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方法
学生需要理解,特别是在他们心烦意乱、情绪不佳 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理解首先表现在倾听学生的声音 并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感受。 在倾听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态度 :
愿意花时间,并愿意倾听学生对你的诉说。 心甘情愿地去帮助学生。 做好准备去接纳学生的感情。 把学生看成是有足够能力去理解自身问题的人。
(二)表达的技巧 在学校教育中,一些教师的言语表达只停留在空洞
在上面六个回答中,(1)和(2)表现出教师想掩 饰自己真实的紧张心情。(3)和(4)都承认了自己的 真实心情,但(3)只是说明了一般人都会有的情况,并 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4)则对学生有一定的伤害。 (5)也伤害了学生。最好的表达是(6),既坦然承认 了自己的真实的紧张心情,又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这 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也能激励学生有更好的表现。
(二)有效沟通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许多该
说的话,讲了许多该讲的道理,但学生还是不听,这就 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沟通。其实,无论教师所讲的话是 多么正确,但是如果不能被学生接受、信服,就不可能 产生真实意义的教育。可见,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教 育内容的正确性,更在于教育沟通的有效性。没有有效 的沟通,就没有教育。
2、用表达“我信息”代替“你信息” “我信息”指说者自己的感受,“你信息”则是说
者对对方的一种认识、评价或判断。当学生有令教师不 满意的行为时,教师直接批评、指责学生,如“你很 笨”、“你很懒”等,就是提供“你信息”。
在教育交往过程中,这种对学生负面的评价或判断 往往令学生感到窘迫,难以接受,甚至产生逆反。教师 如果通过“我信息”,即表达自己的情感来代替直接的 指责,如“我对你的行为感到生气!”“我对你的行为感到 很失望!”等等,则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常常会因为教 师情感的感应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产生改变的动 机。显然,用师生平等交流感情的形式表达反馈比用判 断和评价的形式来表达更容易使对方接受和应付。
要实现有效的沟通,需具备以下条件:
1、沟通的参与者具有平等的人格,有自由沟通的平 等机会。差异是沟通的基础,但沟通不是为了排斥差异, 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
你对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吗? 你怎么这么“没皮没脸”、“没羞没臊”? 脑袋里进水了吧?一点记性也没有! 某某就像个老鼠屎,走哪儿哪儿臭。 你想什么呢?榆木脑袋! 你缺根弦呀,你缺心少肺呀,长脑子干什么的,
但在现实的师生沟通中,却经常产生这样的现象:教师时常打 断学生的诉说,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或直接要求学生“应该”这 样来处理问题。教师若是喜欢从自己的愿望和主观判断出发,希望 尽快出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希望学生尽快接受教师的影响,那么, 这样的倾听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给学生带去消极的信息,学 生会以为老师对他说的话远他自己要对老师说的话重要,也就不愿 意再对老师说什么了。
这既是师生“我—你”平等沟通关系的体现,也是 教师真诚态度的表现。教师如果只是一般地讲道理,论 规范,常常只能是苍白无力的说教和灌输。如果教师碍 于自己的身份而不愿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也难以换来 学生敞开心扉的沟通。
老师正在教室里巡视,要学生坐好。—个学生对他说: “你是不是怕今天早上校长会来看我们?”老师说:
二、师生沟通是教育交往活动的基本形式 (一)师生沟通的特点
1、师生沟通是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一种积极的信 息交流,它不同于机器设备之间简单的“信息传输”。 在人际沟通中,每一参加者都是积极的主体;同时,每 一主体都要求自己的沟通伙伴具有积极性,而不能把沟 通伙伴看成是某种客体。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当一主 体向沟通参加者发送信息时,必须分析对方的动机、目 的、定势,判断他的情况;必须估计沟通伙伴对自己发 出信息的可能的回答,这是人际沟通畅顺和有效的前提。 在成人沟通中,许多人会注意到这种特点。但在教育活 动中,由于各种原因,或者是师生地位的不平等性,或 者是强调灌输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作为 沟通伙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忽视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分 析和判断,因而影响师生沟通的畅顺和有效。
“我向信息”比“你向信息”更能够有效地面对学生。 它有这样一些沟通效应 : ◆ 具有促使学生愿意改变自己行为的高度可能性。 ◆ 包含最小程度对学生的否定评价。 ◆ 不损害师生关系。
请比较以下两组表达: (1)结论:“你这个捣蛋鬼,对班级不负责任,损害班级荣誉。” 比较:“对你那些影响班级荣誉的行为,我感到痛心。” (2)质问:“你是给老师做作业的吗?” 比较:“你不跟我商量就不做作业,我可不高兴。” (3)责难:“你们从来不帮助老师。” 比较:“我给你们讲课,却听不到你们的意见,我觉得很难
回家查查,看是不是弱智。 不学就回家,玩儿个够吧! 瞧你这样你爹妈也好不到哪儿去。 看你写的什么字,像鸡扒拉似的。 大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别理他
2、同理心与换位思考,共同创设交往 的情境。
一个学生在会考失败后,心情 非常沮丧,希望老师给予安慰。
这时,你会怎样回应这位学生 呢?
