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习题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习题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习题集第一单元综合试题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2.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宋朝时出现的利用水力推动的灌溉工具是( )A.翻车B.筒车C.高转筒车D.风力水车3.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反映了四川人民在灾后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望。

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修建于( )A.西周时期B.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隋唐时期4.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

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庭院经济”( )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5.《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6.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7.“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

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土地国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D.盐铁专卖政策8.《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9.《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10.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来被打破。

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和私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明朝B.汉朝、唐朝C.明朝、清朝D.春秋战国时期、宋朝11.唐代元稹在《估客乐》中写道:“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

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这反映出( )①古代商人的生活具有不稳定性②唐代的商旅往来频繁③古代商人为了转贩求利而奔波④唐朝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2.《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

“时代的风采”是指( )A.手工工场的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的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13.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戴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4.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这反映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议止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的“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16.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17.《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18.《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19.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0.《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21.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

以下各项,反映秦汉时期我国手工业较全面的一组是( )A.青瓷、丝路、水排、黄道婆B.青瓷、丝路、水排、用煤冶铁C.青瓷、丝路、灌钢、曲辕犁D.青瓷、水排、缂丝、海禁闭关2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来被打破。

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和私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明朝B.汉朝、唐朝C.明朝、清朝D.春秋战国时期、宋朝23.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A.交子的出现B.坊市界限的突破C.商帮的形成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24.“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

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土地国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D.盐铁专卖政策25.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二、非选择题1、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礼记·王制》材料二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镇油坊可二十家。

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辙募旁邑民为佣。

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逃罪者。

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嘉兴府志》卷十五(1)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时期手工业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

答案:一、选择题答案及解析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神农氏“教民农作”反映原始农业的出现。

答案: C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曹魏时期。

B项是唐朝时期创制的,D项是明清时期出现的。

答案: C3、解析:都江堰是在公元前3世纪由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的大型水利工程。

答案: B4、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

从材料“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说明“庭院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既有农业也有手工业。

故本题应排除B项,选择C项。

“庭院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技术落后。

故排除A、D两项。

答案: C5、解析: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 B6、解析:“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类似。

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

故选B项。

A、C、D三项均与材料意思相差很远。

答案: B7、解析:由“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而且土地兼并也表现出贫富分化,故本题答案选C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