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砼涵洞、通道施工方案

钢筋砼涵洞、通道施工方案

目录一、编制说明 (2)二、工程概况 (2)三、工程目标 (3)四、技术标准 (4)五、施工方案 (5)六、质量控制措施 (12)七、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4)八、环保及文明施工 (17)一、编制说明1、编制依据(1)三淅高速公路西坪至寺湾段XSTJ-2合同段合同文件;(2)三淅高速公路西坪至寺湾段XSTJ-2合同段施工设计图纸第三册第二分册、桥涵通用图第三册;(3)三淅高速公路西坪至寺湾段XSTJ-2合同段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合同文件中的“技术规范”和“行业技术规范”,国家及上级现行有关施工和技术规定;(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5)《施工标准化实施细则》第四部分桥涵篇;(6)施工调查有关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气候气象、障碍物调查、周围环境调查、施工实例调查等自然条件资料;并调查有关资源、交通、电力、通讯等技术资料;(7)我单位现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及历年来在公路工程积累的施工经验。

2、编制原则(1)遵循招标文件、合同文件各项条款的原则。

(2)遵循设计和验标的原则,正确组织施工,保证施工质量优良。

(3)坚持招标文件中技术规范的原则,确保产品使业主满意。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单位的能力,确保施工组织的可行性、合理性、先进性。

3、适用范围根据设计图纸、现场地质勘察及对周边环境的调查,对工程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考虑我公司的技术、装备、特长、管理水平,在总结以往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本施工方案,本方案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涵洞、通道施工。

二、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三门峡至淅川高速公路西坪至寺湾(豫鄂省界)段第2合同段,工程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跨两县三镇;标段起讫里程为:K5+800~K15+000,线路全长9.2km。

是三淅高速公路西坪~寺湾段的一部分。

涵洞根据地质条件和使用要求,分别设置钢筋混凝土盖板涵、盖板通道、拱涵。

本标段承建涵洞及通道8座(其中盖板涵洞77.43米/2道,拱涵253.21米/4道,盖板通道73.02米/2道)。

涵洞、通道分布汇总表2、涵洞设计以斜交5°为一级分档设计,涵洞的进出口可能与原沟、渠有所偏差,涵洞接长后,保证涵洞的进出口与原沟、渠顺接。

盖板涵上部盖板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整体板、台帽,下部采用C25混凝土台身,整体式基础,帽石,M7.5浆砌片石八字墙、基础、洞口铺底;拱涵采用C30现浇钢筋混凝土拱圈、拱座,下部采用C25片石混凝土台身、C25混凝土护拱、仰拱、基础、帽石等,根据填土高度不同采用整体式基础或仰拱式基础,M7.5浆砌片石八字墙、基础、洞内洞口铺底。

3、气候、气象条件:项目区域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典型的季风性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5.2°C,极端最低温度-14.2°C,极端最高温度42°C;降雨量729-935mm,多集中在6月至8月;全年无霜期228天。

4、周边环境:项目沿线分布有沪陕高速公路、省道S332、国道G209和县道003;交通较为便利。

三、工程目标1、工程目标(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杜绝死亡事故;重伤率小于0.3‰;负伤率小于10‰;杜绝重大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杜绝一般C类及以上交通事故。

(2)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目标:标段工程交工的质量评定:合格;竣工验收的质量评定:优良。

(3)环境管理目标杜绝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施工污水,烟尘、噪声、固体废弃物达标排放,其他环境因素控制在国家和行业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2、工期目标本标段的计划开工日期为2012年10月16日,竣工日期为2014年7月31日,总工期为715日历天。

根据总施工时间安排涵洞及通道工程施工时间段为:2012.11.16~2013.4.15工期5个月。

项目部安排劳动力机构如下:项目管理机构框图四、技术标准设计荷载:公路Ⅰ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环境类别:Ⅰ类环境;填土高度:暗涵填土范围0.5~6m,其中0.5~3m为低填方,3m以上为高填方,填土高度小于0.5m为明涵;基础类型:整体式、分离式基础。

五、施工方案(一)施工总体方案项目部下设两个工区进行施工,每个工区均安排一个路基综合队;一工区承担K8+148、K9+074钢筋混凝土拱涵施工;二工区承担K10+448、K14+320、K11+172、K12+037钢筋混凝土暗盖板通道、涵洞及K12+303、K12+785钢筋砼拱涵施工。

(二)施工工艺流程涵洞、通道施工工艺: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地基承载力试验→测量放样→基础施工→墙身施工→脚手架搭设→台帽、拱座施工→盖板(拱圈)施工→洞口、洞内施工→防水层等附属→台背回填,具体施工见工艺流程图。

(三)施工方法1、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工程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详细审查细化,全面领会图纸设计及相关文件的意图;测量导线复核完成,成果已批复;必须有熟练的施工操作人员,并对所有施工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

(2)现场准备:现场场地必须平整;施工便道完成至施工区域;机械设备到位并检验合格,人员到位并经培训合格取得上岗证;现场材料进场,并检验合格。

(3)施工测量准备:导线点、水准点采用经监理工程师批复后的导线点、水准点。

平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测设放样。

高程测量:利用往返测量将水准点引到相应涵洞、通道附近,经复核满足精度要求后,作为涵洞施工标高控制点。

2、开挖放样首先测量组技术人员对涵洞的设计坐标进行计算复核,上报施工测量导线成果,确认无误后对涵位基坑位置通过在地面上钉木桩并用绳子连起来,把开挖边线标示出来,向监理工程师报验及确定。

