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用途
混凝土结构物、桥梁及建筑物的梁、柱、
面板加固。
隧道、港湾设施、烟囱、仓库、厂房的加 固。 受盐害的混凝土、桥梁以及河川构造物的 防护和加固。
碳纤维应用
碳纤维加固 碳纤维布 碳纤维棒
碳纤维管
碳纤维加固法
碳纤维加固法可用于混凝土结 构抗弯、抗剪加固,同时广泛 用于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构造物的防震、防裂、防腐的 补强。
纤维缠绕成型

纤维缠绕成型是将浸渍树脂的纤维丝束或带, 在一定张力下,按照一定规律缠绕到芯模上,然 后在加热或常温下固化成制品的方法。纤维缠绕 成型的主要特点是,纤维能保持连续完整,制件 线形可按制品受力情况设计即可按性能要求配置 增强材料,结构效率高,制品强度高;可连续化、 机械化生产,生产周期短,劳动强度小;产品不 需机械加工,但设备复杂,技术难度高,工艺质 量不易控制。
结构和性能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化学性能
碳纤维具有稳定价态, 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 耐强酸,耐强碱等优 异性能!
物理性能
耐高温、耐摩擦、 导电、导热
比重不到钢的1/4
抗拉强度是钢的 7~9倍
碳纤维特点
(1) 密度小、质量轻,碳纤维的密度为1.5-2g/cm3,相当 于钢密度的1/4、铝合金密度的1/2; (2) 强度、弹性模量高,其强度比钢大4-5倍,弹性回复为 100%; (3)热膨胀系数小, 导热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耐骤冷、 急热,即使从几千摄氏度的高温突然降到常温也不会炸裂; (4)摩擦系数小,并具有润滑性; (5)导电性好, 25℃时高模量碳纤维的比电阻为 775Ω·cm,高强度碳纤维则为1500Ω·cm; (6)耐高温和低温性好,在3000℃非氧化气氛下不熔化、 不软化,在液氮温度下依旧很柔软也,不脆化;耐酸性好, 对酸呈惰性,能耐浓盐酸、磷酸、硫酸等侵蚀。除此之外, 碳纤维还具有耐油、抗辐射、抗放射、吸收有毒气体和使中 子减速等特性。
抗拉强度大,弹性模量 高,轻质,耐久性能好, 耐磨损,抗腐蚀。用于 鱼杆的配尖、风筝骨架、 账棚撑杆、运动器材等。
高比强、高比 模、耐疲劳、抗 蠕变、耐高温、耐 腐蚀、耐磨损、尺寸稳 定、导电、导热、热膨 胀系数小、自润滑和吸 能抗震等碳纤维的另一 重要特性就是比重小。
碳纤 维棒
碳纤维的制备

碳纤维根据原料不同,可以分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黏 胶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三种。 碳纤维主要经过原料的聚合,纺丝,预氧化,炭化和石 墨化之后即可制得。聚丙烯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悬浮 聚合和本体聚合,通过湿法纺丝或者是干喷湿纺法纺丝制 得原丝。黏胶基碳纤维的制备工艺流程具体如图所示。
飞机 一次构造件:主翼、尾翼、 机体 二次构造件:辅助翼、方向 舵、升降舵 内装材:地板、间隔、梁、 洗面所、座席 火箭 助推器、防护罩、发 动机罩、高频传送器 人造卫星 天线、太阳能电 池板、结构件
汽车 航空航天 国防用碳 纤维布 传动轴、赛车、 尾翼、引擎盖、整流 罩 摩托车 头盔、排气管罩 、后视镜壳 火车列车 列车车体、磁悬 浮列车、座席 .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1 2 3 4
5
概括 结构-性能 制备工艺 应用 发展前景
概括--碳纤维
碳纤维(carbon fiber)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 又兼具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与传统的玻璃 纤维(GF)相比,杨氏模量是其3倍多;它与凯芙拉纤维(KF-49)相比, 不仅杨氏模量是其2倍左右,而且在有机溶剂、酸、碱中不溶不胀, 耐蚀性出类拔萃。有学者在1981年将PAN基CF浸泡在强碱NaOH溶 液中,时间已过去30多年,它至今仍保持纤维形态。碳纤维作为一种 高性能纤维,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抗化学腐蚀、耐辐 射、耐疲劳、抗蠕变、导电、传热和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 此外,还具有纤维的柔曲性和可编性。碳纤维既可用作结构材料承载 负荷,又可作为功能材料发挥作用。因此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近几年 发展十分迅速。

