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艺术研究 收稿日期:2006-05-28 作者简介:金 奉,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金 奉(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云南曲靖 655011) 摘 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虽然已历经近1个世纪,仍然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

结合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深层次地研究,有利于我们在学习中发展,在参照中创新,更好地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原本性音乐教育观;学习借鉴;教育实践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6)04-0118-04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20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它与柯达伊和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音乐教育中并驾齐驱,为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国内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妲娜等人编著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书,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奥尔夫的生平以及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评述,介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的一些具体做法;海南出版社出版杨丽梅、李妲娜著的《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中也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思想理念以及内容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

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另一个侧面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探究其在我国《音乐课程标准》渗透以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所特有的音乐和人本主义思想等,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将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能够早日出台。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全球化趋向(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萌发于1920年,当时他定居慕尼黑从事音乐创作与教学。

1924年奥尔夫与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

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发表了教材初版第一卷。

“二战”结束后,奥尔夫继续从事音乐教育研究,1948年为巴伐利亚电台编写“学校音乐教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受到音乐教师欢迎。

1950~1954年出版了五卷本《学校音乐》(《Orff -Schul 2werck 》),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1961年,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把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纳入高等教育领域,标志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正式确立。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60年代末期,一位名叫苏恩世的比利时神父将奥尔夫教育体系带入台湾,并开始推广。

1972年之后台湾不断有青年学子赴萨尔斯堡奥尔夫学院学习,其代表人物林荣德先生还亲自拜见了奥尔夫。

并相继出版了许多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结合本土文化编写的教材。

1992年台湾奥尔夫教育学会成立,他们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关注着大陆儿童的音乐教育,一大批学者先后到大陆讲学、作学术报告、开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学校音乐教育的交流。

70年代末,百废待兴的中国大陆教育在改革春风的指引下,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历程。

1979年我国著名学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廖乃雄教授赴德国考察音乐・811・第25卷 第4期2006年7月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QU J I NG NORM A L UNI VERSITY V ol.25 N o.4July.2006教育,慕名拜访了84岁高龄的奥尔夫先生。

对于中国的音乐教育界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见。

奥尔夫先生对中国文化怀有十分崇敬的心情,他将自己全套的作品、乐谱及音像赠与廖教授。

自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音乐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廖乃雄教授回国,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介绍和传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工作上。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教育学会多次举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班,各地音乐教育者受训人数逾数千人,接触并喜爱上这种音乐教育观念及其实践,我国大批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

1989年6月,经中国音协批准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负责筹建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协会的有关事宜。

1991年8月,在第二期全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班期间,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学会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并发展首批会员410人。

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对奥尔夫教育原理的研究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内容和适应未来发展的新观念,找到了有教育价值、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

经过20年多年的探索实践,奥尔夫教学法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介绍和引进,使我国音乐教育在改革起步的最初阶段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为我们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体系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接受基础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被中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这是因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教”精神不谋而合,可以说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中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因素自然而然地成为接纳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

从对音乐认识上来看,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倡一种“原本性音乐”,奥尔夫本人称其为是一种“音乐教育的综合体”。

奥尔夫把“原本性音乐”解释为:原本的音乐、词和动作、演奏—心灵力量所兴起并发展的一切,构成心灵的饱含腐质的沃土。

没有这种腐殖质,我们将走向心灵的荒芜。

正如要生存自然界中的腐殖质,才能有万物生长一样,靠原本的音乐方能发挥出儿童身上的力量。

《奥尔夫论坛》负责人海尔蔓雷格纳在为纪念奥尔夫诞辰一百周年出版的专刊《奥尔夫在中国》的题词中说:“中国美学理论和奥尔夫学校教育的观念是相通的”。

奥尔夫明确地指出:我们音乐创作和音乐教材两者产生自同一个根,两者都产生自MUSIC AE的观念、歌词、音乐的仪态表情的结合。

[1](P194)在古代文明中音乐是与舞蹈语言等艺术紧密结合。

奥尔夫说过“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素性的音乐的教育观念,并不新,我只注定地、有幸地从今天的角度,重新说出这些古老的、不朽的观念并致力实现它。

”我国古代《乐记》中记载:“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道出了音乐的本质和本原。

人类的这种原本性的习性是相通的,从远古人类形成以来就存在的。

所以这样的习性和人类一样古老。

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就是从古老的源头出发去革新音乐教育。

结合我国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实际,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具有几千年高度文明的汉族。

如今在歌舞方面却远远不及许多少数民族了。

这是因为千百年来的错误观念扭曲和扼杀了我们的音乐、舞蹈本能。

即使接受正规的音乐舞蹈教育,往往也不是从原本、自然流露出发,而是以技能、技艺为目标,以表演为目的。

从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家孔子的音乐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奥尔夫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孔子以“诗”、“书”、“礼”教弟子,中国古代教育素有“美感文化之称“,孔子认为:兴与诗,立与礼、成于乐。

只有通过音乐学习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灵魂完整的人。

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把人人皆具有的潜能唤醒,诱发出来[2](P147)。

我国音乐课标中指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

它具有“唤醒、联系、整合人格的力量”“育人”而不是单纯的“育才”[3](P116)。

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

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自然本性的表达,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了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

音乐教育不仅体・911・金 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现了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文化修养、文明发展、精神风貌和生活质量。

这与我国素质教育提出的音乐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音乐传统教育理念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无论是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还是在对教育的目标的追求上是基本一致的:音乐是人类的艺术,音乐要为人的发展服务。

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接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敞开了胸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又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对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影响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法灵活,多种形式是富有意义地相互溶为一体,每一个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奥尔夫曾谈到一种“音乐教学的综合体”,我们注意到奥尔夫在其理论表述上基本不用“体系”而是称为“综合体”。

所以,奥尔夫及其合作者所共同创立的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法”,甚至也不是纯粹的严格意义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将其视为一种体系的某种观念、并将其作为原理来应用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

因此,我们把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实践所体现的观念和原则称为“原理”。

是一种可以在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结合其自身的文化特点而不断创新出来的新方式。

奥尔夫用自己的实践为我们作出了典范,在他创作的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5卷本中,都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继续创造和安排。

所以,它永远不是最终的定稿,而是永远处在发展中、在形成中和在流进中。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已经形成的但却是不断处于开发状态中的,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鲜明特点的音乐教育体系,其实践范围已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遵循奥尔夫基本观念、原理的同时,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过程中,就已经体现出很强的“本土化”特点。

(一)通过母语训练音乐节奏感广义的节奏指自然界和生活中一切在时间中有规律地活动与变化,是客观存在着的。

如:脉搏、呼吸、日落日出、风声、雨声等形成的节奏。

同一种节奏。

对于不同的人,其心理感知是不同的。

节奏可以说是音乐诸要素中与人的生理、心理感知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

有不具备音高(旋律)关系仅由纯粹节奏构成的音乐,却没有无节奏仅由纯粹的音高关系构成的音乐。

节奏感是一种本能,这一点从原始民族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奥尔夫正是从这里找到并建立了一套新的“节奏”教育模式,从此开始了音乐教育的一场革命。

奥尔夫认为,节奏教学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有很大价值,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平衡发展,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和自控把握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相关主题