教师1:你为什么感到如此难过呢? 教师2: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想不到会考失败了。 教师3:因为会考不理想,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难
规范式: 如果教诲式等于教师的优越感加上对学生的真诚的
情感,那么规范式更接近于教师的优越感加上对学生的 道德宣讲。前者侧重于以情动人,后者则侧重于以理服 人。
这种话语模式的关键词是“应该”“你们应该如 此”。
命令式: 如果说前两种权力渗透的形式是隐在的,那么这种
模式便是显在的权力表达,它往往不容商量,必须贯彻 执行,
2、在人们的信息交流中,沟通伙伴之间能借助于符号系 统而相互影响。这也不同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 这里所产生的沟通的影响是以改变对方的行为为目的的 一个沟通者对另一个沟通者的心理作用。沟通效果的测 量就是以这种作用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因此,在教育活 动中,师生沟通的效果不取决于教师说出了什么,说了 多少,而取决于学生听进了什么,接受了多少。
思考
怎样与问题学生进行沟通? 如“早恋”“网瘾”“违规”, 可以应用什么原则?
(三)师生关系的演变与沟通模式的调整 1、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和上下、单向的沟通模式传
统教育中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使教师在教育交往活 动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较多是进行上下沟 通和单向沟通,教师在沟通中享受着话语的主导权和优 先权,居于话语权的核心。这种上下、单向的沟通方式 表现在教师一定的话语模式之中。
常用的关键词是“必须”“要”“你们必须如此”。
惩罚式: 这种模式既不讲情,也不讲理,而是赤裸裸的权力
再现,通常以祈使句或“不……就……”“……否则……” 的句式表达。
2、新型师生关系与平等、双向的沟通模式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
意义上的“人” 。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要 进行平等、双向乃至多向的沟通。
3、只有在发出信息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掌握统一的编码 译码体系的情况下,信息交流结果所产生的沟通影响才 能实现。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沟通者和接受者在沟通 过程中经常变换位置,他们之间的任何信息交流只有在 符号的共同性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不仅指“大家都应 当用一种语言说话”,即交往者应有相同的词汇体系和 句法体系,而且指应当对交往情境有相同的理解。其实, 即使大家都知道这些或那些词的意义,但对同一个表述, 人们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沟通的障碍。
—————— 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方法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张东 副教授
13326413252 zdgzdx@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 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 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 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 定的。”
事实上,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 先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的优 化,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都 是一种奢谈。
的说教和劝诫上,如“学生应该遵守纪律,以学习为 重”“青年人应该志向远大”;或者是简单的判断和评 价,如“我认为那是错的”“你太骄傲自大了”;甚至 是贴标签,如“你在班上是表现最差的学生”等等。这 都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1、不仅要表达社会一般的道德标准和风俗习惯以及 自己作为教师角色的规范,而且要同时表达自己作为 “人”的真实的感受。 即教师应以“真正的我”出现, 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的后面,不 戴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象完成例行公事一样,而 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投身于与学生的关系之中。
“教诲式”或“教导式”: 教师是以长者、智者、有知者的身份,对学生循循
善诱、语重心长地发话,讲授知识,传述真理,劝诫人 生,教师自身的优越感和对学生的真诚并存。这种话语 模式常常表现出温和、诚挚、热心,最容易受到推祟、 褒扬,但其间隐含的权力渗透是强烈的,甚至会由于教 师的诚挚而消解了学生必要的质疑、反思。
4、人际沟通可能产生特殊的沟通障碍。这些障碍同某些 沟通渠道的弱点无关,同编码和译码的差错也无关,而 往往是社会性的,如沟通者之间的社会差别、政治差别、 职业差别、年龄差别;或者是心理性的,如交往者之间 的个性心理特点(腼腆、不善交际等)、交往者之间形 成了特殊的心理关系(彼此不合、互不信任等),等等。 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存在着地位差别,年龄差别, 师生个体的心理特点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应当 注意了解可能产生师生沟通障碍的因素,在沟通过程中 灵活把握,尽量避免产生沟通障碍。
(1)“今天老师会以平常的态度来上课。” (2)“我应该不会紧张,他们只是一群人而已。” (3)“有点紧张是很自然的事。” (4)“我紧张是因为我不相信你们能表现得和平常 一样。” (5)“不必替我担心,只要注意你自己的态度就好 了。” (6)“是的,老师有点紧张,希望你们好好表现, 帮我这个忙。”
受。”. (4)讽刺:“今天你能屈尊来上课,鄙人深感荣幸。” 比较:“这个学期你好多天没有来上课,我很担心。” (5)赞许:“你真棒。” 比较:“你功课进步得那么快,我真是高兴。 (6)不赞同:“你真可怜。” 比较:“你对我们的课堂活动缺乏参与意识,这使我很不安。” (7) 批评:“你太霸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