在施工前仔细查明地上、地下有无管线,对施工有影响的相关单位,对其进行保护或改移。

还需注意开挖边界以外的建筑物是否安全。

对基坑位置及其附近进行地面标高准确测量,以便根据施工需要合理确定开挖方案及开挖坡比等。

3、基坑开挖(1)根据测量组放出的开挖边线和基坑开挖规范要求的坡率,采用挖掘机和冲击锤结合开挖,当遇到较硬岩石时可根据实际采用凿岩机进行爆破。

开挖顺序由上至下,逐步开挖,基坑开挖尽量保持原地表不被大面积的破坏。

为避免雨水对坑壁的冲刷,基坑顶四周做好临时排水坡截住地表水,防止山石滑坡。

基坑下口开挖的大小满足基础施工的要求,基底平面尺寸可适当加宽100-200cm,便于设置排水沟和安装模板加固。

基坑坑壁坡度(2)根据地质情况设置木桩或钢管桩等临时支护措施,防止基坑边坡坍塌。

(3)基坑开挖的要求:挖基施工宜安排在枯水或少雨季节进行。

基坑开挖要连续,对已施工支护的坑壁防止碰撞;基坑附近有建筑物时,要有可靠的防护。

在开挖工程中要及时排水,采用自然排水或设集水坑水泵抽水方式。

机械开挖避免超挖,挖至基底预留一定厚度,由人工清基,如超挖必须采用设计形式回填。

基坑开挖不宜时间过长,必须快速组织施工。

基坑开挖防护要合理、及时。

4、地基检测及处理基坑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基底检测,基底检验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基底平面位置、尺寸大小,基底标高;检查基底土质均匀性,地基稳定性及承载力等;符合设计要求时,进行下到工序施工,反之则进行基底处理。

对于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涵洞、通道进行地基处理,结合地质、施工等条件,地基处理分别采用碎石垫层、灰土垫层、素混凝土桩3种方式处理(见表1)。

处理检测基底合格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若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发生变化,及时上报设计院进行调整。

基坑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与检验方法(见表2)。

碎石垫层:采用粒径1-2cm,优质、坚硬、耐久的碎石。

灰土垫层:石灰土垫层中的消石灰与土的配合比为3:7,压实度不小于0.96.素混凝土桩:素砼桩按正方形布置,桩径50cm,桩长7m,桩间距2.6m。

素砼桩桩顶现浇砼桩帽,桩帽为正方形,边长1.2m。

桩体采用现浇砼,在距桩顶1m左右与桩帽共同现浇,素砼成孔方式同路基,桩顶标高低于碎石垫层底面25cm,便于施工桩帽。

素砼桩桩帽设置30cm碎石垫层,在碎石垫层中间铺设一层钢塑土工格栅,经、纬向抗拉强度≥80KN/m,土工格栅应紧贴下承层,搭接宽度必须符合要求,搭接缝必须错开,固定要牢固。

基础外至少设置2排桩,褥垫层为碎石垫层,粒径1-2cm,分层填筑、碾压。

表1 涵洞地基处理表2 基坑开挖允许偏差5、测量放样在基坑开挖后,先进行基础的定位放样工作,以便正确的将设计图上的基础位置准确的设置到涵位上。

放样工作是根据涵洞中心线与纵横轴线,推出涵洞边线的定位点。

6、基础施工涵洞根据填土高度不同采用整体式或仰拱式C25钢筋混凝土基础,基础采用2层钢筋组成,模板采用1.5×2m的大型钢模板,分沉降缝分节段立模,浇筑。

保证模板表面光滑、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保证设计几何尺寸和位置准确,混凝土浇筑要达到振捣密实,不强振、漏振。

凡是地基土质发生变化,基础深度埋置不一,或基础对地基的压力发生较大变化,以及基础填挖交界处,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在涵身与洞口结合处设置一道,涵台台身每隔4-6m设置一道,对于盖板涵,沉降缝的位置处在一块盖板的边缘,并与板方向平行,对于拱型涵,沉降缝的位置垂直与涵洞轴线。

沉降缝必须整个断面贯穿。

7、台身施工涵洞墙身采用分段一次浇灌成型的施工方法,涵洞墙身模板安装时,按沉降缝设计位置设置,做到两端竖直、平整,上下贯通。

墙身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支撑采用Φ48脚手架钢管支撑,支撑方法为沿模板四周设置横向支撑,间距为600㎜。

横向钢管外侧设置竖向支撑,竖向支撑间距为1500㎜,每道竖向钢管为两根。

竖向钢管下面套在预埋好的Φ16钢筋上,竖向钢管外用Φ48钢管支撑,支撑钢管底部与预先打入地面的短钢管连接,间距为1500㎜,以保证模板底部不至于位移。

为保证模板稳固,在墙身两侧模板间设置Φ12对拉螺栓,间距500×1500mm,涵身内侧模板间设Φ48钢管撑杆,间距1500×1000mm。

所有竖向钢管顶部用Φ48钢管拉杆固定,间距1500mm。

台身模板安装示意图浇筑砼前,对模板进行检查,模板内如有杂物、积水清理干净。

模板如有缝隙,用橡胶密封条填塞严密,再用腻子灰修补刮平做到模板表面平整、无污物、接缝严密无错台。

自检合格报监理工程师检验签证,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在施工墙身C25砼和C25片石混凝土时,配备相应的人力对墙身进行片石填充和振捣。

采用插入式振动棒分层振捣,振捣每层厚度为30cm,不得漏振、强振,直到砼不冒气泡为止,防止出现分层离析现象,插入式振动棒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保持5~10cm的距离每一处振捣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提出振动棒,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及其他预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