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各种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承担的责任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领域内都
是影响深远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一、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授型”的。
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语文教师的任务也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给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的。
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学生的学全部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
没有自主性,参与性,更无创造性可言。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只要教师把课讲的越细,那么学生理解的就会更深刻。
教师备课上课不是以学定教,而是以教定学。
学生成了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的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的意义建构得到的。
所以建构主义提倡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主张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来进行教学。
从传统的教学角度看,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典型的优秀的学生,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整
套教学环节。
教师在台上唱主角,没有学生的参与。
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那些优秀的学生朝着教师的标准答案走。
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都是要求学生对教的适应,而不是考虑教师的教要适合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点上小学语文教师所要充当的角色除了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外,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
培养学生的发展,用老师的人格去塑造小孩子的心灵。
帮助小学生建立学习目标,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状态。
这是新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课堂主体让位于师生互动。
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只有热情的倾听每一位学生心灵话语,才能做到适当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评析与引导。
用唤醒与赏识的方式最大极至的去挖掘学生的潜能。
真正做到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二、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教书匠”。
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条教鞭基本上就是小学教师的全部家当。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
而研究则被理所当然的认为是研究者,专家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也没有权力与机会
参与研究的过程。
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是处于一个辅助者的地位。
在一线教书的广大语文教师长久地处于一个“教书匠”的境地。
放下了教鞭,就成了无舵的航手,不会研究,也没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这样就导致了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困境。
教育研究者和专家们空有理论而不深入学生。
一些专家的理论,研究者研究的课题不一定适合实际的教学所需,这无异于纸上谈兵。
相反,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最了解学生的特点,他们是最具权威的学生代言者。
但他们在培养学生时,也有可能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对新的教育动态,教育理念不熟悉,就很容易走上经验教条主义的老路。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权威的研究者。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应该及时主动地进行研究与反思。
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教材。
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永远都只能做一个手执教鞭的教书匠。
成为专家型教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定位的全新思考。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育经验,教育策略进行反思。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更应该做到这一点。
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成长成材上是任重而道远的。
三、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只是课程与教材的执行者。
教师按照指定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题目和标准答案去教学
生。
教师对于自己教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决策权。
教师被动的接受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教出来的学生很少有自己见解,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体现更是寥寥无几。
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研究和评价。
早在1996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
在以后的几年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
课程的开发必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师必须在课程的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和研究者。
教师即课程的新理念使得教师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倡探究的学习方式,考虑学生的发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一种人文的关怀让学生成长。
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培养。
总之,在这些新角色要求下,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理论素养,情感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等各方面的素养。
做到全方位去影响人,培养人,成为一个博、专结合的新型人才。
积极主动的深入课程改革,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培养造就21世纪的复合型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新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