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工艺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一直是被区分为长(连续)纤维 和短纤维来加工的,从典型的300~400米到几个毫米分 为不同的品级。过去10年中,人们一直在改进不同种类的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从短纤维混料注射加 工到层压成型,从预浸料处理到模塑法加工,力求为这种 性能优良的材料寻找到最佳的加工方法。目前常见的生产 工艺有手糊成型工艺、树脂传递模塑、RTM 喷射成型工 艺、注射成型、纤维缠绕成型、拉挤成型
树脂传递模塑 RTM工艺流程
喷射成型工艺
喷射成型是通过喷枪将短切纤维和雾化树脂同时喷 射到开模表面,经辊压、固化制取复合材料制件的方 法。它是为改进手糊成型而创造开发的一种半机械化 成型技术。喷射成型对原材料有一定的要求。如树脂 体系的黏度应适中(0.3~ 0.8Pa· s),容易喷射雾化、 脱除气泡、润湿纤维而又不易流失以及不带静电等。 制品纤维含量控制在28%~33%,纤维长度25~ 50mm。其优点是生产效率比手糊提高2~4倍,劳动 强度低,可用较少设备投资实现中批量生产,材料成 本低;制品整体性好,制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受限制; 可自由调节产品壁厚、纤维与树脂比例。主要缺点是 现场污染大,树脂含量高,制件的承载能力低。
手糊成型工艺
• 手糊工艺的最大特色是以手工操作为主,适于多 品种、小批量生产,且不受制品尺寸和形状的限 制。但这种方法生产效率低、劳动条件差,且劳 动强度大; 制品质量不易控制,性能稳定性差, 制品强度较其他方法低。如图
放个视频先!
教你如何手工制作碳纤维
树脂传递模塑 RTM
• RTM是一种适宜多品种、中批量、高质量符合材 料制品的低成本技术。目前,在发达国家里复合 材料工业已由“产量大、消费大”步入“个性化、 高级化、产量中等”阶段,这也正适合“个性化、 高级化、产量中等”要求的树脂传递模塑(RTM) 工艺,从而使其获得蓬勃发展。如图。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基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织物增强碳 或石墨化的树脂(包括沥青)碳以及化学气相沉 积碳所形成的复合材料,简称碳-碳复合材料。它 以碳纤维或碳纤维织物为增强体,以碳或石墨化 的树脂作为基体。复合以后的这种材料在高温下 的强度好,高温形态稳定,升华温度高,烧蚀凹 陷性,平行于增强方向具有高强度和高刚性,能 抗裂纹传播,可减震,抗辐射。
拉挤成型工艺图示
碳纤维增强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尽管碳纤维可单独使用发挥某些功能, 然而, 它属于脆性材料,只有将它与基体材料牢固地结合 在一起时,才能利用其优异的力学性能,使之更好地 承载负荷。因此,碳纤维主要还是在复合材料中作 增强材料。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可选用各种基体材 料和复合方式来达到所要求的复合效果。碳纤维 可用来增强树脂、碳、金属及各种无机陶瓷。其
分类大致有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 陶瓷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耐磨性、耐高温性和化学稳 定性, 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产品。它的弱点是对裂纹、 气孔和夹杂物等细微的缺陷很敏感。碳纤维增强陶瓷可有 效地改善韧性, 改变陶瓷的脆性断裂形态, 同时阻止裂纹在 陶瓷基体中的迅速传播、扩展。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碳 纤维增强陶瓷材料是碳纤维增强碳化硅材料, 因其具有优 良的高温力学性能, 在高温下服役不需要额外的隔热措施, 因而在航空发动机、可重复使用航天飞行器等领域具有广 泛应用。 • 其主要制备方法有:泥浆浸渗和混合工艺,化学合成 工艺(溶胶-凝胶及聚合物先驱体工艺),熔融浸渗工艺, 原位化学反应(CVD、CVI反应烧结等)等。
碳复合材料的特性
碳复合材料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力学性能、热物理性能和 热烧蚀性能三个方面。 (1)密度低(1.7g/cm3左右)在承受高温的结构中, 它是最轻的材料;高温的强度好,在2200℃时可保留室温强 度;有较高的断裂韧性,抗疲劳性和抗蠕变性;而且拉伸强 度和弹性模量高于一般的碳素材料,纤维取向明显影响材料 的强度,在受力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假塑性效应”即在 施加载荷初期呈线性关系,后来变成双线性关系,卸载后再 加载,曲线仍为线性并可达到原来的载荷水平。 (2)热膨胀系数小,比热容高,能储存大量的热能,导热 率低,抗热冲击和热摩擦的性能优异。 (3)耐热烧蚀的性能好,热烧蚀性能是在热流作用下,由 于热化学和机械过程中引起的固体材料表面损失的现象,通 过表层材料的烧蚀带走大量的热量,可阻止热流入材料内部, C-C材料是一种升华-辐射型材料。
பைடு நூலகம்
碳纤维布
工业用碳 纤维布
钓具
钓鱼杆、卷线器 高尔夫 杆、头、面板、鞋 球拍 网球、羽毛球、壁球 自行车 车架、车轮、龙头
体育娱乐 器材用碳 纤维布
钓竿
用碳纤维制造的钓竿具有 轻、坚实、抗拉强度高的 特点,但在使用时应特别 注意防电。
Vision 02
Vision 04
碳纤 维管
管道
表面光滑、重量轻、高 强度、高摸量;耐腐蚀、 抗紫外线不易老化;机 械性能优良等优良特点。
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增强纤维,金 属为基体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 相比, 具有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 与陶瓷相比,具有高的韧性和 耐冲击性能, 金属基体多采用铝、镁、镍、钛及它们的合金等, 其中,碳纤维增强铝、镁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比较成熟。制造碳 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技术难点是碳纤维的表面涂层, 以防止在复合过程中损伤碳纤维,从而使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下 降。目前,在制备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时碳纤维的表面改 性主要采用气相沉积、液钠法等,但因其过程复杂、成本高,限 制了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主要制备工艺方法有:固相法、液相法和原位复合法。固 相法主要有粉末冶金、固态热压法、热等静压法;液态法主要 有真空压力浸渍法、挤压铸造法;原位复合法主要包括共晶合 金定向凝固、直接金属氧化物法、反应生成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