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创新财政的政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创新货币信贷政策,促进金融与财政政策有机结合。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促进创新的财政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促进创新的财政政策《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正式出版,该报告对2012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总结。
报告对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经验,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3月25日,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上述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农村金融发展方向:顶层设计创新,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和组织改革发展,鼓励多层次金融市场创新,完善风险补偿和成本分担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新金融业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字号贷款增速跑赢GDP增速2014年,人民银行在2014年两次定向降准,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
定向降准效果如何呢?陆磊带来了官方解读数据。
“农村、农户、涉农等农字号贷款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贷款占比显著高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
”陆磊介绍,金融资源投入扶持三农绩效显著。
截至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较2007年增长倍,年均复合增长%。
此外,农户贷款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全口径涉农贷款万亿元,同比增长13%。
陆磊介绍称,截至2014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2154亿元,年累计投放3102亿元。
以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2014年末,再贴现余额1372亿元,年内累计发放3858亿元。
农业银行三农试点明显成效陆磊介绍,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两种能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
从国家层面看,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19个试点省贷款余额万亿元,72%的县域机构和79%的人员纳入试点范围,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更加突出。
从地方层面看,农村信用社支农潜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户贷款余额万亿元,覆盖农户4236万户,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吸引资本893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26亿元和4896亿元。
各地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性空前高涨,北京大兴、河北玉田、吉林九台、福建沙县、湖南沅陵、广西田东、浙江丽水、安徽金寨、黑龙江两江平原、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等各有侧重的农村金改试点有序展开。
促金融与财政政策有机结合陆磊介绍目前农村金融发展三大矛盾:一是现有金融体系不足以充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与涉农融资的小额、短期、分散化的矛盾;现代农业的综合化金融需求与传统金融业务的矛盾;现代农业和农村居民的信息化、网络化与金融基础设施服务的矛盾。
陆磊提出农村金融发展方向:一是顶层设计创新,即创新货币信贷政策,促进金融与财政政策的有机结合。
二是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和组织改革发展,发挥民间资本、县域担保机构、产业基金的聚合作用。
三是鼓励多层次金融市场创新,有效拓宽三农融资渠道。
四是完善风险补偿和成本分担机制。
五是立足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智能化,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新金融业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做好新时期三农金融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期望以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的发布为契机,促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陆磊说。
市政府关于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锡政发〔2015〕329号各市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加大定向调控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稳增长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工作部署,在财政政策上进一步加力增效,创新运用财政支持方式,切实发挥政策定向调控作用,着力推进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
现就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无锡”总体要求,以支持无锡产业振兴、促进经济财源可持续增长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印发关于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及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面向“十三五”作出的系列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高端化”发展要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重大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立足无锡发展实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探索公共财政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方法,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发挥财政定向调控作用,增强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精准性;进一步统筹财政资金政策,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财政政策的导向性、针对性,更有效地激发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的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微观经济发展活力,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促进我市经济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转变方式。
适应经济新常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探索统筹政府和金融机构优势资源,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带动金融资本支持产业发展;探索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改革,积极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重点。
聚焦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高端化”发展,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工具,整合现有政策和资源,重点支持战略型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积极支持产业做大做强,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产业经济“量质齐升”,为统筹推进“稳增长”、“保民生”、“促发展”、“防风险”各项重点目标奠定经济基础。
注重绩效。
深刻把握“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坚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发挥公共财政资金放大效应,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合理增长、工业增加值率稳定提高,推动实现劳动者劳动报酬、投资者回报、政府税收三者共利多赢,为全市经济健康发展、财税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市区联动。
发展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全局一盘棋的理念,发挥区、开发区政府的各自优势,积极调动市、区两级的积极性,加强政策举措的对上接轨、对下延伸,上下协同,形成财政政策合力,增强财政调控合力,全面促进各项积极财政政策举措的落地实施和加力增效。
市场运作。
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市场化的方法和资本的力量探索运作模式创新,综合运用“资金改基金”、“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转”等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集聚,推进实现产业、金融、民间各类资本的融合,更有效地激发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的创新创业活力。
三、政策举措综合运用财税政策促进“稳增长”1.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
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逐步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及生活性服务业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范围。
确保国家各项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到位,使全市小微企业受惠覆盖面达到100%。
2015年10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对软件企业、动漫企业实施增值税优惠政策,对软件、动漫企业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动漫软件出口免征增值税。
对国家鼓励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经认定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生产、新办设计和软件企业,在2017年12月31日前,按规定实施“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贯彻执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企业所得税政策。
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享受“三免三减半”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落实重点群体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
落实好国家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广的中关村先行先试税收政策。
2.推进普遍性降费。
严格执行国家、省关于取消、停征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相关政策规定,落实好对小微企业、养老医疗服务业、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等相关收费基金优惠政策。
按照省政府部署,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及时转发省涉企收费基金目录清单;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涉及市场监管和准入以及其他具有强制垄断性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坚决制止行政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商会利用行政权力或资源强制企业付费行为。
建立健全收费清单制度,每年年初公布截止上年末的收费基金目录清单,明确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依据、标准并按规定进行信息公开。
2015年,在继续降低失业保险、职工医疗保险缴费费率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要求,将生育保险费率由%降至%、将工伤保险平均费率降至%,并根据行业风险程度细化基准费率档次。
2016年,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降低保险费率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方便企业多渠道了解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
3.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我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能源、水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市政工程、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和推广运用PPP模式。
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有效方式。
“十三五”期间,每年通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增加投入100亿元。
2015年探索开展PPP项目试点工作,2016年起逐步全面推广应用,对条件成熟的项目积极争取列入省级以上PPP示范项目。
对列入省级以上示范项目的PPP项目,按上级有关政策进行PPP示范项目基金扶持和相关项目费用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