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第四讲 唐朝的社会经济

中国古代史第四讲 唐朝的社会经济


五、户籍与人口
(二)人口结构与分布
➢贞观年间,全国共有户304.1871万,口 1235.1681万,南方比北方人口稍多
➢唐玄宗时,南北方的人口比例大致为2:3
➢唐代后期,各道户口骤减,而河北、河南两道 最甚。南方各道总户数虽少于唐玄宗时期,但所 占比重却高于北方
五、户籍与人口
(三)人口迁徙
➢充实两京重地
➢雇农是田庄中的补充劳动力,雇农所受的剥削 比庄客要高
二、赋役制度
(一)唐初的租庸调制
➢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2石, 称为租
➢交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 5尺、麻3斤,称为调
➢每丁每年需服徭役20天, 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 3尺7寸5分,称为庸,也叫 “输庸代役”
1.内容
唐代庸调银饼
二、赋役制度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四) ——唐朝的社会经济
一、土地制度
(一)均田制
1.内容
➢对百姓授田的规定
18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 每人授口分田80 亩,永业田20亩。老男、笃疾、废疾者授口分 田40亩;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如为户主,则 加授永业田20亩 道士、和尚授田30亩,女冠、尼姑授田20亩。 杂户授田同百姓,官户只授口分田,减百姓之半
➢天宝十四年(755),达891.4709万户, 是为唐朝户数的最高峰
五、户籍与人口
(一)户籍管理与人口数量 2.人口数量
➢安史之乱期间,人口锐减
➢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户籍总数分别为 193万、293万和380万左右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和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户籍总数为499万和495万
一、土地制度
(二)屯田与营田
1.屯田
➢军屯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劳动 者是戍卒和屯田卒
➢民屯在边疆和内地均有分布,劳动者是流民
一、土地制度
(二)屯田与营田
1.屯田
➢唐代的屯田始于贞观年间的河东屯田,到开元 年间屯田大盛
➢安史之乱后,内地亦开始设置屯田,用于安置 流民、补充财政
➢唐末时期,屯田的土地逐渐转化为民产
➢曲辕犁的发明
六、唐前期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
2.水利工程的兴修
➢唐前期130多年,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
宁夏北部的唐徕渠遗迹
六、唐前期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
3.耕地面积增加
➢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850万顷之间, 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
六、唐前期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
4. 物价长期稳定
四、社会结构
(五)家庭与家族
2.家族
➢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形成家族(宗族)
➢族长协调族内事务和调解纠纷
➢族长出面交涉外族事务,维护本族的利益
四、社会结构
(六)社邑与乡里
➢社邑是一种民间互助团体
1.社邑
➢社邑除组织春社、秋社祭祀外,平时还是基层 政权的辅助组织,与乡村中的里正、乡长一起催 督耕作,团保防盗,应付官差
二、赋役制度
(二)中唐的两税法改革
2.内容
➢统一税目
➢按土地多少征收地税 ➢按户等高下征收户税
➢两税分夏秋两季征收 ➢量出以制入
二、赋役制度
(二)中唐的两税法改革
3.意义
➢舍人税地意味着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减弱
➢赋税负担相对合理,改变贫富不均现象
➢统一税制,简化手续,减少中间环节对百姓盘剥 ➢扩大了纳税对象 ➢增加了唐朝的财政收入
➢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唐后期社会经济发展
二、赋役制度
(三)杂徭与色役
1.杂徭
➢杂徭又称杂徭役、杂役、夫役、小徭
征发对象的广泛性
内容的繁杂性 服役的临时性
二、赋役制度
(三)杂徭与色役
2.色役
➢色役为较固定的各类官司使役,多由丁男承担, 间有中男或品子、勋官承担的
➢色役内容庞杂,主要服役于各级官府、王公妃 主和文武职事官、某些公共设施或管理村里
➢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 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粟三钱”。直到天宝 末年,物价长期稳定
六、唐前期的社会经济
(二)手工业
1. 手工业的分类
➢官营手工业包括中央的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供给宫廷、贵族、 官僚、官府的消费和使用
➢迁徙主要方向是从中原地区迁徙到江南地区
五、户籍与人口
(四)生殖与年寿
1.生殖
➢唐太宗时,男女婚嫁最低年龄是20岁和15岁
