此抵御人生的大悲伤,只要能和姐姐妹妹们在一起,他就能忘记时光的流逝,死亡的逼近,他的梦想是让死亡成为一个不速之客,拜访他的那一瞬,他依然身处于女子们的温柔馥郁之中,他还发狠说,那一刻之后就让他彻底消失吧,化成飞灰——飞灰还不好,还有形有迹、有知有识,不如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也就散了。

他终于明白,这一辈子,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陪着你,更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用眼泪葬你,只能够期待一个生命来与你的生命对照,“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只要有一双眼睛看到过你的灵魂你的人生,即便终有一天灰飞烟灭,你的这一生也就真实地存在过了。

这双眼睛属于林黛玉,鲁迅说《红楼梦》,华林之中,遍布悲凉之气,呼吸感知于其间者,惟有宝玉一人。

在我看来,却不尽如此,可以这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是缘定三生,不是木石前盟,这些不过是作者的修辞,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对于生命之美的共同感知与不舍上的的,他们不关心尘世的经济学问,仕途前程,他们永远直接地逼向生命的本真,去为所有美好的生命扼腕可惜。

(二)黛玉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

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

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在爱情的理念上,林黛玉的观念的进步的,这个250年前的少女,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无惧任何外界压力,在她所处的时代简直不可思议!她精心地呵护着自己的爱,她为她的爱快乐,她为她的爱忧伤,仿佛她来到这个世界,只为爱情而来!林黛玉的爱是很自私的,有着强烈的排他性。

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成长历程,使她从未有过家的感觉,因此,她完全依赖于她所爱的人,她总把贾宝玉看着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的一切总是以贾宝玉为中心,她时时刻刻地想着贾宝玉,担心着贾宝玉。

然而现实是残酷,她的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这使得她本来就不好的身体雪上加霜。

在这场爱情中,林黛玉完全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自身生命的价值。

她在无限的忧郁中怅然死去。

(三)宝黛之恋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草。

“西方”,是极乐世界的意思。

“灵河”,是虚拟的西方极乐世界一条河,“灵”有“灵敏”、“灵秀”、“灵气”之意。

这些特点都是林黛玉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早期点评家张新之说,“灵河”是林黛玉的“心源”,心的源泉。

林黛玉的聪颖才情是《红楼梦》之最,这是胎里带来的灵气,这灵气大大方方地、潇洒自然地、甚至肆无忌惮地表露,林黛玉的为人直率耿直,锋芒毕露,有话就说,说就说到点子上,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决不虚与委蛇,决不口是心非。

三生,本来是佛教观念,指前世、今生、来世或过去、现在、将来。

三生石的典故出自唐传奇《甘泽谣》的《圆观》故事:李源和惠林寺和尚圆观是好友。

圆观圆寂再世为人成为牧童,李源按其生前约定到杭州找他,牧童唱起“三生石上旧精魂”。

后来文学作品用“三生石”来形容男女之间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为情可以共生,可以共死,可以死而复生的再世情缘。

绛珠草既然生长在三生石畔,她就必然要连续三世为情而献身。

点评家张新之说“三生石”是林黛玉的“性本”,性情根本。

爱情至上,为情献身是林黛玉性情的根本。

这株长在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草接受了雨露之恩才得以久延岁月,接受了谁的雨露之恩?贾宝玉的前身赤瑕宫神瑛侍者。

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世情缘,是神瑛侍者侍奉、灌溉绛珠仙草。

林黛玉常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没有什么金啊玉啊。

在薛家大造“金玉良缘”舆论时,贾宝玉偏偏梦中说“木石姻缘”。

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贾宝玉是神瑛侍者。

他们之间就是“木石姻缘”。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缘,是绛珠仙子在“五衷内对神瑛侍者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一心回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