➢唐玄宗时,男15岁、女13岁即可婚嫁
➢鼓励寡妇再嫁,提倡抚养孤儿,禁止妻妾逃亡 和随意出妻
➢《唐律》还禁止同姓为婚和近亲通婚
五、户籍与人口
(四)生殖与年寿
➢医疗水平
2.年寿
1.政府移民
➢募民戍边
➢募民屯垦
➢流配刑徒实边
五、户籍与人口
(三)人口迁徙
2.官僚迁徙
➢士族多从原籍迁居两京,以便投身官场,谋求 政治上的发展
➢一般官僚士大夫迁徙或迫于战乱,或任职迁徙, 或寄往外地,或外出求学等,其中以迫于战乱迁 徙者居多
五、户籍与人口
(三)人口迁徙
3.民户迁徙
➢一般民户的自发迁徙是唐朝人口迁徙的主体
➢唐朝中后期,政府先后开征矿、盐、酒、茶等 手工业税
三、财政体制
(一)唐前期的财政体制
➢中央财政机构为民部(户部)度支司和司农、 太府两寺,分别负责财政预算、政令政策的颁布 与实施和其他具体事务,与地方州县长官及所辖 司户、司仓等僚属形成系统的对应关系
➢财政收入以租庸调为主,支出为皇室耗费、军事 用度、官吏俸禄、建筑工程及社会救济和财政储备
三、财政体制
(二)唐后期的财政体制
➢负责财政预算的度支司职任日重,其实际长官 是由他官兼领的判度支事、知度支事、度支使
➢负责漕运的转运使与负责盐铁专卖的盐铁使地 位上升,并且合二为一
➢宰相往往兼领盐铁转运使,凌驾于户部之上, 形成与度支使对掌财政的格局
三、财政体制
(二)唐后期的财政体制
➢各州赋税一分为三,上贡、交使、留用
➢收入减少
1.背景
北方经济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均田制崩溃, 租庸调制名存实亡,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地方藩镇经常截留州县上贡财赋,使中央政财 雪上加霜
二、赋役制度
(二)中唐的两税法改革
➢开支增加
1.背景
募兵制的实行,战事频繁,军费开支浩大
官僚机构迅速膨胀,官俸开支大大增加
宫廷贵族奢侈挥霍,皇室开支有增无减
职事官依品级领有职分田12顷至50亩,各级 官府则领有公廨田40顷至1顷
一、土地制度
(一)均田制
1.内容
➢对土地买卖的规定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
百姓合法迁移和家贫无力丧葬的,准卖永业田
迁往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碾硙的,准许出 卖口分田
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授的法定数额
一、土地制度
➢《姓氏录》进一步打破士族与庶族界限,使士 庶合流
四、社会结构
(三)奴婢问题
➢奴婢按归属分为官奴婢、私奴婢、寺院奴婢
➢奴婢地位低下,不得与良人婚配
➢奴婢律比畜产,可以同牛马一样出卖
➢官奴婢可放免为番户(再免为杂户、三免为良 人),私奴婢可赎身为佣工佃农
四、社会结构
(三)奴婢问题
➢部曲、官户、寺户、乐户、优伶为番户和杂户
➢两税法后,两税收入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财政 来源,但各种工商杂税在财政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央财政的其他补充
四、社会结构
(一)等级结构
➢科举打破士族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贵族失去主导地位
四、社会结构
(二)士庶合流
➢唐初,山东、江左、关陇、代北四大士族集团
➢《氏族志》加强皇权,打击山东士族
二、赋役制度
(四)工商税
1.商税
➢武则天时始征关津之税,不久废止
➢天宝年间,始征市肆之税,税率为2% ➢安史之乱后,政府向商贾征税,税率轻重不一
➢两税法实行后,商税三十税一,不久又增为十 税一。其后,商税不断增加,税率上升为20%
二、赋役制度
(四)工商税
2.手工业税
➢唐初,政府向百姓开放盐、酒等手工业,手工 业者的赋税负担也同一般民户
(一)均田制
2.新特点
➢取消对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的授田
➢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和僧道的授田
➢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更加完备
➢对土地买卖的限制进一步放松
一、土地制度
(一)均田制
3.实施及评价
➢唐代均田制实施的程度,南方不如北方,狭乡 不如宽乡
➢仅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用于授田,并不触动 地主官僚的私有土地
唐代鎏金银盘
六、唐前期的社会经济
宽乡工商业者授田减百姓之半,狭乡者不授田
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授田
一、土地制度
(一)均田制
1.内容
➢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
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授永业田自100 顷递降至5顷
一至九品的职事官和五品以上的散官,授永业 田自60顷递降至2顷
勋官自上柱国到云骑尉、武骑尉,授永业田自 30顷递降至60亩
一、土地制度
(二)屯田与营田
2.营田
➢营田主要由招募的流民耕种,政府为营田客提 供土地和耕牛,向他们征收劳役地租或租课
➢唐朝后期出现的营田官庄,则实行租佃制,剥 削率一般在50%以上
一、土地制度
(三)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土地兼并在唐初初露端倪 ➢唐高宗、武则天时土地兼并全面抬头
➢唐玄宗时土地兼并越发激烈
➢自然灾害
➢战乱
五、户籍与人口
(四)生殖与年寿
2.年寿
➢皇室平均寿命27岁多,一般人不超过27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