这是仙女和仙人的情缘。

神瑛侍者浇灌绛珠草的结果使得绛珠草久延岁月,修炼成绛珠仙女,是林黛玉的第二个前身。

绛珠仙子“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话很简单,深究起来,含义却极其不简单。

绛珠仙草接受的天地精华和雨露滋养,就是大自然和中华文明的精华。

最主要的是对爱的执着,爱的无畏,爱的无怨,爱的无悔。

绛珠仙子“游于离恨天”外,离恨天是天的最高层,传说是悲哀气氛聚集的地方;绛珠仙子以“蜜青果为膳”,“蜜青果”的谐音是“秘情果”,秘密的感情。

中国古代什么样的感情是秘密的感情?青年男女自主选择的爱情。

绛珠仙子饮“灌愁海水为汤”。

“灌愁”中“灌”谐音“惯”,是“惯愁”,习惯的哀愁,永远的哀愁。

绛珠仙子的一游、一餐、一饮决定了林黛玉的性格本质,就是为爱而哀愁、而痛苦、而九死不悔。

曹雪芹用诗意化的语言把中国古代最美丽、最聪慧、最哀愁的知识女性的特点集中到林黛玉身上了。

从神话传说中的瑶姬,到现实生活的李清照,从楚辞里的山鬼,到戏曲小说里的崔莺莺、杜丽娘。

她们都游离恨天,吃秘情果,饮灌愁水。

追求爱情在封建社会是秘密的感情,是哀愁的源泉,离恨的根源。

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集中了现实和虚构的才女的才气和幽怨。

林黛玉是潇湘馆的李清照,大观园的杜丽娘、崔莺莺。

这样一来,林黛玉就有两个前身,第一个前身是绛珠仙草,第二个前身是绛珠仙子,再加上贾府里的宝黛爱情,林黛玉跟贾宝玉的感情恰好是三世情。

(四)悲剧结局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的对立,形成对封建家世利益——统治者“中兴”希望的严重威胁,因而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

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它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

曹雪芹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前八十回己经清清楚楚地预示了这个悲剧结局必将到来,高鹗的续书大体不误地完成了这个悲剧。

封建统治者不顾给宝玉造成精神上的折磨与痛苦,不惜置黛玉于死地,最后选择了薛宝钗作贾宝玉的妻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这不仅因为薛宝钗出身四大家族之一,门第相当,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薛宝钗的思想符合封建主义的要求和地主阶级的利益。

只有她才有可能帮助贾宝玉这个浪子回头,重新走向封建主义的“正道”。

己经频于破灭的“中兴”希望,自然地又转到了这位封建淑女的身上。

因此对贾府统治者来说,在宝玉婚姻问题上对薛林二人的选择,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择配,而是关系到整个家族兴衰盛败的历史命运的严峻抉择。

这个悲剧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惊心动魄之处,正在于此。

(五)看宝黛论社会既谈《红楼梦》,就不得不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

笔者发现曹雪芹在这两位主人公身上倾注了很多反封建心血,或者说在这两位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红楼梦》的爱情反叛精神。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形象。

作者对其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作了十分细致而生动的描绘。

尤其重要的是,一,作者客观地展现了植根于贾宝玉内在性格中的叛逆种子能够萌发成长的基因———封建家族这一大环境的沉闷窒息在大观园这一小环境的“清静洁白”的对比之下显得尤其污浊,所以贾宝玉能够自觉不自觉地强化其固有的叛逆因子的作用,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二,进而,作品展示了贾宝玉身上无时无处不在的失落与追求的矛盾———这种失落,不是传统的怀才不遇、功名蹭蹬之类的抑郁,而是“一点儿也做不了主”这样的个性价值的失落。

因为这种反传统的精神苦闷,使他得以朦胧地寻求不以等级贵贱来衡量人的价值的个性自由,同情和尊重下层女性;三、再进而,作品将贾宝玉要求的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在对钗、黛两女性的爱情婚姻选择中表现得至为突出。

他敢于反抗“金玉良缘”的命定权威,死守“木石前盟”,其根源不只在争取婚姻自由的个性冲动,而且是更深的心灵契合和更多的叛逆意识的内在要求。

林黛玉这位爱情的又一主角,其思想性格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

正如西园主人在《<红楼梦>论辨》中通过她与宝钗的对比后所说的那样:“宝钗有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逸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

”如果说这一评价还更多地以形象的笔法,侧重品评黛玉的性格,我们不妨这样来判定黛玉的思想内核:在她的风姿韵态中,蕴含着特有的反抗意识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在表面礼法森严、实际庸俗龌龊的封建环境中,黛玉本能地感受到无形的重压,但又不愿牺牲自己的个性性灵求得与环境的妥协,其发自内心的孤寂、自尊、任性,也在沉重的精神负荷下扩张发展,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时,把主要的精神支柱选择定位于同宝玉的爱情。

这是作品所着意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作品并未将宝黛爱情悲剧冲突放在肤浅的、表面的尖锐冲突状态,使之简单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